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法门▪P5

  ..续本文上一页一一透视三界无安,三界如火宅,三界如牢狱,三界如枷锁,苦不堪言,欲罢不能!于是乎,别无选择,求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亲

  弥陀世尊,听闻弥陀演说佛法,早证菩提。

  

  求生西方净土,心念要虔诚恳切,别无二心,愿佛慈悲,接引往生,速离生死;向前一步是极乐莲池,退后一步是地狱火坑,看你要前进,或是要后退,由自己择抉吧!

  

  同时,视生死如冤家,视生死轮回如仇敌,视生死如考妣,心怀着永不欲见生死之念;因为,尚未证成菩提,生死毕竟是生死,涅槃毕竟是涅槃,是两回事;未证悟果位,不得说生死涅槃不一不二,所以,在凡夫的因地,要速证生死轮回的风险,避开生死忧苦的戕害,免受生死轮回之窠臼里。

  

  若能如是善于观察,三界如火宅,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视生死如考妣;则道业日益渐增,求生净土之意念,也就坚强不坏不失,可望达成往生彼佛国土之愿。

  

  在佛前发愿往生净土之际,心里应存着,真为生死而求,为发菩提心愿而求;心心思惟阿庄严的庄严法相,与忆念极乐世界庄严殊胜,则意业清净;口口念着庄严之圣号,句句分明,则口业清净;身体日日常礼拜阿弥陀佛,则身业清净;三业清净,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千即千生,万即万生。

  

  能达到三业清净,怎能不往生呢?若不往生净土,岂非诸佛大打妄语?因此,最怕我们念佛功夫不足,忆佛功夫肤浅所致!不然的话,凭此三业大用,万修万人去,亿修亿人去,努力,努力!

  

  发愿往生的发愿文很多,不胜枚举,在此介绍一位有修有证的高僧大德,那就是,净土宗的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正是,他曾经作了十四句的偈颂,作为回向文,内容很恳切,言简意赅,此文古今大有灵验,有很多修净土法门的诸大善信,正在发此愿之时,见种种瑞相;或者在睡梦中,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或在命终之际,三圣亲临接引,感应的事迹,频频倍出无法具说,现在将其回向文恭录如左,供养给诸位共研共参,共回向,分别如下:

  

  愿我临终无障碍 阿弥陀佛远相迎

  观音甘露洒吾头 势至金台安我足

  一剎那中离五浊 屈身臂顷到莲池

  莲华开后见慈尊 亲听法音可了了

  闻已即悟无生忍 不违安养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众生 巧把尘劳为佛事

  我愿如斯佛自知 毕竟当来得成就

  

  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每当功课做完,或念佛礼佛完毕,乃至做一切大大小小的善事,都必须一一做回向,回向西方净土,面见弥陀,速断生死,共证菩提,还入娑婆(梵语 saha)广度众生。

  

  若功课做完,念佛礼佛完毕,乃至做一切诸大功德,都不回向西方净土,无意念往生极乐的话,那么纵然念佛把喉咙喊破,声

  满十方世界,亦不得往生净土。

  

  若不回向净土,纵然礼佛,把头额磕破了,血流满地,亦不得往生净土。

  

  若不回向净土,无意念求生净土,纵然所做的善事功德,广大如虚空,

  满十方世界,亦不得往生净土,极乐世界去不成。

  

  何以故?诸佛菩萨,乃至历代高僧大德,皆苦口婆心,奉献我们沉溺的众生,要以殷勤的菩提道心,念佛礼佛,所做善事功德,乃至芝

  之微小功德,都要一一普皆回向西方净土,于日夜二六时中,念念求生西方,恳求弥陀大悲接引,早脱生死,悟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

  

  诸佛菩萨这番的呼吁,无非是大慈悲心的流露,深怕沉沦的众生,受大苦难,煎熬不堪,三界往返,浪迹天涯,不忍观看众生继续轮回下去,于是,一再的叮咛我辈凡夫,赶紧念佛、礼佛,所做一切大小功德之善事,应如法一一皆回向西方净土,共证菩提。

  

  回向(梵语parinama)含有超越之义,不执着之义,此岸到彼岸之义,有目标之义;所以,回向能产生莫大的力量,能让求生净土的行者,有目标可归宿,有力量可冲劲,有超越生死之机,由娑婆生死的此岸,到达解脱光明的彼岸,这就须要强而有力的回向功德力,引发我们往生净土,回向的力量,带动牵引我们往生净土,所有引发带动我们往生的力量,当下就是回向的力量所致。

  

  是故,诸佛菩萨有如是呼吁,如是苦口婆心的呼唤,一再琐碎的叮咛!念佛礼佛,一切大小功德善事,应普皆回向西方净土。

  

  综合上面所说,身为勤修净土法门者,应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痛念轮回之苦,更应从苦的深渊处,勇猛的冲出来,不掉头、不回顾!发起空前绝后的菩提道心,勇猛念佛,誓死不退,直至弥陀慈悲相迎,接引往生净土为止!不然,绝对不罢不休!不停不止!若能如此,诸佛菩萨赞叹,天龙八部护持,高僧大德嘉许,是名为大丈夫,不愧是修行者的风范。

  

  △ 发菩提心▽

  

  勤修净土法门者,发菩提心实在太重要了;因为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总摄信愿、慈悲、智慧;也可以说,发菩提心的当下,即统摄贯串一切如来圣教。

  

  发菩提心之人,当下就是具备菩萨的条件,当菩萨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不能堪称菩萨;问他是否菩萨?是问他是否发过菩提心否?以发菩提心之有无,来决定他是否菩萨;也就是说,是菩萨或非菩萨,其分水岭,肯定在是否发菩提心!以此来论定也。

  

  大圣佛陀在华严经演说得一清二楚,说明发菩提心的重要性,是何等的神圣!何等的尊严!何等的难遭难遇!现在引录一节,分别如下:

  

  华严经云:『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出生一切诸佛菩萨行,十方三世诸如来,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

  

  华严经云:『菩提心是善中之王,能成就无上正等觉故。』

  

  因此可知,修净土法门的行者,对发菩提心,怎能轻易放过而不发心呢?毕竟,菩提心乃十方三世诸佛所成就的渊源,行菩萨道的原动力,造做成佛的根本因素,怎能舍弃菩提心,因而不发菩提心呢?慈悲的佛陀又说:

  

  华严经云:『舍弃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不能成就诸佛功德。』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皆为魔业。』

  

  频频的道出菩提心之重要性,实在太难得了,更应该好好珍重菩提心,不得疏忽菩提心,舍弃菩提心,忘失菩提心啊!诸位同参道友们,你们说是吗?

  

  祖师大德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播种。』

  

  上至诸佛,下至凡夫众生,发心护持菩提心,是不容怀疑的,假使要问为什么的话?理由很简单,因为发心学佛的动机,其目的在于成就佛道,既然是为了成就佛道,就必须发心行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要发心当菩萨,就应该发菩提心,当下发菩提心,就是菩萨,菩萨就是发过菩提心的人。

  

  同样的理由,若退失提心的人,就不能堪称是菩萨,失去菩萨的身份,失去菩萨的条件。

  

  所以说,发心要成佛,必须要做菩萨,做菩萨必须发菩提心,发过菩提心者,即是菩萨;做个菩萨的行者,要心怀大慈悲之心,观看众生之苦,如自己之苦,众生在六道轮回,如自己在轮回;具有人溺已溺,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胸襟,若能如是发大心者,方不愧是菩萨摩诃萨。

  

  总而言之,我们有生死轮回,众生亦有生死轮回;我们有无量苦恼,众生亦有无量苦恼,不能例外,因此,要发起六道众生的同胞爱,互相提携,互相鼓励,互相普劝,共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为求生西方净土而迈进,勿懈勿怠,不达终程,愧对自己是菩萨;若达到终程,是名菩萨;故云;欲往生净土者,必须发菩提心,正如此意,无二无别。

  

  △ 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是往生净土的正因,同时也是往生净土的条件;若不能念佛达到一心不乱,那么,欲往生西方净土,遥遥无期,无有是处。

  

  『一心不乱』的境界,是往生净土根本要旨,是净土法门者所要办的大事,其层次有深浅,各人根机有差别,于是,在修证功夫上,也就有差别;一心不乱,通常可分为二种,何谓一心有二种?分别如下:

  

  

  

  △ 事一心不乱▽

  

  何谓『事一心不乱』?所谓事一心不乱者,即不生妄念,妄念不生,一则不乱,乱则不一,有其一心,无其乱心,名事一心不乱:又念念相续,执持名号,常忆常念,字字分明,无有二念,信心成就,名事一心不乱。

  

  属于定门所摄,未有慧故,事上即得,理上未彻,未见道故,以暂时伏住妄想,未能破妄想,因此,所得的念佛之定,称之为『事一心不乱』。

  

  △ 理一心不乱▽

  

  何谓『理一心不乱』?所谓理一心不乱者,即获自本心,故名一心(梵语eka-citta)。获自本心的境界,又分为二种情况:一者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唯一心故。二者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离于四句,唯一心故,此纯理观,不专事相,观力成就,名理一心,属慧门所摄,兼得定故。

  

  换句话说,获自本心当下,闻佛名号,不惟亿念,即念反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

  

  又契合本心的境界分为二种:一者、即如智不二,能念之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是智外无如;所念之佛心,无有心能念于佛,是故外无智,非如非智,故名一心梵语eka-citta)。

  

  二者、寂照难思议,真如本性,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若言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泯;若言非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照而常寂,寂而常照,言思路绝,无可名…

《净土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业力不可思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