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万德庄严菩萨道▪P8

  ..续本文上一页暗的本性,使心地永恒光明;智慧如灯塔,灯塔能引渡迷失的般只,安全入港;心地有智慧,能普照于五欲六尘,因而回光反照,不沾污尘埃,心地能解脱光明故;智慧如大海,大海能容一切大小河川,汇于一极,心地有智慧,万法不离心,心能生万法,自性妙用无穷故;智慧如虚空,虚空能含容无量的日月星,森罗万象皆在虚空中,心中有智慧,智慧能含容十法界,觉照十法界,十法界不离智慧,心地大之无外,小之无内,不可思议故。

  

  般若是成就佛道的眼目,菩萨道的行者,应该精进勤修般若,勤修般若能获得十种功德利益,出自月灯三昧经,何等为十?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般若十种功德利益:

  一、 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 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 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四、 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五、 修禅而无所住

  六、 魔不能扰

  七、 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八、 达生死海底

  九、 起增上悲

  十、 不乐二乘道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

  

  何谓一切舍不取施想?就是菩萨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着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也就是布施三轮体空,无住相布施,如此而实践,是名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何谓持戒不缺而不依戒?就是菩萨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然以空慧照了,则不见有能持能犯之相;能持与能犯之相,当体空性故,是名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何谓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就是菩萨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诸众生,然以空慧照之,而终不起众生得度之想,是名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何谓行于精进而离身心?就是菩萨行般若,于诸梵行虽勇猛精进,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见有身心精进之相,是名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五、修禅而无所住

  

  何谓修禅而无所住?就是菩萨行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着,是名修禅而无所住。

  

  六、魔不能扰

  何谓魔不能扰?就是菩萨行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诸法本性空寂,复知佛魔体原不异,魔虽发现,即无所怖,是名魔所不能扰。

  

  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何谓于他言论其心不动?就是菩萨行般若,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明了,故于他人言论,悉能辩其邪正是非,不为所惑,是名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八、达生死海底

  

  何谓达生死海底?就是菩萨行般若,照了诸法洞彻生死渊源,不为轮转所溺,是名达生死海底。

  

  九、起增上悲

  

  何谓起增上悲?就是菩萨行般若,虽观一切性空,常以广大悲悯之心,誓拔一切众生之苦,令得解脱,是名起增上悲。

  

  十、不乐二乘道

  

  何谓不乐二乘道?就是菩萨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未为究竟,而不欣乐,唯求大乘无上之道,而得解脱,是名不乐二乘道。

  

  菩萨正见生死涅槃等空花

  

  菩萨的行者,以智慧透视诸法本体,了知诸法本体毕竟空性,诸法所成乃缘起,缘起诸法乃性空;缘起诸法不碍性空,性空不碍缘起诸法,缘起与性空是一体两面的。

  佛陀怕众生执着一切法为实有,因此才说一切法是空性的,无常的,无实体的,幻化不可得的,大圣佛陀说一切法空,有二层意义:一则破众生执着诸法实有。二则显示诸法之性,毕竟空故。

  

  菩萨道的行者,知道生死当体空性,涅槃也空性;涅槃在迷妄中,不知空性,那么,涅槃即是生死;生死在觉悟中,已体证空性,那么,生死即是涅槃;生死与涅槃只是迷悟差别,染净差别,空与不空差别。

  

  菩萨能正见生死与涅槃两者皆空性,幻化不可得,只是迷悟染净,空与不空之别,于是发起大乘慈悲度化众生之心,于累生累劫中,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誓愿度脱无量众生,皆成佛道。

  

  楞严经云:『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菩萨悲心彻骨,度脱一切众生,艰难无比,众生个性刚强,难调难伏,不易度化,菩萨受尽一切苦难,受尽一切诽谤,受尽一切委屈,受尽一切毒打挨骂,菩萨心里头亦然如如不动,对众生始终慈悲不变,菩萨知一切的委屈,苦难、诽谤、打骂,皆是幻化不可得,当下,与诸法空性相应,心地平静如水,安然无恙。

  

  菩萨道的修证过程,除了自己上求佛道之外,还要度化众生,众生不是那么好度的,有些众生很顽劣,有些很凶暴,有些很有善根,有些很恶劣,有些很会诽谤三宝,有些很护持三宝,各种层次都有,甚至有些是冤亲债主,菩萨都要设法一一救度,不能令一人逃了,只要因缘一成熟,该度的就应该一一度之,实在发大心还是度不了的,那就要等待因缘的成熟了,只是时间的迟早而已!

  

  有时候因缘未成熟,拚命的猛度化,紧迫钉人,反而让对方吓坏了,带来不可收拾的后遗症,让众生诽谤三宝,因而堕落三途,这种不合乎菩萨道的作风,是不可行的。

  

  菩萨无尽的度化众生,免不了会遭受一切冤亲债主,或恶劣的众生所诽谤,菩萨此时此刻,应该提起正念,安住在般若空慧中,不被外境所惑动,对冤亲债主与恶劣的众生,亦然平等以待,毕竟,迟早终可成就佛道哩!

  

  华严经云:『菩萨忍受一切恶果,对众生心平等,而不动摇,如大地。』

  

  我们在历劫中行菩萨道,无论有人非议或是褒奖,能够不受他人毁誉褒贬的影响,而默默的完成自己该做的菩萨道,这才是我们所祈求的理想境界。

  

  菩萨纵然做到了十全十美,也有可能因此遭人嫉,而受到苦难之灾,所以,菩萨道的行者,大可不必为了受人赞扬,或避免非议,蓄意的做到八面玲珑,面面俱到,若如此一来,你必会因而畏首畏尾的,无法放开双手双脚而行菩萨道,又如何能成就无上菩提,证大涅槃呢?诸位同参道友们!你们说是吗?

  

  菩萨道的实践者,了知生死与涅槃是一体的、是中道的、是不二法门的、是实相的、只是迷悟染净的差别而已!因此,坚定不拔的菩萨,随即发起六道众生的同胞爱,与众生共生共死,共度一切患难;菩萨觉悟之后,他心里明明朗朗,灵灵觉觉;我自己有生死,众生也有生死;我有痛苦,众生也有痛苦;我有情绪黑暗的时候,众生也同样有情绪黑暗的时候;我有轮回,众生亦有轮回;我想转凡入圣,众生也想转凡入圣;我想得到究竟快乐,众生也想得到究竟快乐;我想证悟菩提,众生也想证悟菩提;我想成佛,众生也想成佛。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心平等,理理平等,伟大的菩萨道行者,能体悟到这层的境界,当下的菩萨,慈悲心大展流露,大悲心所驱使,于六道中,广度众生,往返不停,不罢不休!

  

  菩萨能运作智慧与慈悲合乎中道而行,是故,道心永不退转,业力挡不住菩萨的悲智,人我是非挡不住菩萨的悲智,诽谤破害不了菩萨的菩提道心,一切顺道之境,难不倒菩萨的菩提道心;天灾地变,考不倒菩萨的菩提道心,无常变迁,菩萨亦然如如不动,何以故?菩萨知世间万法皆空,万法无常,万法空幻不实,一切无非因缘生,因缘灭,菩萨心境永远与空性相应,永远随缘不变,永远不变随缘,菩萨的心境,就这样的平静、统一、自在、和谐、安详,与世无争!这就名之为菩萨,不愧是菩萨,毕竟是菩萨。

  

  菩萨道以万法空性为正见,以大慈悲心为根本动机,不受时空的约束,无量大千世界任菩萨遨游,任意菩萨度化一切众生,无所障碍,因为,菩萨心境已空去一切相,一切念,无所住,与法空性相应,来去自如,度化众生,顺心如意。

  

  佛门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尽,菩提影现中。』

  

  巍巍菩萨道,既博大又精深,般若空性是无际的,大慈悲心是无边的,大誓愿是无终程的,菩萨依此进修,无止尽的广度无量有情;菩萨道的行者,在空有无碍的大前提之下,菩萨心地始终不沾染众生,菩萨心地始终不受名闻利养所诱惑,菩萨于五欲六尘能出入自在,菩萨心地已破时间的牵缠,菩萨心地不受人我是非的诽谤,菩萨心地不受顺逆之境所动,菩萨心地始终动静一如,菩萨心地永远处于不二法门、中道法、实相法、历久不衰,本末一致,直至成就佛道,终无变异。

  

  修行者能依此法门而进道,末了,毕竟可圆满菩萨道,因而证成无上菩提。何以得知?因为菩萨行者,于精进修道过程,其心地从未沾染一切尘欲,一切万法无所取着,处处与中道相呼应,与般若空性一体故;大乘菩萨不住一切法,诸法住处不可得,大乘佛法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住无所住。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无所取着,能从此岸到彼岸故;若于诸法少有取着,不能从此岸到彼岸。』

  

  佛经佷明显的告诉我们,从此岸到彼岸的条件,必须心地对一切法无所取着,若能达到这种境界,才合乎从此岸到彼岸的关键所在;此岸就是染污的世间、生死的世间、轮回的世间、烦恼丛生的世间、黑暗的世间、邪见的世间、无常的世间;彼岸就是清净的世界、涅槃的世界、无轮回的世界、解脱的世界、光明的世界、真理的世界、永恒不变的世界。

  

  此岸到彼岸者,就是度脱众生生死轮回的意思,度脱众生一切苦难不理想的意思,度脱众生一切缺陷累累的意思;使之一切光明理想的意思,使之自由自在无有一切束缚的意思,使之永恒究竟大乐的意思,使之与万法空性相应的意思。

  

  菩萨道的行者,若能如是知、如是见、是名正见,诸佛赞叹,诸佛欢喜,诸佛护持。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是为菩萨摩诃萨…

《万德庄严菩萨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影尘回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