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青年人罵他的每一句話,並且聽到他用腳踩踏眼珠的聲音,正當此時的舍利弗,終于歎了一氣,心中想著:衆生個性調難伏,不易度化,菩薩道難行,我不想再進修大乘,我還是先重于自度自利的修行功夫才對!
舍利弗心裏想到這時,突然天空出現很多天人,對舍利弗說道:『修道者,你不要灰心,更不可退失菩薩道的意念,剛才的那位青年人,是我們天人故意來試探你的菩薩道心,你修行的境界很高深,忍辱功夫很堅定,你應該繼續,爲證菩提心之願,勇猛向道,爲發菩提心之願,勇往直前,實踐你的菩薩道,不久之後,即可證成聖果。』
道心將近退失的舍利弗,聽了天人的這一番話,內心覺得很慚愧,又再度發起利他的菩薩道心,就在那時候,舍利弗就已成就不退道心的菩薩行者。
六十小劫以來,舍利弗修行更加精進,在這一生遇到了釋迦牟尼佛,依佛出家,七天內即證成阿羅漢聖果。成爲佛陀座下智慧第一的大弟子。
諸位同參們!由舍利弗在因地修行中看來,可見菩薩道實在難爲難當,菩薩道的考驗實在太多了,考驗有深有淺,有些考驗,防也防不住,一關一關難,也難怪無量無邊的衆生,發大菩提心,無法住不退轉,幾乎都退墮下來。
菩薩六度當中的忍辱度,由此可見。行忍辱相當不容易,行忍辱的曆程,往往功力不深者,幾乎敗陣下來,乃至退墮不前,伏地向瞋恨心認輸,戰戰兢兢,恐懼不安,何以故?瞋恨心如惡王,瞋恨心如羅剎,瞋恨心如枭雄,瞋恨心如毒蛇,瞋恨心如魔王,瞋恨心如暴君,瞋恨心如密布黑雲,瞋恨心如厲鬼。
瞋恨心有如此多的過失,是製造一切罪禍的根源,是令人墮落叁惡道的因素,是障礙菩提自性的無明網,因此,我們在行菩薩道的途中,應該隨時隨地,自我警惕,自我淨化,爲解脫瞋恨心而用功行,大聖佛陀在經典有如是開導,分別敘述如下:
佛遺教經雲:『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防道,失功德利;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令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忍辱是度脫瞋恚之心,菩薩道的行者,于順境與逆境中,皆能慈忍自在,可獲得十種功德利益,出自月燈叁昧經,何等爲十?分別敘述如下:
忍辱十種功德利益:
一、 火不能燒
二、 刀不能割
叁、 毒不能中
四、 水不能漂
五、 爲非人護
六、 身相莊嚴
七、 閉諸惡道
八、 隨樂梵天
九、 晝夜常安
十、 不離喜樂
一、火不能燒
何謂火不能燒?就是菩薩行者,但爲利益衆生,常懷慈忍之心,于一切違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無所惱,是以瞋恚之火,所不能燒,是名火不能燒。
二、刀不能割
何謂刀不能割?就是修菩薩道的行者,但爲利益衆生,常懷慈忍之心,于一切橫逆之境,了知自身體性空寂,悉無所畏,是以瞋恚利刀,所不能割,是名刀不能割。
叁、毒不能中
何謂毒不能中?就是修菩薩道的行者,但爲利益衆生,常懷慈忍之心,人或有所加害,了知身心本空,不以爲意,是以瞋恨毒藥,所不能中,是名毒不能中。
四、水不能漂
何謂水不能漂?就是菩薩道的行者,但爲利益一切衆生,常懷慈忍之心,于一切順情之境,了知諸法本空,悉無所染,是以貪愛之水,所不能漂,是名水不能漂。
五、爲非人護
何謂爲非人護?非人即是鬼神之類,就是菩薩道的行者,但爲利益衆生,常懷慈忍之心,于一切時處,鬼神之類,悉皆護衛,是名爲非人護。
六、身相莊嚴
何謂身相莊嚴?就是菩薩道的行者,但爲利益衆生,常懷慈忍之心,愛念于人,是以能感色身相好莊嚴之報,是名身相莊嚴。
七、閉諸惡道
何謂閉諸惡道?就是行菩薩道者,但爲利益衆生,常懷慈忍之心,成就善法,是以惡道之門,自然閉而不開,是名閉諸惡道。
八、隨樂梵天
何謂隨樂梵天?梵天即是色界初禅天也,就是行菩薩道者,慈行具足,梵行無虧,故報盡命終,隨其意樂而得生于梵天,是名隨樂梵天。
九、晝夜常安
何謂晝夜常安?就是行菩薩道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而不惱害,故得身心寂靜,晝夜常安,是名晝夜常安。
十、不離喜樂
何謂不離喜樂?就是修菩薩行者,常懷慈忍之心,利益衆生,令其各獲安穩,而自己身心,亦不離于喜樂,是名不離喜樂。
四、精進波羅蜜
何謂精進波羅蜜?所謂精進波羅蜜者,精者不雜,進者不退;精進就是純粹一心,心地不雜不亂,修行六度萬行,勇往進道,始終一心,絕無變異,是名精進。
菩薩道的行者,能夠節其飲食,除于睡臥,晝夜惺惺,莫令怠惰,乃至爲人廣說法要,不以爲煩,開導教化愚癡頑固者,不辭勞倦,菩薩道人,若能如此發心自利利他,自度度人,是名爲精進。
精進有叁種,何等爲叁?分別敘述如下:
叁種精進:
一、 斷精進。
二、 修精進。
叁、 求化精進。
一者斷精進
所謂斷精進者:就是衆惡莫作的意思,遵守五戒十善,不犯五逆十惡,攝伏身口意叁業,不犯一切虧損別人利益之事,遵守一切善法,使本性不沾染五欲六塵,製止叁業不造業,讓菩提自性彰顯,是名爲斷精進。
二者修精進
所謂修精進者:就是衆善奉行的意思,修精進比斷精進更上一層樓,斷精進就是修行的本份事,當人本來就是應該要安份守己,不可做壞事的,本來就是不可犯五逆十惡的,人道的標准,應該遵守五戒十善的;若不遵守五戒十善的話,根本沒有資格爲人,犯了五逆十惡者,那更加嚴重了!
修精進爲什麼比斷精進要高一層境界呢?因爲斷精進是自己修行斷惡的基本條件,是令自己上進菩提的本份事。
修精進的立場就不一樣了,修精進具有斷惡行善的雙重關系;狹義而言,應該斷一切惡;廣義而言,應該利益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亦能守五戒十善,不犯五逆十惡,若能如此進修,是名爲修精進。
叁者求化精進
所謂求化精者:就是完全發揮出菩薩道的精神,達到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宗旨;赅攝信願、慈悲、智慧的總集合,是名爲求化精進。
發過菩提心者,皆具足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意願;對自己而言,廣學一切佛法,精進六度波羅蜜,是爲了成就自己的菩提道業,末了,因圓果滿,成等正覺,常寂常照,證成佛果。
對衆生而言,成佛做什麼?成佛是不是一切就沒事了呢!成佛之後,大慈悲心自然流露,興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救度衆生之願,累生累劫無盡利益衆生,喚醒一切有情,普令覺悟人生與宇宙真谛,共證共登佛道。
菩薩道的行者,若具足如是正見,依此正見而實踐,是名爲求化精進。
總而言之,精進是對治懈怠而言,衆生易生懈怠,佛說精進之義,是爲對治衆生懈怠之心而設的;因爲,懈怠心會令人墮落,令人放逸,恍恍惚惚,得過且過,醉生夢死,麻木不仁,虛度光陰,了此殘生,把可貴的人生被懈怠心空度過,白走人生一趟,命終隨業所牽製,流浪六道,叁界往返不休不止!
這一連串的因緣果報,無非懈怠之心,所引起的導火線,因此,帶來無止境的浪迹生死,動經塵劫,始終難與佛法相遇,無法得到叁寶的光明,永守長夜黑暗,如此一來,就成爲可憐憫的:叁界苦命兒,六道流浪漢。
精進能使菩提道業早日成就,懈怠會導致修道者的放逸,因而墮落,精進與懈怠是強烈的對比,十方叁世諸佛皆以精進之心,而證成佛道,我們欲成就佛道,亦須以精進之心,勇猛進修,廣修六度萬行,才能成就佛道。
菩薩道的行者,了知精進是對治懈怠而設,因此,發大勇猛心,于諸梵行,念念進修,精勤無怠,故可獲得十種功德利益,出自月燈叁昧經,何等爲十?分別敘述如下:
精進十種功德利益:
一、 他不折伏
二、 得佛所攝
叁、 爲非人護
四、 聞法不忘
五、 未聞能聞
六、 增長辯才
七、 得叁昧性
八、 少病少惱
九、 得食能消
十、 優缽羅華
一、他不折伏
就是菩薩慧解精勤,行業成就,則不爲一切邪論妄計所折伏,是名他不折伏。
二、得佛所攝
就是菩薩于諸梵行,精進無懈怠,則爲諸佛之所攝受而不舍,是名得佛所攝。
叁、爲非人護
非人即是鬼神之類。就是菩薩于諸梵行,精進無懈怠,于一切時處,鬼神之類,悉加衛護,是名爲非人護。
四、聞法不忘
就是菩薩于諸梵行,精進無懈怠,則于所聞之法,常能憶持而不忘失,是名聞法不忘。
五、未聞能聞
就是菩薩于諸梵行,勇猛精進,樂法之心,無有厭足,則昔所未聞,今皆得聞,是名未聞能聞。
六、增長辯才
就是菩薩于諸梵行,精進無懈怠,則法義皆通,辯才增長,隨問隨答,皆無疑礙,是名增長辯才。
七、得叁昧性
叁昧是梵語,翻譯中國話,叁昧就是正定的意思。菩薩于諸梵行,精進無懈怠,則身心寂靜定性現前,不爲世間之相所變遷,是名得叁昧性。
八、少病少惱
就是菩薩于諸梵行,精進無懈怠,雖晝夜不息,而善能調適身心,是以常得輕安,少病少惱。
九、得食能消
…
《萬德莊嚴菩薩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