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万德庄严菩萨道▪P5

  ..续本文上一页到青年人骂他的每一句话,并且听到他用脚踩踏眼珠的声音,正当此时的舍利弗,终于叹了一气,心中想着:众生个性调难伏,不易度化,菩萨道难行,我不想再进修大乘,我还是先重于自度自利的修行功夫才对!

  

  舍利弗心里想到这时,突然天空出现很多天人,对舍利弗说道:『修道者,你不要灰心,更不可退失菩萨道的意念,刚才的那位青年人,是我们天人故意来试探你的菩萨道心,你修行的境界很高深,忍辱功夫很坚定,你应该继续,为证菩提心之愿,勇猛向道,为发菩提心之愿,勇往直前,实践你的菩萨道,不久之后,即可证成圣果。』

  

  道心将近退失的舍利弗,听了天人的这一番话,内心觉得很惭愧,又再度发起利他的菩萨道心,就在那时候,舍利弗就已成就不退道心的菩萨行者。

  

  六十小劫以来,舍利弗修行更加精进,在这一生遇到了释迦牟尼佛,依佛出家,七天内即证成阿罗汉圣果。成为佛陀座下智慧第一的大弟子。

  

  诸位同参们!由舍利弗在因地修行中看来,可见菩萨道实在难为难当,菩萨道的考验实在太多了,考验有深有浅,有些考验,防也防不住,一关一关难,也难怪无量无边的众生,发大菩提心,无法住不退转,几乎都退堕下来。

  

  菩萨六度当中的忍辱度,由此可见。行忍辱相当不容易,行忍辱的历程,往往功力不深者,几乎败阵下来,乃至退堕不前,伏地向瞋恨心认输,战战兢兢,恐惧不安,何以故?瞋恨心如恶王,瞋恨心如罗剎,瞋恨心如枭雄,瞋恨心如毒蛇,瞋恨心如魔王,瞋恨心如暴君,瞋恨心如密布黑云,瞋恨心如厉鬼。

  

  瞋恨心有如此多的过失,是制造一切罪祸的根源,是令人堕落三恶道的因素,是障碍菩提自性的无明网,因此,我们在行菩萨道的途中,应该随时随地,自我警惕,自我净化,为解脱瞋恨心而用功行,大圣佛陀在经典有如是开导,分别叙述如下:

  

  佛遗教经云:『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防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令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忍辱是度脱瞋恚之心,菩萨道的行者,于顺境与逆境中,皆能慈忍自在,可获得十种功德利益,出自月灯三昧经,何等为十?分别叙述如下:

  

  忍辱十种功德利益:

  一、 火不能烧

  二、 刀不能割

  三、 毒不能中

  四、 水不能漂

  五、 为非人护

  六、 身相庄严

  七、 闭诸恶道

  八、 随乐梵天

  九、 昼夜常安

  十、 不离喜乐

  

  一、火不能烧

  

  何谓火不能烧?就是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瞋恚之火,所不能烧,是名火不能烧。

  

  二、刀不能割

  

  何谓刀不能割?就是修菩萨道的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横逆之境,了知自身体性空寂,悉无所畏,是以瞋恚利刀,所不能割,是名刀不能割。

  

  三、毒不能中

  

  何谓毒不能中?就是修菩萨道的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人或有所加害,了知身心本空,不以为意,是以瞋恨毒药,所不能中,是名毒不能中。

  

  四、水不能漂

  

  何谓水不能漂?就是菩萨道的行者,但为利益一切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顺情之境,了知诸法本空,悉无所染,是以贪爱之水,所不能漂,是名水不能漂。

  

  五、为非人护

  

  何谓为非人护?非人即是鬼神之类,就是菩萨道的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皆护卫,是名为非人护。

  

  六、身相庄严

  

  何谓身相庄严?就是菩萨道的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爱念于人,是以能感色身相好庄严之报,是名身相庄严。

  

  七、闭诸恶道

  

  何谓闭诸恶道?就是行菩萨道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成就善法,是以恶道之门,自然闭而不开,是名闭诸恶道。

  

  八、随乐梵天

  

  何谓随乐梵天?梵天即是色界初禅天也,就是行菩萨道者,慈行具足,梵行无亏,故报尽命终,随其意乐而得生于梵天,是名随乐梵天。

  

  九、昼夜常安

  

  何谓昼夜常安?就是行菩萨道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而不恼害,故得身心寂静,昼夜常安,是名昼夜常安。

  

  十、不离喜乐

  

  何谓不离喜乐?就是修菩萨行者,常怀慈忍之心,利益众生,令其各获安稳,而自己身心,亦不离于喜乐,是名不离喜乐。

  

  四、精进波罗蜜

  

  何谓精进波罗蜜?所谓精进波罗蜜者,精者不杂,进者不退;精进就是纯粹一心,心地不杂不乱,修行六度万行,勇往进道,始终一心,绝无变异,是名精进。

  

  菩萨道的行者,能够节其饮食,除于睡卧,昼夜惺惺,莫令怠惰,乃至为人广说法要,不以为烦,开导教化愚痴顽固者,不辞劳倦,菩萨道人,若能如此发心自利利他,自度度人,是名为精进。

  

  精进有三种,何等为三?分别叙述如下:

  

  三种精进:

  一、 断精进。

  二、 修精进。

  三、 求化精进。

  

  一者断精进

  

  所谓断精进者:就是众恶莫作的意思,遵守五戒十善,不犯五逆十恶,摄伏身口意三业,不犯一切亏损别人利益之事,遵守一切善法,使本性不沾染五欲六尘,制止三业不造业,让菩提自性彰显,是名为断精进。

  

  二者修精进

  所谓修精进者:就是众善奉行的意思,修精进比断精进更上一层楼,断精进就是修行的本份事,当人本来就是应该要安份守己,不可做坏事的,本来就是不可犯五逆十恶的,人道的标准,应该遵守五戒十善的;若不遵守五戒十善的话,根本没有资格为人,犯了五逆十恶者,那更加严重了!

  

  修精进为什么比断精进要高一层境界呢?因为断精进是自己修行断恶的基本条件,是令自己上进菩提的本份事。

  

  修精进的立场就不一样了,修精进具有断恶行善的双重关系;狭义而言,应该断一切恶;广义而言,应该利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亦能守五戒十善,不犯五逆十恶,若能如此进修,是名为修精进。

  

  三者求化精进

  

  所谓求化精者:就是完全发挥出菩萨道的精神,达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宗旨;赅摄信愿、慈悲、智慧的总集合,是名为求化精进。

  

  发过菩提心者,皆具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意愿;对自己而言,广学一切佛法,精进六度波罗蜜,是为了成就自己的菩提道业,末了,因圆果满,成等正觉,常寂常照,证成佛果。

  

  对众生而言,成佛做什么?成佛是不是一切就没事了呢!成佛之后,大慈悲心自然流露,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救度众生之愿,累生累劫无尽利益众生,唤醒一切有情,普令觉悟人生与宇宙真谛,共证共登佛道。

  

  菩萨道的行者,若具足如是正见,依此正见而实践,是名为求化精进。

  

  总而言之,精进是对治懈怠而言,众生易生懈怠,佛说精进之义,是为对治众生懈怠之心而设的;因为,懈怠心会令人堕落,令人放逸,恍恍惚惚,得过且过,醉生梦死,麻木不仁,虚度光阴,了此残生,把可贵的人生被懈怠心空度过,白走人生一趟,命终随业所牵制,流浪六道,三界往返不休不止!

  

  这一连串的因缘果报,无非懈怠之心,所引起的导火线,因此,带来无止境的浪迹生死,动经尘劫,始终难与佛法相遇,无法得到三宝的光明,永守长夜黑暗,如此一来,就成为可怜悯的:三界苦命儿,六道流浪汉。

  

  精进能使菩提道业早日成就,懈怠会导致修道者的放逸,因而堕落,精进与懈怠是强烈的对比,十方三世诸佛皆以精进之心,而证成佛道,我们欲成就佛道,亦须以精进之心,勇猛进修,广修六度万行,才能成就佛道。

  

  菩萨道的行者,了知精进是对治懈怠而设,因此,发大勇猛心,于诸梵行,念念进修,精勤无怠,故可获得十种功德利益,出自月灯三昧经,何等为十?分别叙述如下:

  

  精进十种功德利益:

  一、 他不折伏

  二、 得佛所摄

  三、 为非人护

  四、 闻法不忘

  五、 未闻能闻

  六、 增长辩才

  七、 得三昧性

  八、 少病少恼

  九、 得食能消

  十、 优钵罗华

  

  一、他不折伏

  

  就是菩萨慧解精勤,行业成就,则不为一切邪论妄计所折伏,是名他不折伏。

  

  二、得佛所摄

  就是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懈怠,则为诸佛之所摄受而不舍,是名得佛所摄。

  

  三、为非人护

  

  非人即是鬼神之类。就是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懈怠,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加卫护,是名为非人护。

  

  四、闻法不忘

  

  就是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懈怠,则于所闻之法,常能忆持而不忘失,是名闻法不忘。

  

  五、未闻能闻

  

  就是菩萨于诸梵行,勇猛精进,乐法之心,无有厌足,则昔所未闻,今皆得闻,是名未闻能闻。

  

  六、增长辩才

  

  就是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懈怠,则法义皆通,辩才增长,随问随答,皆无疑碍,是名增长辩才。

  

  七、得三昧性

  

  三昧是梵语,翻译中国话,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懈怠,则身心寂静定性现前,不为世间之相所变迁,是名得三昧性。

  

  八、少病少恼

  

  就是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懈怠,虽昼夜不息,而善能调适身心,是以常得轻安,少病少恼。

  

  九、得食能消

  …

《万德庄严菩萨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影尘回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