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万德庄严菩萨道▪P7

  ..续本文上一页菩萨道的行者,在修菩萨行之时,于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智慧则彰显,就能得到十种功德利益,出自月灯三昧经,何等为十?分别叙述如下:

  

  禅定十种功德利益:

  一、 安住仪式

  二、 行慈境中

  三、 无烦恼

  四、 守护诸根

  五、 无食喜乐

  六、 远离爱欲

  七、 修习不空

  八、 解脱魔眷

  九、 安住佛境

  十、 解脱成熟

  

  一、安住仪式

  

  何谓安住仪式?就是菩萨修习一切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一遵守修禅定之法,行之既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所勉强,是名为安住仪式。

  

  二、行慈境界

  

  何谓行慈境界?就是菩萨修习一切禅定,常存慈悲之心,而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令安稳,是名为行慈境界。

  

  三、无烦恼

  

  何谓无烦恼?就是菩萨修习禅定,诸根(眼耳鼻舌身意)寂静,则贪瞋痴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名为无烦恼。

  

  四、守护诸根

  

  何谓守护诸根?就是菩萨修习一切禅定,常常防卫六根,不被六尘之境所惑动,是名为守护诸根。

  

  五、无食喜乐

  

  何谓无食喜乐?就是菩萨修习一切禅定,既然得到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饮食之奉,而自然欣豫,是名为无食喜乐。

  

  六、远离爱欲

  

  何谓远离爱欲?就是菩萨修习一切禅定,寂默一心,不令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着,是名为远离爱欲。

  

  七、修禅不空

  

  何谓修禅不空?就是菩萨修习一切禅定,而获诸禅功德,虽证真空之理,而不堕于断灭之空,是名为修禅不空。

  

  八、解脱魔眷

  

  何谓解脱魔眷?就是菩萨修习一切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五欲六尘无法束缚,一切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名为解脱魔眷。

  

  九、安住佛境

  何谓安住佛境?就是菩萨修习一切禅定,开发无量智慧,通达甚深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名为安住佛境。

  

  十、解脱成熟

  

  何谓解脱成熟?就是菩萨修习一切禅定,一切业惑不能扰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满成就,是名为解脱成熟。

  

  六、般若波罗蜜

  般若是梵语,译为华语是大智慧的意思。菩萨道的行者,发过了菩提心后,勇猛精进向着佛道,为了证成无上菩提,为了广度无量有情,双管齐下,菩萨就不断的充实自己,广学博览世间出世间法,使自己成就大智慧。

  

  菩萨道的行者,本身为了成就佛道,所以精进勤修,广学一切诸法,自度生死,上求佛道;上求佛道不能离开众生,离开众生不得成就佛道,因为,菩萨道在利益一切众生中而自利,又在自利中利益一切众生;也就是说,没有利他,就不能自利;不能自利,就不能利他;自利与利他,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菩萨完全在奉献当中,牺牲当中,燃烧自己当中,以求得自己最后的胜利;也就是在利益一切众生当中而自利,更可以说是在教学相长鞭策之下,不断的求进步,不断增长智慧,因而圆成佛道。

  

  一切众生是菩萨的增上缘,没有众生的话,菩萨就难得成就佛道,何以得知?因为众生有生老病死的苦难,菩萨见之,内心自然生起大悲心;众生迷妄无知,邪知邪见,不得出离三界生死,菩萨见之,内心自然生起大悲之心,广学一切法以救度之;众生杀盗淫妄,犯五逆十恶,菩萨见之,内心不忍,自然生起大悲心,设法以救度之;众生沉迷五欲六尘,菩萨见之,哀悯众生无知,甚可怜悯,自然发露大悲心以救度之。

  

  所以说,众生一切的苦难,一切的无知,一切的造业,自然引发菩萨的大慈悲心所流露。因此我们说,众生是菩萨的增上缘,因为众生有无量无边的无知与造业,菩萨为了要救度一切苦难的众生,就无止尽的广学一切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来医治一切众生的无知与造业之病态,普让一切众生,能够正知正见,能够端庄不造一切恶业,踏上觉悟光明的佛道。

  

  伟大的菩萨道行者,就在这种情况之下成就了大智慧,众生有无明邪见,菩萨为了要解决无明邪见,菩萨不得不广学对治法,来治疗众生的无明邪见;表面看起来,菩萨好象吃亏很多,比方菩萨为救度众生,光阴牺牲了、青春牺牲了、体力牺牲了、财物牺牲了、名誉牺牲了、甚至生命牺牲了,样样都牺牲了……。

  

  如此这般的牺牲,对菩萨道的行者来说,丝毫也未曾亏损一毛,更未曾有牺牲过如芝麻许,这道理如何而说呢?因为菩萨牺牲的当下,反弹回来的,就是大慈悲心的复活,就是大智慧的复活,就是觉悟的复活,就是迈向佛道的步伐,步步觉悟,步步法身慧命的觉醒。

  

  菩萨道的行者,心里很明白,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朴鼻香;出世解脱的神圣使命,至大至刚,至中至正,至宽至深。

  

  菩萨道精深微妙,精深微妙的佛法,完全在经历一切人事物当中,历劫参与,所得到的真相体证,从中无迷无惑,如是信受与肯定,不动不摇,是名为般若波罗蜜。

  

  我们发心来学佛,学佛就是学佛的大智慧,有智慧才能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解决我们人生与宇宙的无知与苦难;众生愚痴鲁钝,心昧于真理,所以,大圣佛陀才说了智慧法门,来对治众生的愚痴,众生一切处一切时,都在愚痴中过活,不能自觉,迷迷糊糊,浪漫一生,醉生梦死,一天混过一天,不知天地有多厚!不知何时何处才能遇到佛法,纵然遇到佛法,亦未必听得下去,佛法虽好,难度无缘众生,同参道友们!不知你们是否有同感?

  

  菩萨道的行者们!般若是梵语,翻译成中国话是『大智慧』的意思:

  

  大智慧是度生死登涅槃的宝筏,大智慧是转烦恼成菩提的宝剑,大智慧是化黑暗为光明的灯塔,大智慧是解决轮回免受轮回的桥梁,大智慧是化痛苦成究竟快乐的一把锁钥,大智慧是破迷启悟的火炬,大智慧是转凡入圣的导航。

  

  智慧法门,是成就佛道的眼目;失去了智慧之火,无法修行,无法破烦恼军,无法证悟佛道。

  

  智慧是六度之导航,布施无智慧引导,布施不得解脱,无法度悭贪之心,虽得人天福报,终不得菩提;智慧是六度之导航,持戒无智慧引导,持戒不得解脱,无法度毁犯之心,纵然得到人天福报,终不得菩提;智慧是六度之导航,忍辱无智慧引导,忍辱不能解脱,无法度瞋恚之心,虽获人天福报,终不得菩提。

  

  智慧之六度之导航,精进无智慧引导,精进不能抖擞精神,无法度懈怠之心,只有人天福报,终不得菩提;智慧是六度之导航,禅定无智慧引导,禅定不得解脱,无法度散乱之心,纵得人天福报,终不得菩提。

  

  大智度论有两句法语,分别叙述如下:

  

  大智度论云:『五度如盲,般若为导。』

  

  开门见山的两句法语,道尽了六度波罗蜜的真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名为五度,五度的修持,若无般若的引导,如同瞎子不见方向,随时皆有危机,往往会越修越远,修错了方法,歧路纷纷,与菩提大道不相应,如何度脱生死呢?所以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正如此意,显露无余。

  

  现在将大般若经的经文,引录一段,供养给诸位同参道友们!同沾法益,共参共证,分别叙述如下: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欲疾证得一切智智,应学般若波罗蜜。』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欲得佛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圆满庄严,应学般若波罗蜜。』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欲得世世具诸相好端严如佛,一切有情见者欢喜,发起无上觉心,速能成办诸佛功德,应学般若波罗蜜。』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欲得五眼,所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应学般若波罗蜜。』

  

   大般若经云:『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观,菩萨但有名,佛但有名,般若波罗蜜多但有名,五蕴六根六尘但有名,四大因缘但有名,以不可得空故,但随世俗假立客名,诸法亦尔,不应执着。』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恒相应故,从此处没,生余佛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在在生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离佛。』

  

  大般若经云:『诸法自性空,非声闻作,非独觉作,非菩萨作,非如来作,亦非余作,有佛无佛,其性常空,此即涅槃,无生无灭故。』

  

  大般若经云:『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诸如来应正等觉,真生养母,是诸菩萨摩诃萨众真轨范师,一切如来菩萨,咸共尊重恭敬赞叹。』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与空相应,最为第一、最尊最胜、最上最妙、最高最极、无能及者。』

  

  大般若经云:『佛说一切法,皆以无性为其自性;若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者,谁染谁净?谁缚谁解?』

  

  般若毕竟是般若,无上甚深微妙法,皆般若波罗蜜多所总摄,如来一代圣教,大小二乘,权实偏圆,禅净律密,乃至宗门与教门,无不导归般若波罗蜜多;而般若波罗蜜多又演化如来一代圣教,大小二乘,权实偏圆,禅净律密,乃至宗门与教门。

  

  般若就是十方诸佛,十方诸佛就是般若,何以故? 因为十方诸佛由般若证悟,由般若所生,般若所化;佛之所以成佛的条件因素,是般若之法成身,故称之法身。因此,十方诸佛与般若平等平等,非一非异,正等无异。

  

  诸位同参道友们!菩萨道的修行历程,是以般若为导,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如双眼,能透视人生观与宇宙观,而使心地光明自在;智慧如太阳,太阳能普照大地,四处光明;心地有智慧,觉照黑…

《万德庄严菩萨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影尘回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