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萬德莊嚴菩薩道▪P2

  ..續本文上一頁類?

  

  當菩薩的條件,就是發過菩提心的人,發過菩提心的人,當下就是菩薩。

  

  菩薩.原是印度梵文Bodhisattva的音譯,全部譯作『菩提薩埵』,意思是覺有情。覺是覺悟、覺了、覺知、覺見的意思;有情是衆生,衆生是衆緣和合的意思。

  

  將『覺有情』叁個字組合起來,含有兩層的意義:

  

  一、發心上求佛道的有情衆生。

  

  二、同時也發心啓化一切有情衆生,皆能發起上求佛道之心。合攏而說,覺有情.便是上求佛道以自覺,下化衆生以覺他,這就是『菩薩』的意思。

  

  我們信佛學佛的目的,其宗旨在于成佛,佛的境界至高至上,至妙至中,至大至剛,至圓至明,至實至真,至寬至深,博大無礙,成佛之道的行程,乃非常艱巨而遙遠的,一個人從最初心開始信佛學佛,要經過叁祇百劫的時間過程,才能達到成佛的目的,佛雖然是難成的,終究是能成的,須要付出努力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上求佛道與下化衆生的菩薩道。

  

  菩薩.是由實踐成佛之道而得名。成佛.是由實踐菩薩道覺行圓滿而得名。菩薩道是成佛的正因,成佛是菩薩道的結果。要成佛,必先行菩薩道,欲行菩薩道,必須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便是菩薩,行了菩薩道,必定結果,成就佛道。

  

  菩薩有初發心的菩薩、有二世的菩薩、有數百世的菩薩、有幾劫的菩薩、有凡夫未證悟的菩薩、有已證悟的大菩薩、層次高低不齊,但是總目標在于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現在依佛經之大意,略分四種菩薩,分別敘述如左:

  

  四種菩薩:

  

  一、 名義菩薩。

  

  二、 凡夫菩薩。

  

  叁、 登地菩薩。

  

  四、 佛菩薩。

  

  一、 名義菩薩

  

  何謂名義菩薩?所謂名義菩薩者,就是已發菩提心者,一心一意爲成就佛道而精進,但是尚未受過菩薩戒,此輩的菩薩行者,稱之爲名義菩薩。

  

  二、 凡夫菩薩

  

  何謂凡夫菩薩?所謂凡夫菩薩者,即是發過菩提心,同時也受過菩薩戒,但是尚未證得果位,十信位的凡夫,是『名字菩薩』或『假名菩薩』。此輩菩薩稱之爲凡夫菩薩。

  

  叁、 登地菩薩

  

  何謂登地菩薩?所謂登地菩薩者,就是已發過菩提心,已受過菩薩戒,已證悟到法身者,又稱之爲法身大士,又稱爲登地菩薩。有初地、二地、叁地、乃至十地菩薩。地是能生能載的意思,能生無量功德,能載無量衆生至究竟佛地,地地能生,地地能載,一地比一地廣大,一地比一地高深,故名之爲登地菩薩。

  

  四、 佛菩薩

  

  何謂佛菩薩?所謂佛菩薩者,就是已經到達佛地的諸佛,乘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心,倒駕慈航,爲度化無量衆生,示現菩薩身份,以普濟一切苦難沈淪的衆生,諸佛以權宜方便所示現,如觀世音菩薩,就是正法明如來所示現,如此之菩薩,稱之爲佛菩薩。

  

  以上所舉出的四種菩薩,其果位不齊,境界有深淺。名義菩薩與凡夫菩薩,尚未證得果位,還屬于低級菩薩,于六道中生死輪轉,是由業力決定的,不得自主的;登地菩薩與佛菩薩,已證悟到清淨法身。所以,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于六道生死中,是由自己的願力決定,能夠自由作主的,屬于高級菩薩,神通自在,分身百界,無量化身,普度無量有情故。

  

  菩薩在實踐菩薩道的曆程,乃至度化衆生的當中,其智慧與慈悲的運作,隨各人的根機深淺,利鈍偏圓,發心輕重有所差別,現在分別敘述叁種菩薩,何等爲叁?恭錄如下:

  

  叁種菩薩:

  

  一、 悲增菩薩。

  

  二、 智增菩薩。

  

  叁、 悲智雙運菩薩。

  

  一、 悲增菩薩

  

  何謂悲增菩薩?所謂悲增菩薩者,就是重于悲心的菩薩,所謂: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余生,菩薩于此初發心。

  

  此悲增菩薩,于上求佛道與下化衆生,皆以大悲心爲前提,往往缺乏智慧的開導,有時候不能與中道相配合,因此,不能把事理處斷很圓滿,顧此失彼,顧彼失此,美中不足,仍然有缺陷故,再嚴重者,佛門稱之爲『敗壤菩薩』,就是憑著勇猛的發心,與悲心的流露,對于佛教之教義,似懂半懂,盲修瞎煉,沒有智慧引導,易于闖禍。

  

  此輩發心菩薩,重于悲心的增上緣,多少存留感情之意,常爲別人著想,忘了自己的境界尚不足,因此爲了度化他人,反而自己有墮落的危機!如自己不能遊泳,想要救沈溺的人,隨時皆有生命的威脅,所謂:泥菩薩過江。正如此意;菩薩行者,功夫不足,智慧淺薄,自度尚不能,焉能度人!

  

  大智度論雲:『凡夫未斷惑,因而發願,曆曆生生,欲留娑婆度化衆生,如同一只破漏之船,想運載一人過河,無有是處。』

  

  悲增菩薩本身尚未證成果位,無明惑業未斷,智慧不足,信願不足,神通不足,叁業大用不足,如此缺陷累累,將如何度衆生呢?自己未能自度,而先度人,如此發心,是不盡理想的,隨時隨地皆有墮落叁塗的危機,縱然發揮慈悲的功用,此慈悲因無智慧參與運作,帶有感情意識成分,以感情意識度化衆生,就蘊藏有我執的作用,會帶來美中不足,不能與純粹的佛法相應共鳴,逐步流俗,不知不覺自陷陷人!

  

  曆代祖師雲:『凡夫發願,欲留此娑婆世界,曆曆生生,度化衆生,聖者所不容,何以故?猶如逼雞下水。』

  

  由此可見,只憑慈悲之心,想要度衆生,自己又沒有具足相當的功力,種種條件又不足,自度已發生困難,度人豈不是紙上談兵,徒勞無功,欲升反墮!

  

  是故,悲增菩薩往往因悲心所流露,不顧自己安危,勇往直前,欲度化衆生,具有濃厚宗教情操,依此而爲,總是無法盡善盡美的,從中應該有智慧的融注,慈悲與智慧等持,只管齊下,有異曲同工之妙,與中道相應,豈不妙哉!

  

  二、 智增菩薩

  

  何謂智增菩薩?所謂智增菩薩者,就是著重智慧的修持,處處以智慧爲引導,能以智慧透視人事物的真相,而心地明朗不迷;以大智慧觀照人生觀與宇宙觀,自性覺照五欲六塵,了知諸法空無自性,幻化了不可得,空幻不實,緣起性空,總顯內而身心,外而器界,一切法無自性空。

  

  以此智慧覺照萬法,無非空性,無非幻有,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生命與諸法當體即空,不可得不可住,得亦得不住,住亦住不得,本質不堅牢,是故可壞性、無常性、幻化性、空性、無自性、非獨立性、不自在性故。

  

  智增菩薩能洞徹一切諸法實相本體,了知萬法原來空幻不實,因此,不著迷一切諸法,對五欲六塵無心,永處覺照,不惑不動,不沾不染。如此一來,自性智慧倍增,解脫得快,超越得快,速證空性得快,與菩提相應快,與涅槃共鳴火速。這話如何而說呢?因爲,不知無常者,則不知空性;不知空性者,則不知涅槃;若不知涅槃者,始終不得證涅槃。道理就在這個地方,若能如是知,如是見,是名正見,如是正見,諸佛贊歎,諸大菩薩歡喜,天龍八部拱手嘉許。

  

  大般若經雲:『一切法不空,無道無果。』

  

  大般若經雲:『諸佛出世,皆說本性空義,化導有情,要聞佛說本性空義,乃入聖道得聖道果,離本性空,無別方便。』

  

  大般若經雲:『觀一切法平等平等,皆以無性爲性。』

  

  大般若經雲:『無盡無數無量無邊,若義若文,俱無差別,皆共顯了諸法空故。』

  

  大般若經雲:『一切法性皆畢竟空,無能宣說,畢竟空故。』

  

  大般若經雲:『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住十方界,爲諸有情宣說正法,無不皆用此本性空,本性空即是佛眼。』

  

  引經據典的節錄下來,經文明確啓示,叁世諸佛示現人間,闡揚佛法之際,無非令一切衆生,悟明諸法本性空,與本性空相契應,因而證悟菩提;若不與本性空相應,此人不明佛所說義,若欲證成菩提,終無是處。

  

  以智慧爲增長進道的菩薩,就是著重智慧解脫,以速證涅槃,速證菩提爲前提,此輩之智增培薩,假使沒有慈悲心的滋潤,或多或少,會踏入聲聞緣覺二乘的行者,往往會秉懷獨善其身的傾向,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急速想證入涅槃,不想于叁界生死中度衆生,一切有緣就度,無緣就隨緣了。

  

  智增菩薩于五欲六塵中打轉,覺得身心疲勞不堪,衆生個性剛強,難調難伏,衆生不好惹,一方面,于無量劫中,受生死輪回之大苦難,一想起就心生恐怖,于是厭惡娑婆,欣慕涅槃,早登涅槃。

  

  此輩之智增菩薩,也是美中不足的,以智慧觀照人生,與宇宙真相後,了知萬法空幻不實,隨即不沾染塵欲,心對境不生心,永寂如空,證入涅槃;因此,度衆生之心願,也就不悲切了。一旦修行落入空智,失去大悲心,當下就失去了修行者本有的風範,顧此失彼,顧彼失此之缺陷油然而生,並失去了智慧與慈悲中道法,是故:

  

  龍樹菩薩雲:『悲願不足而空智生,必墮聲聞。』

  

  正如此意,在修行的過程,著重智慧解脫的菩薩,應該有如此共識。智慧是解脫生死輪回的一把無形利劍,能透視塵欲真相,能洞達人生觀與宇宙觀的本來面目,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皆依智慧而共證無上菩提,我們凡夫衆生也不能例外,也要依大智慧而共度生死無明根,這是無可或疑的;但是在修行的曆程,智慧與慈悲要運作得合乎中道,才不至于陷入偏重智慧失去慈悲,乃至墮入聲聞緣覺二乘,有關這點,豈可不慎哉!

  

  叁、悲智雙運菩薩

  

  何謂悲智雙運菩薩?所謂悲智雙運菩薩者,就是此輩菩薩,在修行的過程,能夠運作智慧慈悲合乎中道而行,不偏不倚,智慧中有慈悲,慈悲中有智慧;當運作慈悲之際,智慧在慈悲中;當發揮智慧之時,慈悲在智慧中。

  

  智慧就是慈悲之…

《萬德莊嚴菩薩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影塵回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