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法門▪P6

  ..續本文上一頁狀,名爲一心;若達此理,當下能所情消,有無見盡,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爲雜亂,以見真谛故,名理一心也。

  

  念佛(梵語buddhanusmrti)者能念到這種境界,此理一心不亂,即實相故,實相即無相,實相與無相,正等無二,當體即空故,當下即開悟本性,即念自性天真之佛,無生無滅,有空能所等相,亦複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是名實相(梵語dhar=mata‧bhuta-tathata),所謂,我欲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念佛到此境界,名之爲『理一心不亂』。

  

  淨土法門的行者,若欲求得往生西方淨土,首要條件,在乎『一心不亂』,若能達一心不亂,往生淨土則有生機可言,大聖佛陀在各部聖典,皆有詳細的演說,現在分別節錄一段經文,供養諸大善信,共研共參,分別如下:

  

  佛說阿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阿彌陀經就說得至爲明顯,能執持佛號,念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在臨命終之際,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接引往生西方淨土。

  

  一日至七日,是克期取證之義,七日的期間,個人根機有差別,有利根者,有鈍根者;有些人一日能念得一心不亂,有些人七日方能念得一心不亂,不能等齊;甚至有些人,七日八日九日亦無法得一心不亂的,其數之多,不可稱計。

  

  若依據菩薩修行,動經塵劫,則無窮無盡何止七日!今立下七日之期限,以末法衆生修諸功德,精進實難,廢弛恒易,應須克限,乃發勝心也。

  

  精進念佛,個人根機有差別,是故,得到一心不亂的日期亦有差別,佛陀在各部經典,有時說七日,有時說十日,有時說四十九日,有時說九十日,等等不齊,其宗旨在于令衆生克期取證,令衆生發起勇猛勝心,以達到念佛叁昧爲目的,佛陀的大慈悲,爲度化無量衆生,廣說無量法門,對症下藥,其智慧無量,實在不可思議,動經塵劫贊歎莫能盡,現在引錄各部經典,念佛憶佛而得成就之例,供養諸位大善知識,敘述如下:

  

  鼓音王經雲:『若受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亂,必得見彼阿彌陀佛。』

  

  大集經雲:『若人專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現見見佛,即得往生。』

  

  般舟叁昧經雲:『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叁昧(梵語samadhi)中,得見阿彌陀佛。』

  

  看了這些經文,我們的信心倍增,幾乎要入一心不亂了,諸佛是真實語者、不妄語者、不诳語者,所以,我們依如此而修而證,必得一心不亂,究竟終得自度,亦能度他,自利又能利他。

  

  諸位淨土法門的行者們!我們在修行的過程,要廣學多聞,但在行門,必須一門深入,不要雜學雜修,若智慧不足,到處亂參訪,盲修瞎煉,遲早會出毛病的,佛法的每一個修行法門,必須要有善知識的指導,才不至于踏入歧途,著魔著境,摧殘了自己,並蹉跎光陰,虛走人生一趟,豈非甚爲冤枉哉!唯願多加珍重,是名爲幸,共勉之!

  

  前面剛說過,解門要博通,行門要一門而入,專精一門,必能得成就,所謂,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將心系于佛號,而至一心,通達一心者,不可思議之境界當下就呈現矣!

  

  我們念佛亦如是,專念一佛功德,若念得很純熟,那麼,與念無量諸佛功德,正等無異,平等平等,大聖佛陀在文殊般若經有一再叮咛,現在分別恭錄如下:

  

  文殊般若經雲:『佛告文殊,欲入一行叁昧(梵語ekavyuha-samadhi)者,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彼方所端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于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正等無異。』

  

  坐禅叁昧經雲﹕『菩薩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叁昧(梵語samadhi)。』

  

  由此可見,念佛之人,只要能專注一心,提起佛號,心系念佛號,不雜修雜學,則能入叁昧,悟證菩提,其功德之大,無量無邊,不可稱計;淨土法門之行者,若能如是參修,日子久後,念佛功力純熟,自然能得自性清淨,得大安樂,得大歡喜,受用無邊。

  

  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buddha)是裟婆世界的教主,他慈悲殷勤的拔衆生諸苦,專說西方極樂淨土法門,教化一切衆生,專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彼國;淨土叁經,所說都是彼佛國土境界實事,其修行之方法,但以念佛爲主。

  

  修淨土法門者,每日早起禮佛,即誦彌陀經一卷或誦金剛經一卷,念佛與念經完畢後,面對佛前回向,發願往生彼國,這是早上功課,晚上的功課亦如是。

  

  每日除了這二時功課之外,于二六時中,單將一生阿彌陀佛,放在心胸,念念不忘,淨念相續,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但只將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舍,乃至飲食起居、行住做臥、舉止動作、搬柴運水,此一聲佛,時時現前,曆曆分明。

  

  若遇到順逆喜怒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將佛號提起,即見煩惱當下消滅;修行之人,能明白動念煩惱,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煩惱,煩惱一旦滅,生死一齊了,更無別法。

  

  念佛念到當煩惱現前,自心能作得了主,即睡夢中作得了主;若于睡夢中作得了主,則于病苦中能作得了主;若于病苦中能作得了主,則于臨命終時,分明了了,便知去處矣,自力與佛力,至誠懇切,感應道交,一剎那間,佛即垂慈接引,永脫叁界。

  

  勇猛發心,爲生死大事著想,此事不難,只要念念爲生死心切,單單僅依此一聲佛,再不別向尋思,久久純熟,但將六字出乾坤,不用叁祇修福慧,直超叁界,永斷生死,得見彌陀,聽聞法音,速證無生法忍,圓成佛道。

  

  念佛法門極爲殊勝,自古至今,念佛得成就者,難以數計:

  

  唐朝百丈禅師雲:『修行以念佛爲第一穩當。』

  

  蓮宗六祖延壽大師雲:『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世作佛祖。』

  

  無量壽經雲﹕『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即得往生七寶華中,住不退轉(梵語avinivartaniya)。』

  

  無量壽經雲﹕『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楞嚴經雲:『若衆生心,億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寶積經雲:『他方衆生,如阿彌陀佛如來名,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回向願生彼國者,隨願往生,得不退轉(梵語avinivartaniya),直至成佛。』

  

  隨願往生經雲:『普廣菩薩白佛言:何故經中贊歎阿彌陀佛剎,七寶諸樹,宮殿樓閣,諸願生者,皆悉隨彼所欲,應念而至?佛告普廣,汝不解我意,裟婆世界,人多貪濁,信向者多,習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專一,令諸衆生專心有在,是故,贊歎彼國佛國土,悉隨彼願,無不獲果。』

  

  十往生經雲:『若有衆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 擁護行者,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大智度論雲:『有諸衆生(梵語bahu-jana),謗般若,墮惡道,雖修余行,不能得出;後遇知識,教行念佛,方得解脫。』

  

  高僧大德雲:『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佛,其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一聲佛,其福勝彼。』

  

  統攝諸經論幾許,供養諸大善信,諸位大

  ,廣修淨土法門者,若能如是正見諸佛之大悲願,體悟淨土法門之殊勝,當下勇猛發心,勤修念佛,真爲生死而求出離心,念佛之際,至誠懇切,念念從心起,如是淨念相續,日子久了,念佛純熟,一心不亂,不求自得,即可呈現眼前,若欲臨命終,則能自知時至,自力與佛力,相得益彰,彌陀與諸聖衆,接引往生,因此,無量劫以來之生死,于此永斷,超越叁界,脫離苦海。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往生西方淨土,以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爲正因,種諸善根福德爲助緣;專注一心念佛,發願往生彼佛國土,是正因,廣植無量善根福德爲助緣;假使有正因,無助緣,欲得往生,困難甚困難。

  

  有些人這輩子,似乎沒有種下多大的福德善根,而勇猛精進念佛,卻能臨命終之際,預知時至,蒙佛接引,自在往生,何以故?答:此輩念佛者,已于無量劫前,曾廣種無量福德善根,親近叁寶,是故,今生似乎無種善根,但得以念佛即能往生淨土,因爲,種如是因,必定如是果,這是因果的展現,別無疑惑。

  |

  既然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而得生彼國,那麼,要如何廣植福德善根呢?如何才得以生于彼國呢?

  

  有關福德善根,佛陀曾于觀無量壽經有提及,比方: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等等福德因緣,皆是往生淨土之資糧,現生當中,若能勤修這十一法要,往生必成,蓮華品位可逐漸增高,何以故?因爲,用功力深,所應得之果,也就越大。

  

  現生當中,所做的福德善根越多,在八識田中,種下的福德善根之種子也就越多,種得少,得的也就少;若整個八識田中,都充滿了福德善根因緣,此人在一生當中,生活得必然相當愉快,處處如意,非常的自在快活,畢竟八識田中的種子會起現行,會浮現福德善…

《淨土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業力不可思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