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萬德莊嚴菩薩道▪P7

  ..續本文上一頁菩薩道的行者,在修菩薩行之時,于修習禅定,則萬緣俱息,定性現前,智慧則彰顯,就能得到十種功德利益,出自月燈叁昧經,何等爲十?分別敘述如下:

  

  禅定十種功德利益:

  一、 安住儀式

  二、 行慈境中

  叁、 無煩惱

  四、 守護諸根

  五、 無食喜樂

  六、 遠離愛欲

  七、 修習不空

  八、 解脫魔眷

  九、 安住佛境

  十、 解脫成熟

  

  一、安住儀式

  

  何謂安住儀式?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禅定,必須整肅威儀,一一遵守修禅定之法,行之既久,則諸根寂靜,正定現前,自然安住,無所勉強,是名爲安住儀式。

  

  二、行慈境界

  

  何謂行慈境界?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禅定,常存慈悲之心,而無傷殺之念,于諸衆生悉令安穩,是名爲行慈境界。

  

  叁、無煩惱

  

  何謂無煩惱?就是菩薩修習禅定,諸根(眼耳鼻舌身意)寂靜,則貪瞋癡一切煩惱,自然不生,是名爲無煩惱。

  

  四、守護諸根

  

  何謂守護諸根?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禅定,常常防衛六根,不被六塵之境所惑動,是名爲守護諸根。

  

  五、無食喜樂

  

  何謂無食喜樂?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禅定,既然得到禅悅之味以資道體,雖無飲食之奉,而自然欣豫,是名爲無食喜樂。

  

  六、遠離愛欲

  

  何謂遠離愛欲?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禅定,寂默一心,不令散亂,則一切愛欲之境,悉無染著,是名爲遠離愛欲。

  

  七、修禅不空

  

  何謂修禅不空?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禅定,而獲諸禅功德,雖證真空之理,而不墮于斷滅之空,是名爲修禅不空。

  

  八、解脫魔眷

  

  何謂解脫魔眷?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禅定,則能遠離生死,五欲六塵無法束縛,一切魔網,悉皆不能纏縛,是名爲解脫魔眷。

  

  九、安住佛境

  何謂安住佛境?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禅定,開發無量智慧,通達甚深法義,于佛知見,自然明了,心心寂滅,住持不動,是名爲安住佛境。

  

  十、解脫成熟

  

  何謂解脫成熟?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禅定,一切業惑不能擾亂,行之既久,則無礙解脫,自然圓滿成就,是名爲解脫成熟。

  

  六、般若波羅蜜

  般若是梵語,譯爲華語是大智慧的意思。菩薩道的行者,發過了菩提心後,勇猛精進向著佛道,爲了證成無上菩提,爲了廣度無量有情,雙管齊下,菩薩就不斷的充實自己,廣學博覽世間出世間法,使自己成就大智慧。

  

  菩薩道的行者,本身爲了成就佛道,所以精進勤修,廣學一切諸法,自度生死,上求佛道;上求佛道不能離開衆生,離開衆生不得成就佛道,因爲,菩薩道在利益一切衆生中而自利,又在自利中利益一切衆生;也就是說,沒有利他,就不能自利;不能自利,就不能利他;自利與利他,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的。

  

  菩薩完全在奉獻當中,犧牲當中,燃燒自己當中,以求得自己最後的勝利;也就是在利益一切衆生當中而自利,更可以說是在教學相長鞭策之下,不斷的求進步,不斷增長智慧,因而圓成佛道。

  

  一切衆生是菩薩的增上緣,沒有衆生的話,菩薩就難得成就佛道,何以得知?因爲衆生有生老病死的苦難,菩薩見之,內心自然生起大悲心;衆生迷妄無知,邪知邪見,不得出離叁界生死,菩薩見之,內心自然生起大悲之心,廣學一切法以救度之;衆生殺盜淫妄,犯五逆十惡,菩薩見之,內心不忍,自然生起大悲心,設法以救度之;衆生沈迷五欲六塵,菩薩見之,哀憫衆生無知,甚可憐憫,自然發露大悲心以救度之。

  

  所以說,衆生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無知,一切的造業,自然引發菩薩的大慈悲心所流露。因此我們說,衆生是菩薩的增上緣,因爲衆生有無量無邊的無知與造業,菩薩爲了要救度一切苦難的衆生,就無止盡的廣學一切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來醫治一切衆生的無知與造業之病態,普讓一切衆生,能夠正知正見,能夠端莊不造一切惡業,踏上覺悟光明的佛道。

  

  偉大的菩薩道行者,就在這種情況之下成就了大智慧,衆生有無明邪見,菩薩爲了要解決無明邪見,菩薩不得不廣學對治法,來治療衆生的無明邪見;表面看起來,菩薩好象吃虧很多,比方菩薩爲救度衆生,光陰犧牲了、青春犧牲了、體力犧牲了、財物犧牲了、名譽犧牲了、甚至生命犧牲了,樣樣都犧牲了……。

  

  如此這般的犧牲,對菩薩道的行者來說,絲毫也未曾虧損一毛,更未曾有犧牲過如芝麻許,這道理如何而說呢?因爲菩薩犧牲的當下,反彈回來的,就是大慈悲心的複活,就是大智慧的複活,就是覺悟的複活,就是邁向佛道的步伐,步步覺悟,步步法身慧命的覺醒。

  

  菩薩道的行者,心裏很明白,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樸鼻香;出世解脫的神聖使命,至大至剛,至中至正,至寬至深。

  

  菩薩道精深微妙,精深微妙的佛法,完全在經曆一切人事物當中,曆劫參與,所得到的真相體證,從中無迷無惑,如是信受與肯定,不動不搖,是名爲般若波羅蜜。

  

  我們發心來學佛,學佛就是學佛的大智慧,有智慧才能真正的覺悟,真正的解決我們人生與宇宙的無知與苦難;衆生愚癡魯鈍,心昧于真理,所以,大聖佛陀才說了智慧法門,來對治衆生的愚癡,衆生一切處一切時,都在愚癡中過活,不能自覺,迷迷糊糊,浪漫一生,醉生夢死,一天混過一天,不知天地有多厚!不知何時何處才能遇到佛法,縱然遇到佛法,亦未必聽得下去,佛法雖好,難度無緣衆生,同參道友們!不知你們是否有同感?

  

  菩薩道的行者們!般若是梵語,翻譯成中國話是『大智慧』的意思:

  

  大智慧是度生死登涅槃的寶筏,大智慧是轉煩惱成菩提的寶劍,大智慧是化黑暗爲光明的燈塔,大智慧是解決輪回免受輪回的橋梁,大智慧是化痛苦成究竟快樂的一把鎖鑰,大智慧是破迷啓悟的火炬,大智慧是轉凡入聖的導航。

  

  智慧法門,是成就佛道的眼目;失去了智慧之火,無法修行,無法破煩惱軍,無法證悟佛道。

  

  智慧是六度之導航,布施無智慧引導,布施不得解脫,無法度悭貪之心,雖得人天福報,終不得菩提;智慧是六度之導航,持戒無智慧引導,持戒不得解脫,無法度毀犯之心,縱然得到人天福報,終不得菩提;智慧是六度之導航,忍辱無智慧引導,忍辱不能解脫,無法度瞋恚之心,雖獲人天福報,終不得菩提。

  

  智慧之六度之導航,精進無智慧引導,精進不能抖擻精神,無法度懈怠之心,只有人天福報,終不得菩提;智慧是六度之導航,禅定無智慧引導,禅定不得解脫,無法度散亂之心,縱得人天福報,終不得菩提。

  

  大智度論有兩句法語,分別敘述如下:

  

  大智度論雲:『五度如盲,般若爲導。』

  

  開門見山的兩句法語,道盡了六度波羅蜜的真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名爲五度,五度的修持,若無般若的引導,如同瞎子不見方向,隨時皆有危機,往往會越修越遠,修錯了方法,歧路紛紛,與菩提大道不相應,如何度脫生死呢?所以說,五度如盲,般若爲導,正如此意,顯露無余。

  

  現在將大般若經的經文,引錄一段,供養給諸位同參道友們!同沾法益,共參共證,分別敘述如下:

  

  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诃薩,欲疾證得一切智智,應學般若波羅蜜。』

  

   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诃薩,欲得佛身,具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圓滿莊嚴,應學般若波羅蜜。』

  

   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诃薩,欲得世世具諸相好端嚴如佛,一切有情見者歡喜,發起無上覺心,速能成辦諸佛功德,應學般若波羅蜜。』

  

   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诃薩,欲得五眼,所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應學般若波羅蜜。』

  

   大般若經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觀,菩薩但有名,佛但有名,般若波羅蜜多但有名,五蘊六根六塵但有名,四大因緣但有名,以不可得空故,但隨世俗假立客名,諸法亦爾,不應執著。』

  

  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诃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恒相應故,從此處沒,生余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贊歎,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

  

  大般若經雲:『諸法自性空,非聲聞作,非獨覺作,非菩薩作,非如來作,亦非余作,有佛無佛,其性常空,此即涅槃,無生無滅故。』

  

  大般若經雲:『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諸如來應正等覺,真生養母,是諸菩薩摩诃薩衆真軌範師,一切如來菩薩,鹹共尊重恭敬贊歎。』

  

  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與空相應,最爲第一、最尊最勝、最上最妙、最高最極、無能及者。』

  

  大般若經雲:『佛說一切法,皆以無性爲其自性;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爲自性者,誰染誰淨?誰縛誰解?』

  

  般若畢竟是般若,無上甚深微妙法,皆般若波羅蜜多所總攝,如來一代聖教,大小二乘,權實偏圓,禅淨律密,乃至宗門與教門,無不導歸般若波羅蜜多;而般若波羅蜜多又演化如來一代聖教,大小二乘,權實偏圓,禅淨律密,乃至宗門與教門。

  

  般若就是十方諸佛,十方諸佛就是般若,何以故? 因爲十方諸佛由般若證悟,由般若所生,般若所化;佛之所以成佛的條件因素,是般若之法成身,故稱之法身。因此,十方諸佛與般若平等平等,非一非異,正等無異。

  

  諸位同參道友們!菩薩道的修行曆程,是以般若爲導,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如雙眼,能透視人生觀與宇宙觀,而使心地光明自在;智慧如太陽,太陽能普照大地,四處光明;心地有智慧,覺照黑…

《萬德莊嚴菩薩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影塵回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