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萬德莊嚴菩薩道▪P8

  ..續本文上一頁暗的本性,使心地永恒光明;智慧如燈塔,燈塔能引渡迷失的般只,安全入港;心地有智慧,能普照于五欲六塵,因而回光反照,不沾汙塵埃,心地能解脫光明故;智慧如大海,大海能容一切大小河川,彙于一極,心地有智慧,萬法不離心,心能生萬法,自性妙用無窮故;智慧如虛空,虛空能含容無量的日月星,森羅萬象皆在虛空中,心中有智慧,智慧能含容十法界,覺照十法界,十法界不離智慧,心地大之無外,小之無內,不可思議故。

  

  般若是成就佛道的眼目,菩薩道的行者,應該精進勤修般若,勤修般若能獲得十種功德利益,出自月燈叁昧經,何等爲十?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般若十種功德利益:

  一、 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 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叁、 住于忍力而不住衆生想

  四、 行于精進而離身心

  五、 修禅而無所住

  六、 魔不能擾

  七、 于他言論其心不動

  八、 達生死海底

  九、 起增上悲

  十、 不樂二乘道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

  

  何謂一切舍不取施想?就是菩薩行般若,照了萬法俱寂,是故,雖行布施,而無能施之想,不著所施之物,不見受施之人;也就是布施叁輪體空,無住相布施,如此而實踐,是名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何謂持戒不缺而不依戒?就是菩薩行般若,雖堅持淨戒無所毀缺,然以空慧照了,則不見有能持能犯之相;能持與能犯之相,當體空性故,是名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叁、住于忍力而不住衆生想

  

  何謂住于忍力而不住衆生想?就是菩薩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諸衆生,然以空慧照之,而終不起衆生得度之想,是名住于忍力而不住衆生想。

  

  四、行于精進而離身心

  

  何謂行于精進而離身心?就是菩薩行般若,于諸梵行雖勇猛精進,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見有身心精進之相,是名行于精進而離身心。

  

  五、修禅而無所住

  

  何謂修禅而無所住?就是菩薩行般若,雖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而于一切諸禅功德,不生味著,是名修禅而無所住。

  

  六、魔不能擾

  何謂魔不能擾?就是菩薩行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諸法本性空寂,複知佛魔體原不異,魔雖發現,即無所怖,是名魔所不能擾。

  

  七、于他言論其心不動

  

  何謂于他言論其心不動?就是菩薩行般若,于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無不通達明了,故于他人言論,悉能辯其邪正是非,不爲所惑,是名于他言論其心不動。

  

  八、達生死海底

  

  何謂達生死海底?就是菩薩行般若,照了諸法洞徹生死淵源,不爲輪轉所溺,是名達生死海底。

  

  九、起增上悲

  

  何謂起增上悲?就是菩薩行般若,雖觀一切性空,常以廣大悲憫之心,誓拔一切衆生之苦,令得解脫,是名起增上悲。

  

  十、不樂二乘道

  

  何謂不樂二乘道?就是菩薩行般若,而能了知聲聞緣覺小乘之法,沈滯空寂,未爲究竟,而不欣樂,唯求大乘無上之道,而得解脫,是名不樂二乘道。

  

  菩薩正見生死涅槃等空花

  

  菩薩的行者,以智慧透視諸法本體,了知諸法本體畢竟空性,諸法所成乃緣起,緣起諸法乃性空;緣起諸法不礙性空,性空不礙緣起諸法,緣起與性空是一體兩面的。

  佛陀怕衆生執著一切法爲實有,因此才說一切法是空性的,無常的,無實體的,幻化不可得的,大聖佛陀說一切法空,有二層意義:一則破衆生執著諸法實有。二則顯示諸法之性,畢竟空故。

  

  菩薩道的行者,知道生死當體空性,涅槃也空性;涅槃在迷妄中,不知空性,那麼,涅槃即是生死;生死在覺悟中,已體證空性,那麼,生死即是涅槃;生死與涅槃只是迷悟差別,染淨差別,空與不空差別。

  

  菩薩能正見生死與涅槃兩者皆空性,幻化不可得,只是迷悟染淨,空與不空之別,于是發起大乘慈悲度化衆生之心,于累生累劫中,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誓願度脫無量衆生,皆成佛道。

  

  楞嚴經雲:『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

  

  菩薩悲心徹骨,度脫一切衆生,艱難無比,衆生個性剛強,難調難伏,不易度化,菩薩受盡一切苦難,受盡一切誹謗,受盡一切委屈,受盡一切毒打挨罵,菩薩心裏頭亦然如如不動,對衆生始終慈悲不變,菩薩知一切的委屈,苦難、誹謗、打罵,皆是幻化不可得,當下,與諸法空性相應,心地平靜如水,安然無恙。

  

  菩薩道的修證過程,除了自己上求佛道之外,還要度化衆生,衆生不是那麼好度的,有些衆生很頑劣,有些很凶暴,有些很有善根,有些很惡劣,有些很會誹謗叁寶,有些很護持叁寶,各種層次都有,甚至有些是冤親債主,菩薩都要設法一一救度,不能令一人逃了,只要因緣一成熟,該度的就應該一一度之,實在發大心還是度不了的,那就要等待因緣的成熟了,只是時間的遲早而已!

  

  有時候因緣未成熟,拚命的猛度化,緊迫釘人,反而讓對方嚇壞了,帶來不可收拾的後遺症,讓衆生誹謗叁寶,因而墮落叁途,這種不合乎菩薩道的作風,是不可行的。

  

  菩薩無盡的度化衆生,免不了會遭受一切冤親債主,或惡劣的衆生所誹謗,菩薩此時此刻,應該提起正念,安住在般若空慧中,不被外境所惑動,對冤親債主與惡劣的衆生,亦然平等以待,畢竟,遲早終可成就佛道哩!

  

  華嚴經雲:『菩薩忍受一切惡果,對衆生心平等,而不動搖,如大地。』

  

  我們在曆劫中行菩薩道,無論有人非議或是褒獎,能夠不受他人毀譽褒貶的影響,而默默的完成自己該做的菩薩道,這才是我們所祈求的理想境界。

  

  菩薩縱然做到了十全十美,也有可能因此遭人嫉,而受到苦難之災,所以,菩薩道的行者,大可不必爲了受人贊揚,或避免非議,蓄意的做到八面玲珑,面面俱到,若如此一來,你必會因而畏首畏尾的,無法放開雙手雙腳而行菩薩道,又如何能成就無上菩提,證大涅槃呢?諸位同參道友們!你們說是嗎?

  

  菩薩道的實踐者,了知生死與涅槃是一體的、是中道的、是不二法門的、是實相的、只是迷悟染淨的差別而已!因此,堅定不拔的菩薩,隨即發起六道衆生的同胞愛,與衆生共生共死,共度一切患難;菩薩覺悟之後,他心裏明明朗朗,靈靈覺覺;我自己有生死,衆生也有生死;我有痛苦,衆生也有痛苦;我有情緒黑暗的時候,衆生也同樣有情緒黑暗的時候;我有輪回,衆生亦有輪回;我想轉凡入聖,衆生也想轉凡入聖;我想得到究竟快樂,衆生也想得到究竟快樂;我想證悟菩提,衆生也想證悟菩提;我想成佛,衆生也想成佛。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心平等,理理平等,偉大的菩薩道行者,能體悟到這層的境界,當下的菩薩,慈悲心大展流露,大悲心所驅使,于六道中,廣度衆生,往返不停,不罷不休!

  

  菩薩能運作智慧與慈悲合乎中道而行,是故,道心永不退轉,業力擋不住菩薩的悲智,人我是非擋不住菩薩的悲智,誹謗破害不了菩薩的菩提道心,一切順道之境,難不倒菩薩的菩提道心;天災地變,考不倒菩薩的菩提道心,無常變遷,菩薩亦然如如不動,何以故?菩薩知世間萬法皆空,萬法無常,萬法空幻不實,一切無非因緣生,因緣滅,菩薩心境永遠與空性相應,永遠隨緣不變,永遠不變隨緣,菩薩的心境,就這樣的平靜、統一、自在、和諧、安詳,與世無爭!這就名之爲菩薩,不愧是菩薩,畢竟是菩薩。

  

  菩薩道以萬法空性爲正見,以大慈悲心爲根本動機,不受時空的約束,無量大千世界任菩薩遨遊,任意菩薩度化一切衆生,無所障礙,因爲,菩薩心境已空去一切相,一切念,無所住,與法空性相應,來去自如,度化衆生,順心如意。

  

  佛門所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衆生心垢盡,菩提影現中。』

  

  巍巍菩薩道,既博大又精深,般若空性是無際的,大慈悲心是無邊的,大誓願是無終程的,菩薩依此進修,無止盡的廣度無量有情;菩薩道的行者,在空有無礙的大前提之下,菩薩心地始終不沾染衆生,菩薩心地始終不受名聞利養所誘惑,菩薩于五欲六塵能出入自在,菩薩心地已破時間的牽纏,菩薩心地不受人我是非的誹謗,菩薩心地不受順逆之境所動,菩薩心地始終動靜一如,菩薩心地永遠處于不二法門、中道法、實相法、曆久不衰,本末一致,直至成就佛道,終無變異。

  

  修行者能依此法門而進道,末了,畢竟可圓滿菩薩道,因而證成無上菩提。何以得知?因爲菩薩行者,于精進修道過程,其心地從未沾染一切塵欲,一切萬法無所取著,處處與中道相呼應,與般若空性一體故;大乘菩薩不住一切法,諸法住處不可得,大乘佛法以無所得而爲方便,住無所住。

  

  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诃薩,于一切法無所取著,能從此岸到彼岸故;若于諸法少有取著,不能從此岸到彼岸。』

  

  佛經佷明顯的告訴我們,從此岸到彼岸的條件,必須心地對一切法無所取著,若能達到這種境界,才合乎從此岸到彼岸的關鍵所在;此岸就是染汙的世間、生死的世間、輪回的世間、煩惱叢生的世間、黑暗的世間、邪見的世間、無常的世間;彼岸就是清淨的世界、涅槃的世界、無輪回的世界、解脫的世界、光明的世界、真理的世界、永恒不變的世界。

  

  此岸到彼岸者,就是度脫衆生生死輪回的意思,度脫衆生一切苦難不理想的意思,度脫衆生一切缺陷累累的意思;使之一切光明理想的意思,使之自由自在無有一切束縛的意思,使之永恒究竟大樂的意思,使之與萬法空性相應的意思。

  

  菩薩道的行者,若能如是知、如是見、是名正見,諸佛贊歎,諸佛歡喜,諸佛護持。

  

  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是爲菩薩摩诃薩…

《萬德莊嚴菩薩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影塵回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