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萬德莊嚴菩薩道

  如本上人佛書著作-萬德莊嚴菩薩道

  

  佛法講因緣,無因緣不成法。萬德莊嚴菩薩道這本書的問世,也是種種因緣的成熟,這本書的圓滿,是在很艱難的環境下完成的。

  

  寫佛書期間,每天以十二個小時投入著作,日日如是,從未間斷,因此,精神疲憊不堪,六月十二日那天,身心無法支持,終于倒地了。由早上九點暈過去,到九點叁十分才清醒過來,前後剛好暈過叁十分鍾,不增不減,同時順著暈倒的時間也睡了一覺,真是功德無量!

  

  相隔第二天,下午叁點正在寫作之際,總覺得頭昏腦脹,臉部逐漸發冷,四肢無力,突然肚子又來了一陣絞痛,在身不由己之下,旁邊無人,這時後的我,雙手抱著陣痛的肚子,移動沈重的腳步,走進佛堂,雙腿長跪合掌,向佛法僧叁寶祈禱而說: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弟子一心歸命叁寶,平日身心健康,安然無恙;今日發心要完成萬德莊嚴菩薩道這本佛書,卻帶來一連串的魔障與病苦,早不來遲不來,就在這時刻業障現前,來破壞騷擾我的寫作,一切業障重重,唯願叁寶加被,令弟子身心安康,肚子絞痛康複;讓這本萬德莊嚴菩薩道的佛書,能夠一帆風順寫作圓滿。

  

  佛陀啊!弟子精神不振,東倒西歪,肚子絞痛,全身發冷,身心不得自主,懇請叁寶加被,令此書早日圓滿成就,以利一切有情,破迷啓悟,離苦得樂,轉凡入聖,是爲所求!』

  

  如此禱告叁分鍾,當下應驗,馬上頭部陣陣清涼,如飲甘露,由上而下,頃刻之間,渾身舒適,自在無比,實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于是,又拿起筆杆,馬不停蹄接著又開始寫作!

  

  萬德莊嚴菩薩道這本佛書,就是在如此艱難重重中所完成的,重重艱難,關關突破,最後,終于問世了!

  

  萬德莊嚴菩薩道這本書,以十個綱領赅攝菩薩道融入本書,有組織,有體系,引經據典,以萬德莊嚴爲果地,以菩薩道修證次地爲因,于是次第組合圓成。

  

  拙衲如本業障深重,智慧淺薄,無能盡廣大之力供養叁寶,無能奉獻給諸大善男子善女人法語,僅以『萬德莊嚴菩薩道』之書,以最懇切前成之心,奉獻供養諸君,普願諸君共發菩提心,勤修六度萬行,行菩薩道,因而圓滿無上正等正覺。

  

  

  

  

  何謂萬德莊嚴?

  

  諸佛皆已證悟一切諸法實相,德行具足圓滿,不偏不缺,故名萬德莊嚴。

  

  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欲證無上佛道,必須廣修萬行萬德,于此萬行萬德圓滿,方得成就佛道。

  

  萬德是數量的比喻,佛的德行何只萬德?佛之德行由無量劫來,勤修一切法門,廣度無量衆生,所累積的德行無量無邊,不可稱計,所以說,萬德是一種比喻,古人以『萬』字代表數量極多之意,故稱之爲萬德。

  

  所謂莊嚴者,莊即端莊,嚴即嚴飾,謂智慧福德二種,皆能莊嚴法身也。

  

  一、 智慧莊嚴:

  

  謂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究竟,無明淨盡,佛性現前,所有智慧,能顯法身,是名智慧莊嚴。

  

  二、 福德莊嚴:

  

  謂諸菩薩廣修六度,萬行具足,所有福德,能顯法身,是名福德莊嚴。

  

  又有二種莊嚴之說:

  

  金剛經雲:『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非莊嚴者,即形相莊嚴也。是名莊嚴者,即第一義莊嚴也,分別解釋如下:

  

  一、 形相莊嚴:

  

  謂人若是分別佛土,是有爲形相,有生有滅故,若言我能成就者,是沾染色聲六塵等境,于緣影世界捉摸,非真莊嚴,是名形相莊嚴。

  

  二、 第一義莊嚴:

  

  所謂以無所住著清淨之心,依真實智慧,通達自性之土,唯心顯現,此是正智成就佛土,是名第一義莊嚴。

  

  綜合萬德莊嚴而言,諸佛能以正法嚴飾自己,令自己身心清淨,得到智慧莊嚴與福德莊嚴,得到色相莊嚴與自性莊嚴。非但如此,更以大悲心所流露,以及正法嚴飾一切衆生,普令一切衆生皆得身心清淨,亦如自己一般,得到智慧莊嚴與福德莊嚴、色相莊嚴與自性莊嚴,正等無異。

  

  萬德莊嚴是站在佛的果位而言,唯有佛方堪稱爲萬德莊嚴,畢竟佛已圓滿叁覺,所謂自覺、覺他、圓行圓滿,正如此意;菩薩是發菩提心之行者,尚未證成佛果,故不可堪稱萬德莊嚴。菩薩是遵循萬德莊嚴而邁進。

  

  佛藏經雲:『菩薩爲因,佛爲果。』

  

  菩薩要經曆叁大阿僧祇劫的廣修六度萬行,再經百劫修相好因,相好修滿,便成佛果。

  

  萬德莊嚴是佛的果位,菩薩欲到達萬德莊嚴之果位,必須生生世世,發大菩提心,累生累劫不斷莊嚴智慧、莊嚴福德,最後因果圓滿,成就菩薩道,展現萬德莊嚴。

  

  何謂菩薩道?

  

  菩薩道之行者,必須具足發過菩提心,發過菩提心者,方可稱爲菩薩道人。因爲,菩提心是成就佛道之心,沒有成就佛道之心,終不得成佛,何以得知?因爲菩提心總攝信願、慈悲、智慧故。

  

  上自諸佛,下至凡夫衆生,乃至含靈蠢動有心者,欲成就佛道,皆不可忘失菩提心、舍棄菩提心、甚至不發菩提心。何以故?因爲十方諸佛依菩提心而得成佛道,並護持菩提心如眼中珠,不可令異。

  

  諸佛皆已如此,我輩衆生乃至一切含靈蠢動有心者,更無別法可循可依,豈可背棄菩提心而不顧?若棄菩提心而不顧,欲成就佛道,遙遙無期,終無是處。

  

  菩薩道首要條件,就是要發菩提心,發過菩提心者,當下就是菩薩道的行者,更無有異,這如何而說呢?佛經明文所述,分別如下:

  

  華嚴經雲:『菩提心生出一切諸菩薩行,十方叁世諸如來,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

  

  華嚴經雲:『菩提心是善中之王,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故。』

  

  由經典的見證,我們欲當菩薩,當菩薩應該護持菩提心、發菩提心、依菩提心圓滿佛道。畢竟,十方叁世諸佛,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一切諸菩薩行,皆依菩提心出生故。

  

  成就諸佛的淵源,行菩薩道的原動力,其根本因素,就是在菩提心的有無關鍵,發與不發爲分水嶺。如果要問是什麼原因呢?理由很簡單,因爲,菩提心是佛魔之別,菩提心是世間與出世間之別,菩提心是染淨之別,菩提心是迷悟之別,菩提心是輪回與不輪回之別,菩提心是光明與黑暗之別,菩提心是生死與涅槃之別,菩提心是上升與墮落之別,菩提心是束縛與解脫之別,菩提心是究竟與不究竟之別,菩提心是偏圓之別,菩提心是大乘與小乘之別,菩提心是苦樂之別,菩提心是凡聖之別。

  

  諸位同參道友們!菩提心有這麼重要,身爲菩薩道之行者,要有如是正知正見;菩提心者,是佛道與魔道關鍵所在,我們豈可棄之而不顧!菩提心是世間與出世間樞紐之別,我們豈可疏忽輕視之!菩提心是染汙與清淨之分水嶺,我們豈可忘失大意!菩提心是迷妄與覺悟之界碑,我們豈可等閑視之!

  

  菩提心是輪回與不輪回的焦點,我們豈可置之不顧,令自己墮落五欲六塵!菩提心是光明與黑暗之摩尼珠,我們豈可黑白不分!菩提心是生死與涅槃一體兩面說,我們豈可籠統視之!菩提心是上升與墮落之跳板,我們豈可傲慢自己!菩提心是束縛與解脫之法藥,我們豈可不自治!菩提心是究竟與不究竟之智慧眼,我們豈可不普照覺察之!

  

  菩提心是偏缺與圓滿之大圓鏡,我們豈可執著邊見乎!菩提心是大乘與小乘兩者發心差距處,我們豈可舍大取小乎!菩提心是痛苦與快樂之解縛大師,我們豈可隨波逐浪,循聲逐色!菩提心是凡夫與聖者之橋梁,我們豈可不攀登叁寶,而令自己沈溺六道!

  

  菩提心能讓人回小向大,菩提心能讓人回事向理,菩提心能讓人回因向果,菩提心是一切善法之母,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總原動力,因此,菩薩道的行者,不得舍離菩提心,忘失菩提心,疏忽菩提心;更應該加強發大菩提心,護持菩提心,實踐菩提心,圓滿菩提心,是故:

  

  華嚴經雲:『舍棄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衆生,不能成就諸佛功德。』

  

  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皆爲魔業。』

  

  曆代祖師雲:『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播種。』

  

  守護菩提心,如護眼中珠,發菩提心就是發成佛之心;念念菩提心,就是念念成佛之心,菩提心對行菩薩道者而言,實在珍貴如命!

  

  梵網經菩薩戒雲:『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己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

  

  因此得知,發菩提心的重要性,是何等的神聖!何等的尊嚴!何等的難遭難遇!何等的理念!

  

  這話從何說起?理由很簡單,因爲發心學佛的動機,其目的在于成就佛道,既然是爲了成就佛道,就必須發心行菩薩道,行菩薩道的條件,就應該發菩提心,當下發菩提心,就具足當菩薩的條件,菩薩就是發過菩提心的人,發過菩提心的人,依菩薩道而實踐,人人皆可堪稱菩薩道人。

  

  同樣的理由,若退失菩提心的人,就不能堪稱是菩薩,當下也就失去菩薩的身份,失去菩薩的條件。

  

  總而言之,發心要成佛,心須要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必須發菩提心,發過菩提心者,當下即是菩薩。問他是否菩薩?是問他是否發過菩提心?以菩提心之有無,來決定他是否菩薩,也就是說,是菩薩或非菩薩,其分水嶺,肯定在是否發過菩提心!以此來論定也。

  

  菩薩道之行者,要心懷大慈悲之心,觀看叁界衆生之苦,如自己之苦,無盡的衆生在六道中輪回,如自己在輪回,悲心徹骨,憫懷人溺己溺,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胸襟,菩薩道的行者,若能如是發大心者,方不愧是菩薩摩诃薩,能兼善天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發起六道衆生的同胞愛,互相提攜,互相鼓勵,互相普勸,共同發菩提心,廣度無量衆生,是名爲菩薩道。

  

  

  菩薩有幾種分…

《萬德莊嚴菩薩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影塵回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