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萬德莊嚴菩薩道▪P3

  ..續本文上一頁體,慈悲就是智慧之用。智慧就是慈悲,慈悲就是智慧。離開智慧別無慈悲之用,離開慈悲別無智慧之體;用不離體,離體別無用;體不離用,離用別無體;體即是用,用即是體,體用一如,無二無別。

  

  智慧與慈悲,是一如的,這稱之爲智慧與慈悲等持,是一體兩面說,正等無異,無二無別。

  

  悲智雙運的菩薩,在修行進道的曆程,始終能悲智等持,不偏失一邊,所以在道業上能勇猛精進,如鳥雙翼,任鳥縱橫無礙,翔空自在;又如虎添翼,顯威自得。

  

  運作智慧與悲恰當,如水乳交融,不一不二,菩薩在自己修行的當中,爲上求佛道,能運作智慧破一切無明惑,無所障礙;在度化一切衆生之際,能普施慈悲心引度一切衆生,信佛學佛,從中無所障礙,何以故?因爲悲智雙運菩薩行者,在度化衆生之時,能悲心中有智慧的運作,圓融無礙故;在上求佛道之際,自己念念不忘菩提心,菩提心中有慈悲故。

  

  諸位同參道友們!我們有機緣信佛學佛,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動機,都是爲了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理想與歸宿,都是一致的,那麼,在菩薩道的曆程,悲智雙運的菩薩,顧名思義,別無選擇,當下就是我們的理想菩薩,是我們遵循的方針,是我們的導航!

  

  悲智雙運的菩薩道,具足佛法的中道法、不二法門、實相法、第一義谛,乃至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目標與歸宿。

  

  

  菩薩與六度波羅蜜之關系

  

  大乘佛法以六度萬行爲修行大綱,菩薩修行在因地的時候,必須依六度波羅蜜爲修行法則,一一 進修入道,可由生死苦惱的此岸到達涅槃安樂的彼岸,由輪回的此岸到達免受輪回的彼岸,由黑暗的此岸到達光明的彼岸,由無常的此岸到達永恒不變的彼岸,由束縛的此岸到達解脫的彼岸,由汙濁世界的此岸到達清涼無垢世界的彼岸,由迷妄的此岸到達覺悟的彼岸,由凡夫的此岸到達聖者的彼岸。

  由此岸到達彼岸,必須依六度波羅蜜的修證作爲橋梁,才能到達彼岸;菩薩修行爲因,將後成就佛道是果,由因到果之間,尚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就有待菩薩廣修六度波羅蜜來圓滿成就。

  

  六度波羅蜜的圓滿成就,就是菩薩道的圓滿成就,六度波羅蜜是菩薩實踐的法門,六度波羅蜜是成就佛道的階梯,是轉凡入聖的寶筏;此六度法門成就的時候,就是菩薩成就佛道的時候。由此可知,菩薩道與六度波羅蜜是一體的,是不可分離的;離六度無菩薩,離菩薩無六度;六度因菩薩而有,因有菩薩方有六度,菩薩與六度之關系,如形影不相離故。

  

  現在分別將六度波羅蜜闡揚敘述如下:

  

  六度:

  

  一. 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度悭貪。

  

  二. 持戒(律儀度、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度毀犯。

  

  叁. 忍辱(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度瞋恚。

  

  四. 精進(斷精進、修精進、求化精進)度懈怠。

  

  五. 禅定(身定、口定、意定)度散亂。

  

  六. 般若(生空智、法空智、一切智智)度愚癡。

  

  

  一、布施波羅蜜

  

  何謂布施波羅蜜?所謂布施波羅蜜者,有叁種布施:

  

  一者財施:

  

  謂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田宅、珍寶及一切資身之具,悉能普施一切需求之人,是名爲財施。

  

  菩薩能正見布施的我是空性的,所布施的東西也是空性的,布施的對象也是空性的,叁者皆爲空性,幻化了不可得,諸法所成,緣起性空,性空不礙緣起。

  

  叁者雖然空性,但不壞假有,偉大的菩薩能洞徹諸法本空,是故,對布施的一切東西,心不生惋惜,亦不生後悔,心地如如不動,與空性相應,不隔毫端,當下解脫。

  

  菩薩體證叁輪體空,自性清淨心顯露,當下度脫悭貪之心,是名財施波羅蜜。

  

  波羅蜜是梵語,譯成華語是『到彼岸』的意思,『度脫生死輪回』的意思,『事情辦圓滿』的意思。

  

  二者法施:

  

  謂從諸佛及善知識,所聞的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以清淨心轉爲他說,是名法施。

  

  佛法的布施可令他人覺悟,因爲,佛法是覺悟之法,能令一切衆生覺悟!衆生沈迷五欲六塵,深根蒂固,執迷不悟,剛強難化,實在很可憐,自己不知不覺,如是相續造業下去,終無止息,甚可憐愍!

  

  假使能爲衆生說一句一偈佛法,只要他能聽得下去,由迷妄中清醒過來,因而猛然覺悟,精進信佛學佛,解脫生死輪回,如是說法之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稱計,十方諸佛所贊歎,天龍八部所擁護,是故:

  

  維摩诘經雲:『一切諸供養,法供養爲最。』

  

  叁者無畏施:

  

  就是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和痛苦,是名爲無畏施。

  

  衆生輪回生死,受一切痛苦,苦不堪言,乃至怖畏生死之際,我們能發大慈悲心,爲這些怖畏與痛苦的人,作獅子吼,廣說一切佛法,令這些怖畏者明了佛法真實義理,因而消除恐怖畏懼之心,令安住佛法中,得到安詳自在,是名無畏施。

  

  菩薩行布施,就是要度盡自己的悭貪之心,吝啬之心,一毛不拔之心,心胸狹小之心,沒有喜舍之心,沒有慈悲之心,不知足之心,多求不厭之心,使這些不清淨之心,一一的淨化掉,一一的消除掉;菩薩的布施,使自己的本性更光明、更富有、更充足、更圓滿。

  

  心裏有所求,就是心裏有缺陷、不充足、未光明、未解脫。心裏能喜舍布施者,就是心裏充裕,光明圓滿,解脫自在,無欠缺故。所謂:古德雲:『人到無求品自高。』

  

  菩薩能正見如此,是故,累生累劫不斷做布施工作,爲了能讓自性福慧圓滿,一方面也能與無量衆生廣結善緣,建立美好的法緣,也等于爲自己鋪路一般!

  

  佛門有句名言:『未成佛之前,要廣結善緣。』

  

  總而言之,菩薩道的行者,對布施波羅蜜應有正確的共識,布施的宗旨在于度脫悭貪之心,悭貪之心不布施出去,不淨化出去,真如本性始終不得彰顯;凡夫俱生我執成習,悭貪已無量劫,自性中的我執太深,障礙本性,致使清淨本性無法流露而出!如雲遮日,大地一片黑暗;若風吹雲散,太陽自顯,照耀大地,大地呈現一片光明;菩薩廣行布施,爲度脫悭貪之心,令自性顯露光明,亦複如是。

  

  布施乃破悭貪的前陣,入正道之初門,菩薩道的行者若依此而進修,則獲十種功德利益,出自月燈叁昧經,何等爲十?分別敘述如下:

  

  布施十種功德利益:

  一、 降伏悭吝

  二、 舍心相續

  叁、 同其資産

  四、 生豪富家

  五、 生處施心現前

  六、 四衆愛樂

  七、 入衆不怯

  八、 勝名流布

  九、 手足柔軟

  十、 不離知識

  

  一、降伏悭吝

  

  何謂降伏悭吝?所謂降伏悭吝者,就是菩薩道的行者,若能布施,則鄙悭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複萌動,是名降伏悭吝。

  

  二、舍心相續

  

  何謂舍心相續?所謂舍心相續者,就是菩薩道的行者,行于布施,財雖匮乏,而喜舍之心,無有間斷,是名舍心相續。

  

  叁、同其資産

  

  何謂同其資産?所謂同其資産者,就是菩薩道的行者,施心無量,觀諸衆生,與己無異,所有財産,平等受用,無有彼此之別,是名同其資産。

  

  四、生豪富家

  

  何謂生豪富家?所謂生豪富家者,就是行菩薩者,于一切財施,常行惠施,心無吝惜,則當來果報,必生豪富之家,財寶具足,受用無窮,是名生豪富家。

  

  五、生處施心現前

  

  何謂生處施心現前?所謂生處施心現前者,就是行菩薩道者,此生既能行布施,則感後世隨其所生之處,而他人施與之者,皆無悭吝之心,是名生處施心現前。

  

  六、四衆愛樂

  

  何謂四衆愛樂?所謂四衆愛樂者,就是菩薩行者,既能常懷惠施,無所悭嫉,則四衆之心,常生愛樂,而無嫌恨,是名四衆愛樂。

  

  七、入衆不怯

  

  何謂入衆不怯?所謂入衆不怯者,就是菩薩道的行者,既能布施,而爲四衆之所愛樂,故入大衆之中,自無畏怯之心,是名入衆不怯。

  

  八、勝名流布

  

  何謂勝名流布?所謂勝名流布者,就是菩薩道的行者,能無所求而行布施,無住相布施,則人多稱贊,勝妙名聞,流布遐迩,是名勝名流布。

  

  九、手足柔軟

  何謂手足柔軟?所謂手足柔軟者,就是行菩薩道者 ,好行布施,濟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軟,相好圓滿之報,是名手足柔軟。

  

  十、不離知識

  

  何謂不離知識?所謂不離知識者,就是行菩薩道者,自初發心行布施以來,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等,獲聞法要,未嘗遠離,是名不離知識。

  

  二、持戒波羅蜜

  

  何謂持戒?所謂持戒者,就是讓我們身口意叁業攝伏,不令做出毀犯之事,以達到叁業清淨爲宗旨,是名爲持戒之義。

  

  戒律雖多,一切之戒無非調伏身口意叁業;見衆寶珍琦,凡諸可意之物,身雖貧乏,不妄貪取,或見細妙之色,內觀朽爛,生厭離心,乃至不殺不盜不淫等,皆屬身戒也。或以惡言加己,乃以善言和語,至誠而答,乃至不妄語不绮語,不兩舌,皆屬口戒也。又能修習道品之要,深入無爲之理,乃至不貪不瞋不癡等,皆屬意戒也。

  

  菩薩道的行者于此叁業之戒,自己既然能堅持不犯,又能輾轉化他,廣弘戒法,方不愧是菩薩摩诃薩。

  

  這話如何而說呢?因爲持戒不毀犯的當下,是本份之事,談不上利益衆生,做人總不能殺人吧!做人總不能盜取別人的財産吧!做人總不能強奸良家婦女吧!做人總不能說謊話吧!做人總不能飲酒鬧事吧!做人的根本條件應該守好五戒,若五戒守不好,就失去當人的條件,雖然爲人,但內心已不構成爲人的思想領域,外在的肉軀更不用談了!逐漸腐化不堪矣!

  

  佛經處處呼籲,時時…

《萬德莊嚴菩薩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影塵回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