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类?
当菩萨的条件,就是发过菩提心的人,发过菩提心的人,当下就是菩萨。
菩萨.原是印度梵文Bodhisattva的音译,全部译作『菩提萨埵』,意思是觉有情。觉是觉悟、觉了、觉知、觉见的意思;有情是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的意思。
将『觉有情』三个字组合起来,含有两层的意义:
一、发心上求佛道的有情众生。
二、同时也发心启化一切有情众生,皆能发起上求佛道之心。合拢而说,觉有情.便是上求佛道以自觉,下化众生以觉他,这就是『菩萨』的意思。
我们信佛学佛的目的,其宗旨在于成佛,佛的境界至高至上,至妙至中,至大至刚,至圆至明,至实至真,至宽至深,博大无碍,成佛之道的行程,乃非常艰巨而遥远的,一个人从最初心开始信佛学佛,要经过三祇百劫的时间过程,才能达到成佛的目的,佛虽然是难成的,终究是能成的,须要付出努力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上求佛道与下化众生的菩萨道。
菩萨.是由实践成佛之道而得名。成佛.是由实践菩萨道觉行圆满而得名。菩萨道是成佛的正因,成佛是菩萨道的结果。要成佛,必先行菩萨道,欲行菩萨道,必须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便是菩萨,行了菩萨道,必定结果,成就佛道。
菩萨有初发心的菩萨、有二世的菩萨、有数百世的菩萨、有几劫的菩萨、有凡夫未证悟的菩萨、有已证悟的大菩萨、层次高低不齐,但是总目标在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现在依佛经之大意,略分四种菩萨,分别叙述如左:
四种菩萨:
一、 名义菩萨。
二、 凡夫菩萨。
三、 登地菩萨。
四、 佛菩萨。
一、 名义菩萨
何谓名义菩萨?所谓名义菩萨者,就是已发菩提心者,一心一意为成就佛道而精进,但是尚未受过菩萨戒,此辈的菩萨行者,称之为名义菩萨。
二、 凡夫菩萨
何谓凡夫菩萨?所谓凡夫菩萨者,即是发过菩提心,同时也受过菩萨戒,但是尚未证得果位,十信位的凡夫,是『名字菩萨』或『假名菩萨』。此辈菩萨称之为凡夫菩萨。
三、 登地菩萨
何谓登地菩萨?所谓登地菩萨者,就是已发过菩提心,已受过菩萨戒,已证悟到法身者,又称之为法身大士,又称为登地菩萨。有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菩萨。地是能生能载的意思,能生无量功德,能载无量众生至究竟佛地,地地能生,地地能载,一地比一地广大,一地比一地高深,故名之为登地菩萨。
四、 佛菩萨
何谓佛菩萨?所谓佛菩萨者,就是已经到达佛地的诸佛,乘着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心,倒驾慈航,为度化无量众生,示现菩萨身份,以普济一切苦难沉沦的众生,诸佛以权宜方便所示现,如观世音菩萨,就是正法明如来所示现,如此之菩萨,称之为佛菩萨。
以上所举出的四种菩萨,其果位不齐,境界有深浅。名义菩萨与凡夫菩萨,尚未证得果位,还属于低级菩萨,于六道中生死轮转,是由业力决定的,不得自主的;登地菩萨与佛菩萨,已证悟到清净法身。所以,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于六道生死中,是由自己的愿力决定,能够自由作主的,属于高级菩萨,神通自在,分身百界,无量化身,普度无量有情故。
菩萨在实践菩萨道的历程,乃至度化众生的当中,其智慧与慈悲的运作,随各人的根机深浅,利钝偏圆,发心轻重有所差别,现在分别叙述三种菩萨,何等为三?恭录如下:
三种菩萨:
一、 悲增菩萨。
二、 智增菩萨。
三、 悲智双运菩萨。
一、 悲增菩萨
何谓悲增菩萨?所谓悲增菩萨者,就是重于悲心的菩萨,所谓: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生,菩萨于此初发心。
此悲增菩萨,于上求佛道与下化众生,皆以大悲心为前提,往往缺乏智慧的开导,有时候不能与中道相配合,因此,不能把事理处断很圆满,顾此失彼,顾彼失此,美中不足,仍然有缺陷故,再严重者,佛门称之为『败壤菩萨』,就是凭着勇猛的发心,与悲心的流露,对于佛教之教义,似懂半懂,盲修瞎炼,没有智慧引导,易于闯祸。
此辈发心菩萨,重于悲心的增上缘,多少存留感情之意,常为别人着想,忘了自己的境界尚不足,因此为了度化他人,反而自己有堕落的危机!如自己不能游泳,想要救沉溺的人,随时皆有生命的威胁,所谓:泥菩萨过江。正如此意;菩萨行者,功夫不足,智慧浅薄,自度尚不能,焉能度人!
大智度论云:『凡夫未断惑,因而发愿,历历生生,欲留娑婆度化众生,如同一只破漏之船,想运载一人过河,无有是处。』
悲增菩萨本身尚未证成果位,无明惑业未断,智慧不足,信愿不足,神通不足,三业大用不足,如此缺陷累累,将如何度众生呢?自己未能自度,而先度人,如此发心,是不尽理想的,随时随地皆有堕落三涂的危机,纵然发挥慈悲的功用,此慈悲因无智慧参与运作,带有感情意识成分,以感情意识度化众生,就蕴藏有我执的作用,会带来美中不足,不能与纯粹的佛法相应共鸣,逐步流俗,不知不觉自陷陷人!
历代祖师云:『凡夫发愿,欲留此娑婆世界,历历生生,度化众生,圣者所不容,何以故?犹如逼鸡下水。』
由此可见,只凭慈悲之心,想要度众生,自己又没有具足相当的功力,种种条件又不足,自度已发生困难,度人岂不是纸上谈兵,徒劳无功,欲升反堕!
是故,悲增菩萨往往因悲心所流露,不顾自己安危,勇往直前,欲度化众生,具有浓厚宗教情操,依此而为,总是无法尽善尽美的,从中应该有智慧的融注,慈悲与智慧等持,只管齐下,有异曲同工之妙,与中道相应,岂不妙哉!
二、 智增菩萨
何谓智增菩萨?所谓智增菩萨者,就是着重智慧的修持,处处以智慧为引导,能以智慧透视人事物的真相,而心地明朗不迷;以大智慧观照人生观与宇宙观,自性觉照五欲六尘,了知诸法空无自性,幻化了不可得,空幻不实,缘起性空,总显内而身心,外而器界,一切法无自性空。
以此智慧觉照万法,无非空性,无非幻有,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生命与诸法当体即空,不可得不可住,得亦得不住,住亦住不得,本质不坚牢,是故可坏性、无常性、幻化性、空性、无自性、非独立性、不自在性故。
智增菩萨能洞彻一切诸法实相本体,了知万法原来空幻不实,因此,不着迷一切诸法,对五欲六尘无心,永处觉照,不惑不动,不沾不染。如此一来,自性智慧倍增,解脱得快,超越得快,速证空性得快,与菩提相应快,与涅槃共鸣火速。这话如何而说呢?因为,不知无常者,则不知空性;不知空性者,则不知涅槃;若不知涅槃者,始终不得证涅槃。道理就在这个地方,若能如是知,如是见,是名正见,如是正见,诸佛赞叹,诸大菩萨欢喜,天龙八部拱手嘉许。
大般若经云:『一切法不空,无道无果。』
大般若经云:『诸佛出世,皆说本性空义,化导有情,要闻佛说本性空义,乃入圣道得圣道果,离本性空,无别方便。』
大般若经云:『观一切法平等平等,皆以无性为性。』
大般若经云:『无尽无数无量无边,若义若文,俱无差别,皆共显了诸法空故。』
大般若经云:『一切法性皆毕竟空,无能宣说,毕竟空故。』
大般若经云:『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住十方界,为诸有情宣说正法,无不皆用此本性空,本性空即是佛眼。』
引经据典的节录下来,经文明确启示,三世诸佛示现人间,阐扬佛法之际,无非令一切众生,悟明诸法本性空,与本性空相契应,因而证悟菩提;若不与本性空相应,此人不明佛所说义,若欲证成菩提,终无是处。
以智慧为增长进道的菩萨,就是着重智慧解脱,以速证涅槃,速证菩提为前提,此辈之智增培萨,假使没有慈悲心的滋润,或多或少,会踏入声闻缘觉二乘的行者,往往会秉怀独善其身的倾向,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急速想证入涅槃,不想于三界生死中度众生,一切有缘就度,无缘就随缘了。
智增菩萨于五欲六尘中打转,觉得身心疲劳不堪,众生个性刚强,难调难伏,众生不好惹,一方面,于无量劫中,受生死轮回之大苦难,一想起就心生恐怖,于是厌恶娑婆,欣慕涅槃,早登涅槃。
此辈之智增菩萨,也是美中不足的,以智慧观照人生,与宇宙真相后,了知万法空幻不实,随即不沾染尘欲,心对境不生心,永寂如空,证入涅槃;因此,度众生之心愿,也就不悲切了。一旦修行落入空智,失去大悲心,当下就失去了修行者本有的风范,顾此失彼,顾彼失此之缺陷油然而生,并失去了智慧与慈悲中道法,是故:
龙树菩萨云:『悲愿不足而空智生,必堕声闻。』
正如此意,在修行的过程,着重智慧解脱的菩萨,应该有如此共识。智慧是解脱生死轮回的一把无形利剑,能透视尘欲真相,能洞达人生观与宇宙观的本来面目,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依智慧而共证无上菩提,我们凡夫众生也不能例外,也要依大智慧而共度生死无明根,这是无可或疑的;但是在修行的历程,智慧与慈悲要运作得合乎中道,才不至于陷入偏重智慧失去慈悲,乃至堕入声闻缘觉二乘,有关这点,岂可不慎哉!
三、悲智双运菩萨
何谓悲智双运菩萨?所谓悲智双运菩萨者,就是此辈菩萨,在修行的过程,能够运作智慧慈悲合乎中道而行,不偏不倚,智慧中有慈悲,慈悲中有智慧;当运作慈悲之际,智慧在慈悲中;当发挥智慧之时,慈悲在智慧中。
智慧就是慈悲之…
《万德庄严菩萨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