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叮咛:造作五逆十恶,是堕落三恶道的根本原因;守护五戒,是奠定当人的条件;守护十善,是上升天上,当天人的条件;勤修四圣谛法,是转凡入圣,当声闻的因素;证悟十二因缘,体证诸法空寂,是当缘觉的宝筏;广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兼善天下,是当菩萨的根本泉源;体证法法平等,通达不二法门,中道法、第一义谛、因圆果满、成等正觉、福慧圆满,是当佛的标准。
由此可见,十法界有十法界的标准,不会有错误,种下何因,必定得成何果!菩萨能了知持戒是本份事,为度脱自性之毁犯心,能让菩提心性显露故;若能发心利益一切众生,劝化一切众生,能坚持戒律,广弘戒法,辗转化他,若能如是,是名持戒菩萨。
持戒能度脱毁犯之心,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菩萨道的行者,能坚守护持戒律,则可获得十种功德利益,出自月灯三昧经,何等为十?
分别叙述如下:
持戒十种功德利益:
一、 满足智愿
二、 如佛所学
三、 智者不毁
四、 不退誓愿
五、 安住正行
六、 弃舍生死
七、 慕乐涅槃
八、 得无缠心
九、 得胜三昧
十、 不乏信财
一、满足智愿
何谓满足智愿?就是行菩萨道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不满足,是名满足智愿。
二、如佛所学
何谓如佛所学?就是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证果;菩萨修行,若能坚持净戒,是亦如佛之所学,是名如佛所学。
三、智者不毁
何谓智者不毁?就是菩萨道的行者,戒行清净,身口意无过,凡是有智慧之人,喜乐赞叹,而不毁訾,是名智者不毁。
四、不退誓愿
何谓不退誓愿?就是修菩萨道的行者,坚持净戒,求证菩提,誓愿弘深,勇猛精进,而不退转,是名不退誓愿。
五、安住正行
何谓安住正行?就是修习菩萨道者,坚持戒律,则身口意业,悉皆清净,而于正行安住而不舍,是名安住正行。
六、弃舍生死
何谓弃舍生死?就是修菩萨道者,受持净戒,则无杀盗淫妄等业,而能出离生死,永脱轮回之苦,是名弃舍生死。
七、慕乐涅槃
何谓慕乐涅槃?就是菩萨道的行者,坚持戒律,绝诸妄想,故能厌恶生死之苦,而欣慕涅槃之乐,是名慕乐涅槃。
八、得无缠心
何谓得无缠心?就是修菩萨道的行者,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悉皆解脱,而无缠缚之患,是名得无缠心。
九、得胜三味
何谓得胜三昧?就是修菩萨道者,持戒清净,心不散乱,而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而超诸有漏,是名得胜三昧。
十、不乏信财
何谓不乏信财?就是行菩萨道者,持守戒律,于诸佛法深具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而不匮乏,是名不乏信财。
三、忍辱波罗蜜
何谓忍辱波罗蜜?所谓忍辱波罗蜜者,即是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瞋恚恼恨,心安住在如如不动的自性中,称之为忍辱波罗蜜。
忍辱有三种,何等为三呢?
一者生忍:
所谓生忍者,就是受别人恭敬供养中,内心不生骄慢放逸,得意忘形,心地如如不动;乃至受别人痛骂瞋恨,挨打破害之时,心地保持如如不动,不生怨恨。
换句话说,就是受一切顺境与逆境的考验,了知万法空性,是无常性,是如幻如化性,心地不被外境所惑动,本性当下安住在不生不灭的自性中,不动不摇,是故,称之为生忍。
二者法忍:
所谓法忍者,就是受一切寒热风雨,饥渴煎熬,如是等法的恼害,心地亦能安能忍,不生瞋恚忧愁之心。
也就是说,受一切客观环境所逼恼,如值酷热炎暑,苦痛无限;或气候大寒流,无处可避寒,处处苦恼;或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不得吃喝,饥饿难堪,凡夫遇到这些逼恼之事,往往困惑本性,而菩萨的行者,则了知这一连串的事实,皆是因缘果报的展现,不怨天尤人,心中无丝毫不满的怨言。
菩萨能了知这些环境的逼迫,完全是业报现前,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毕竟空幻不实,不坚牢故,因此,自然就不会对恶劣之环境产生顽抗,内心深处的不满,不息也得息灭了,因为了知万法真相,自自然然就不会对万法共争共辩,既然不会共争共辩,本性的苦恼心也就安息下来,处于不生不灭的佛性中,如此一来,称之为法忍。
三者无生法忍:
所谓无生法忍者,就是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而自性如如不动,是名为无生法忍。
换句话说,一切诸法,性相本空,毕竟无生,而于此法忍可印证也,是故,名之为无生法忍。
我们在修学菩萨道的过程,要有个共识,佛为什么要说忍辱的真谛?其动机何在?我们可以开门见山的说,佛说忍辱的真义,在于度脱众生之瞋恚心,众生因为有愤愤不平的瞋恚,佛才说忍辱法门来对治;瞋恨之心毒死我们的法身,致使法身慧命不得显露,是故,佛说忍辱对治瞋恚心。
华严经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
有瞋心就无佛心,有佛心就无瞋心;瞋心净化清净,瞋心是佛心;佛心染垢不净,佛心是瞋心;佛心与瞋心本来不二心,只是迷悟有别,染净有别;在迷妄中,佛心是瞋心;觉悟后,瞋心是佛心。
佛说忍辱法们,其宗旨在令瞋心能平息下来,瞋心一旦平静下来,就达到度脱的意义,度脱是度瞋心,令瞋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本性中,使之如如不动,瞋心平息如如不动,当下瞋心何尝不是忍辱心,忍辱心又何尝不是瞋心?离开瞋心何有忍辱心,离开忍辱心何有瞋心?何以故?忍辱者亦是瞋心者,瞋心者亦是忍辱者,无二无别,正等无异,迷悟有别,染净有别故。
菩萨道之行者,若能了达如是真义,是名真佛弟子,是名真菩萨,不愧是菩萨。
我佛门弟子,若能如是正见忍辱度瞋心的真实义理,当下肯定,自性不动不摇,始终一如,此人则能入道,必定受十方诸佛授记,十方诸佛加持,十方诸佛悯护,永不退转于忍辱波罗蜜,毕竟成就无上佛道。
巍巍菩萨道,难忍能忍,难行能行,艰难无比,菩萨道实在太伟大了,行菩萨道要无尽的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无尽的奉献牺牲,令大地一切众生,皆得安乐。
华严经云:『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这就显示出菩萨道本怀风范,可歌可咏,已道尽菩萨道应持之动机与目的了。
安忍于大乘菩萨道,而保持道心永不退转,是件不容易之事。
华严经云:『无量无边众生,发大菩提心,难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转。』
这就是告诉我们说,有很多人发大乘心,欲成就佛道,往往遭受到种种逆境或顺境,会因此丧失菩提道心,几乎全部覆没,要找到一二个不退道心者,实在很难得。
现在来谈谈舍利弗行菩萨道的一段经过:
舍利弗他在往昔因中,六十小劫以前,行菩萨道,发大勇猛心,精进用功,为成就佛道而努力,很刻苦耐劳的修忍辱行,他不但愿意将自己所有房屋、田园、财产很欢喜的布施给别人,甚至连身体、性命,也毫不吝啬的愿意布施给人家。
他发下这么真切的心愿,可说惊动天地,于是,就有天人想来试试他的忍辱道心如何!
有一位天人化现一个二十余岁的青年人,在舍利弗必经的路上等候,远远见到了舍利弗的时候,就大声嚎哭,舍利弗见了这种情况,很不忍心,就向前安慰一番:
舍利弗开口道:『请问这位青年人,为何如此伤心?伤心何事?』
青年人说:『师父啊!向你说也没用,问也是多问的,当然内心很伤心!』
舍利弗说:『我是学道的出家人,发大心愿,要救度苦难众生,只要你有困难,有所求,凡是我有的,都可以满足你的心愿。』
青年人说:『师父你是帮不上忙的,我在这里哭,并不是缺少世间上的宝物,而是我母亲患了不治之病,根据医生的说法,一定要修道人的眼珠与中药,一同煎熬,我母亲之病才能医好,一般人的眼珠实在不易找得,更何况修道人的眼珠怎能布施给我呢?想到病床呻吟待救的母亲,我内心就伤心而起,无奈痛哭!』
舍利弗说:『没关系,我是修道人,我愿意布施一个眼珠给你,来救你母亲的病难。』
此时此刻的舍利弗,心中想着:我有两个眼珠,布施一个给他,还有一个眼珠,仍然可以看东西,对自己并没有多大妨碍,于是下大决心,毫无考虑的忍受一切痛苦,将左眼珠用手挖出,交给青年人:
舍利弗说:『很感谢你成就我的菩萨道,我的心愿已成,请拿去煎药吧!谢谢!』
青年人说:『糟糕啦!我要的眼珠是右边的眼珠,你太冲动啦!谁叫你把左边的眼珠挖下来呢?医生说一定要右边的眼珠才可医病,那怎么办呢?』
舍利听了这些话,他都没有怪罪别人,只怪自己没有向别人问清楚,当下就把左眼珠挖下,是自己的错,刚才把左眼珠挖下,还有右眼珠可以看东西,现在再把右眼珠也挖也来给他的话,那连走路都成问题了,舍利弗心里想:反正既然发心了,发心就发到底,救人也要救到底。
于是,勇猛忍苦的把右边的眼珠又挖下来,交给青年人,这时候的舍利弗,双眼却瞎了,青年人接过舍利弗的右眼珠,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说,又将舍利弗的右眼珠在鼻子上嗅一嗅,当场往上一摔,态度很不高兴。
青年人说:『你根本不像修道人,修道人的眼珠怎会这么臭,又难闻,怎么能煎药给我母亲医病!』
青年人又骂又叫的,同时用脚踩着舍利弗的右眼珠。
正当此时此刻的舍利弗,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是他的耳朵并没有聋,他听…
《万德庄严菩萨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