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萬德莊嚴菩薩道▪P9

  ..續本文上一頁,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以叁世法性平等故,成道相智。』

  

  這段經文說得更清楚,菩薩不但不會染汙此岸,不留住于此岸;更不會染汙彼岸,不留彼岸;甚至更不會染汙彼此的中流,不留住于中流之處。

  

  這說明菩薩在悲智雙運之下,無盡期的廣度無量衆生之際,心地始終不沾染一切衆生與世間萬法,心地光明,解脫自在故,稱之爲不住此岸;菩薩縱然將一切衆生,普度到解脫涅槃的彼岸,而菩薩自己受大慈悲心使然,不欣慕涅槃,不住涅槃,又倒駕慈航,回娑婆苦難世界,又廣度無量衆生,稱之爲不住彼岸;偉大的菩薩行者,于兩岸往返不休不止度衆生,從中無有怨言,不叫一聲疲勞厭倦之語,更不會忙裏偷閑,找個適中之處,好好休息一番,太辛苦,太勞累啦!巍巍的菩薩行者,毫無厭倦之意,稱之爲不住中流。

  

  菩薩道的行者,實踐六度萬行,功德無量無邊,莊嚴甚莊嚴,生生世世,贊歎莫能了,累生累劫,欲報答菩薩的恩惠,終無是處。菩薩真不愧是:人一流,法一流,人稱一流,由菩薩擔當此一流,最恰當不過。

  

  諸位同參道友們!五欲六塵是無辜的,無好無壞的,任何時間,任何處所,五欲六塵皆是無爭的,所謂:『境緣無好醜,好醜起于心;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五欲六塵,亦複如是。

  

  修行者若能肯定自性,了知萬法本空,無自性可得,不爲五欲六塵所惑動,那麼,自性的功力,久而久之,境界突飛猛進,必得證悟法身,成等正覺。何以得知?因爲菩薩正見五欲六塵如幻如化,一切無非緣影世界,不沾染世間種種情欲,畢竟,萬法空幻不實故,自性與空性相應,不隔毫端,自性自如如,無動無惑,佛性彰顯。

  

  佛說四十二章經雲:『佛言.夫爲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爲人取,不爲鬼神所遮,不爲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爲情欲所惑,不爲衆邪所娆,精進無爲,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大聖佛陀比喻得非常恰當,不增不減,意思就是說,修道的人,心地的功夫,不可爲外境所迷惑,不沾不染,本性要如如不動;猶如一塊木頭,置于河流,因此,隨波逐浪,急緩不停而漂流,木頭縱然觸兩岸,卻不停留兩岸,依然漂流而下;人類也沒有下水取此木頭,鬼神從中亦無遮阻障礙,漩渦之水亦無擋住,木頭的本身,也沒有腐爛敗壞的現象;這麼一來,保證這塊木頭決定可漂流入海,更無有疑。

  

  同樣的理由,學道的人,不爲一切情欲所迷惑,不爲一切愛欲之見,衆邪所惑亂,因而正念諸法實相之道,不二法門,了達法性本無爲,如此勇猛精進,如此修道之人必得菩提聖道。

  

  總而言之,菩薩爲了度脫生死,證入涅槃,必須通達一切法畢竟空,畢竟空中,都無有法可名能證,可名所證,可名證處,可名證時,何以故?諸法皆空,若增若減,都無所有,皆不可得。

  

  一切法性皆不可說,一切法性皆畢竟空,無能宣說畢竟空者,諸法實相,不可宣說,如來甚奇方便善巧,而爲有情方便顯示。

  

  菩薩道的行者,能通達一切法都無實有,離我我所,以無性而爲自性,本性空寂,自相空寂;唯有一切愚夫異生,迷謬顛倒。

  

  這一系列的空性般若之法,菩薩了知無余,所以能視生死與涅槃等空花,生死與涅槃如幻如化,佛亦不可得,涅槃不可得,菩薩不可得,菩提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畢竟空寂故。空幻不可得的一切法,是大聖佛陀隨順世間方便施設而有,爲化導衆生成就覺悟故。

  

  大般若經雲:『如來覺一切法畢竟空寂,證大菩提,隨順世間假立名字,故稱爲佛,非爲實有,若有若無,不可得故。』

  

  菩薩道的行者,已證悟到諸法畢竟空,一切皆爲如來方便設,爲化導一切有情,而有諸法名相名義名詞,畢竟空故;畢竟空中不礙一切諸法,當下,顯露無上微妙中道法,于是,菩薩便發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心,窮劫廣度十方無量衆生,于六道中出生入死,赴湯蹈火,與衆生共生共死,縱然拋頭顱灑熱血,在所不辭,徹底發揮出菩薩道無盡的智慧,無盡的慈悲,無盡的誓願!

  

  

  菩薩道之精神與特色

  

  菩薩道在修證的曆程,廣行六度萬行,要經過無邊無際艱辛與萬難,于叁界六道曆盡滄桑,爲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因而廣學一切法,實踐一切法,證成一切法;菩薩道非六道衆生所能及,菩薩道非二乘聖者所能及,何以得知?因爲菩薩道具有菩薩道之精神與特色,其精神與特色何在?現在總攝歸納,分別有五大精神與特色,何等爲五?敘述如下:

  

  菩薩五大精神與特色:

  

  一、 慈悲無盡。

  

  二、 智慧無盡。

  

  叁、 時空無礙。

  

  四、 空有不二。

  

  五、 中道亦不可得。

  

  一、慈悲無盡

  

  何謂慈悲無盡?慈就是給衆生快樂,悲就是拔衆生之苦;拔衆生之苦,普令衆生得究竟大樂,名之爲慈悲。

  

  菩薩之所以爲菩薩,已證悟諸法畢竟空寂,于畢竟空寂起大悲心,因而廣度無量有情,莊嚴佛土。

  

  大智度論雲:『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

  

  菩薩道的行者,一旦證入畢竟空,于諸萬法,絕無絲毫戲論與葛藤,此時,即從真如本性起大悲心,殷勤廣度一切有情,不斷莊嚴佛土。大乘菩薩道入世度化衆生的開展,空是最根本的道理,悲是最根本的動機。

  

  菩薩覺悟空理越深,其慈悲之心也就越大,慈悲之心由空所演化而來;空理證悟得無邊無際,慈悲之心也就遍布得無邊無際。

  

  偉哉菩薩道的行者,證悟甚深空理之際,往昔所發廣度衆生之願,由內心深處洶湧流露而出,這股無形的力量,就是普度衆生的大慈悲心!慈悲心就是佛心,佛心就是慈悲心,何以故?

  

  觀無量壽經雲:『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也。』

  

  慈悲心是永恒拔衆生之苦而不變的,慈悲心是給與衆生之樂而無盡的,慈悲之心,完全超越時空的束縛,慈悲心是奉獻的,慈悲心是無我的,慈悲心是光明的,慈悲心是真理的大展流露,慈悲心是涅槃的展現,慈悲心是清淨無染著的,慈悲心是覺悟之心,慈悲心是自由自在的,慈悲心是永恒不變的。

  

  菩薩道的行者,具有慈悲無盡的胸襟,動經塵劫,永無變異,慈悲之心,永遠與六道衆生在一起,不相分離,常相左右,衆生與慈悲心相處一久,受菩薩慈悲心所熏陶故,衆生逐漸也有了智慧,因而慈悲之心也隨著日益展現;菩薩因而成就無量衆生,菩薩究竟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因爲菩薩處處與諸法空性相應,空性流露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曆劫永無變易,無惑無動,爲成就無上佛道故。

  

  聲聞與緣覺二乘,也有慈悲心,但度化衆生不會像菩薩那麼懇切熱誠,有時候,往往悲心不足,容易退縮不前,畢竟二乘行者,所熏習的空理,偏向小乘之法,悲心有限,度衆生隨機緣,是故,不能與菩薩相比倫,菩薩的悲心遠勝二乘行者的悲心,乃爲菩薩道之精神與特色之一。

  

  二、智慧無盡

  

  何謂智慧無盡?能正見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的真相,乃至人生與宇宙的真谛,事與理的本來面目,如是知、如是見,是名智慧。

  

  菩薩動經塵劫的修證,以大智慧正見諸法實相,心地無惑,智慧巍巍,光明赫赫,能洞徹世間法與出世間法,能體證人生觀與宇宙觀,能正見中道實相義,了知事與理的真相。

  

  大般若經雲:『菩薩還有一法未得解脫,不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菩薩的智慧深廣無涯,這是最好的見證,還有一法未得解脫,不能成就無上佛道;既然要成就佛道,就必須廣學一切法門,博通一切法門,然後,才能圓滿無量法門,成就無量智慧。

  

  菩薩的智慧深廣無際,乃由無量劫以來,勤修一切法門所得,是故,菩薩智慧遠勝二乘行者之智慧,難思難量!如論部所說:

  

  大智度論雲:『聲聞空如毛孔空,菩薩空如太虛空。』

  

  這就顯示出聲聞的智慧太渺小,如同毛孔一般;菩薩的智慧,其大猶如太虛空;菩薩的智慧與二乘的智慧一比較,實在天淵之別,無可比倫,乃爲菩薩道之精神與特色之二。

  

  叁、時空無礙

  

  何謂時空無礙?菩薩道的行者,已證悟諸法自性空,因此,能深入解脫的禅定中,不被時間與空間所左右,所動搖,所迷惑,自性如如不動,是名時空無礙。

  

  一切時,一切處,對菩薩道的行者而言,皆無所障礙,何以故?菩薩已證悟一切法本空,叁世法性平等故。

  

  證悟諸法空性,叁世法性平等的菩薩行者,時空已無法束縛他的身心形影,是故,能夠遍遊十方世界,廣度無量有情!菩薩已定破時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一如,菩薩心中已無時空的障礙。

  

  菩薩了知動靜一如,動中不厭倦,靜中不貪著,是故,菩薩有如是自在無礙。

  

  聲聞緣覺二乘的行者,只證悟空性之理,不能從空寂中出來廣度有情,在空寂中能自在,在時空中不能自在,二乘聖者欣慕涅槃,厭惡生死故。

  

  菩薩道的行者,能于時空自在無礙,廣度衆生;聲聞緣覺二乘,于空寂中能自在,在時空中不能自在度化衆生,菩薩道與二乘行者兩者之間,有如此境界之差別,是爲菩薩道之精神與特色之叁。

  

  四、空有不二

  

  何謂空有不二?凡夫執著現象界的萬法,也就是執著有;聲聞緣覺卻執著諸法空性可得;凡夫執著有,二乘執著空。

  

  執有執空都不對,執有是常見,執空的斷見;常見與斷見是二見,二見是邪見,邪見始終不得見中道,不得見中道,永遠無法入佛知見,就默守二邊之邊見,永遠直到永遠都不能成就佛道。

  

  菩薩正見諸法空性中,不壞一切諸法;也就是空中有色,色中有空;離空無色,離色無空,空即…

《萬德莊嚴菩薩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影塵回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