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一透視叁界無安,叁界如火宅,叁界如牢獄,叁界如枷鎖,苦不堪言,欲罷不能!于是乎,別無選擇,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親
彌陀世尊,聽聞彌陀演說佛法,早證菩提。
求生西方淨土,心念要虔誠懇切,別無二心,願佛慈悲,接引往生,速離生死;向前一步是極樂蓮池,退後一步是地獄火坑,看你要前進,或是要後退,由自己擇抉吧!
同時,視生死如冤家,視生死輪回如仇敵,視生死如考妣,心懷著永不欲見生死之念;因爲,尚未證成菩提,生死畢竟是生死,涅槃畢竟是涅槃,是兩回事;未證悟果位,不得說生死涅槃不一不二,所以,在凡夫的因地,要速證生死輪回的風險,避開生死憂苦的戕害,免受生死輪回之窠臼裏。
若能如是善于觀察,叁界如火宅,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視生死如考妣;則道業日益漸增,求生淨土之意念,也就堅強不壞不失,可望達成往生彼佛國土之願。
在佛前發願往生淨土之際,心裏應存著,真爲生死而求,爲發菩提心願而求;心心思惟阿莊嚴的莊嚴法相,與憶念極樂世界莊嚴殊勝,則意業清淨;口口念著莊嚴之聖號,句句分明,則口業清淨;身體日日常禮拜阿彌陀佛,則身業清淨;叁業清淨,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千即千生,萬即萬生。
能達到叁業清淨,怎能不往生呢?若不往生淨土,豈非諸佛大打妄語?因此,最怕我們念佛功夫不足,憶佛功夫膚淺所致!不然的話,憑此叁業大用,萬修萬人去,億修億人去,努力,努力!
發願往生的發願文很多,不勝枚舉,在此介紹一位有修有證的高僧大德,那就是,淨土宗的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正是,他曾經作了十四句的偈頌,作爲回向文,內容很懇切,言簡意赅,此文古今大有靈驗,有很多修淨土法門的諸大善信,正在發此願之時,見種種瑞相;或者在睡夢中,得見阿彌陀佛,放大光明;或在命終之際,叁聖親臨接引,感應的事迹,頻頻倍出無法具說,現在將其回向文恭錄如左,供養給諸位共研共參,共回向,分別如下:
願我臨終無障礙 阿彌陀佛遠相迎
觀音甘露灑吾頭 勢至金臺安我足
一剎那中離五濁 屈身臂頃到蓮池
蓮華開後見慈尊 親聽法音可了了
聞已即悟無生忍 不違安養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衆生 巧把塵勞爲佛事
我願如斯佛自知 畢竟當來得成就
我們修淨土法門的人,每當功課做完,或念佛禮佛完畢,乃至做一切大大小小的善事,都必須一一做回向,回向西方淨土,面見彌陀,速斷生死,共證菩提,還入娑婆(梵語 saha)廣度衆生。
若功課做完,念佛禮佛完畢,乃至做一切諸大功德,都不回向西方淨土,無意念往生極樂的話,那麼縱然念佛把喉嚨喊破,聲
滿十方世界,亦不得往生淨土。
若不回向淨土,縱然禮佛,把頭額磕破了,血流滿地,亦不得往生淨土。
若不回向淨土,無意念求生淨土,縱然所做的善事功德,廣大如虛空,
滿十方世界,亦不得往生淨土,極樂世界去不成。
何以故?諸佛菩薩,乃至曆代高僧大德,皆苦口婆心,奉獻我們沈溺的衆生,要以殷勤的菩提道心,念佛禮佛,所做善事功德,乃至芝
之微小功德,都要一一普皆回向西方淨土,于日夜二六時中,念念求生西方,懇求彌陀大悲接引,早脫生死,悟證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
諸佛菩薩這番的呼籲,無非是大慈悲心的流露,深怕沈淪的衆生,受大苦難,煎熬不堪,叁界往返,浪迹天涯,不忍觀看衆生繼續輪回下去,于是,一再的叮咛我輩凡夫,趕緊念佛、禮佛,所做一切大小功德之善事,應如法一一皆回向西方淨土,共證菩提。
回向(梵語parinama)含有超越之義,不執著之義,此岸到彼岸之義,有目標之義;所以,回向能産生莫大的力量,能讓求生淨土的行者,有目標可歸宿,有力量可沖勁,有超越生死之機,由娑婆生死的此岸,到達解脫光明的彼岸,這就須要強而有力的回向功德力,引發我們往生淨土,回向的力量,帶動牽引我們往生淨土,所有引發帶動我們往生的力量,當下就是回向的力量所致。
是故,諸佛菩薩有如是呼籲,如是苦口婆心的呼喚,一再瑣碎的叮咛!念佛禮佛,一切大小功德善事,應普皆回向西方淨土。
綜合上面所說,身爲勤修淨土法門者,應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痛念輪回之苦,更應從苦的深淵處,勇猛的沖出來,不掉頭、不回顧!發起空前絕後的菩提道心,勇猛念佛,誓死不退,直至彌陀慈悲相迎,接引往生淨土爲止!不然,絕對不罷不休!不停不止!若能如此,諸佛菩薩贊歎,天龍八部護持,高僧大德嘉許,是名爲大丈夫,不愧是修行者的風範。
△ 發菩提心▽
勤修淨土法門者,發菩提心實在太重要了;因爲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總攝信願、慈悲、智慧;也可以說,發菩提心的當下,即統攝貫串一切如來聖教。
發菩提心之人,當下就是具備菩薩的條件,當菩薩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不能堪稱菩薩;問他是否菩薩?是問他是否發過菩提心否?以發菩提心之有無,來決定他是否菩薩;也就是說,是菩薩或非菩薩,其分水嶺,肯定在是否發菩提心!以此來論定也。
大聖佛陀在華嚴經演說得一清二楚,說明發菩提心的重要性,是何等的神聖!何等的尊嚴!何等的難遭難遇!現在引錄一節,分別如下:
華嚴經雲:『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出生一切諸佛菩薩行,十方叁世諸如來,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
華嚴經雲:『菩提心是善中之王,能成就無上正等覺故。』
因此可知,修淨土法門的行者,對發菩提心,怎能輕易放過而不發心呢?畢竟,菩提心乃十方叁世諸佛所成就的淵源,行菩薩道的原動力,造做成佛的根本因素,怎能舍棄菩提心,因而不發菩提心呢?慈悲的佛陀又說:
華嚴經雲:『舍棄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衆生,不能成就諸佛功德。』
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皆爲魔業。』
頻頻的道出菩提心之重要性,實在太難得了,更應該好好珍重菩提心,不得疏忽菩提心,舍棄菩提心,忘失菩提心啊!諸位同參道友們,你們說是嗎?
祖師大德雲:『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播種。』
上至諸佛,下至凡夫衆生,發心護持菩提心,是不容懷疑的,假使要問爲什麼的話?理由很簡單,因爲發心學佛的動機,其目的在于成就佛道,既然是爲了成就佛道,就必須發心行菩薩道(梵語bodhisatt=va-carya),要發心當菩薩,就應該發菩提心,當下發菩提心,就是菩薩,菩薩就是發過菩提心的人。
同樣的理由,若退失提心的人,就不能堪稱是菩薩,失去菩薩的身份,失去菩薩的條件。
所以說,發心要成佛,必須要做菩薩,做菩薩必須發菩提心,發過菩提心者,即是菩薩;做個菩薩的行者,要心懷大慈悲之心,觀看衆生之苦,如自己之苦,衆生在六道輪回,如自己在輪回;具有人溺已溺,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胸襟,若能如是發大心者,方不愧是菩薩摩诃薩。
總而言之,我們有生死輪回,衆生亦有生死輪回;我們有無量苦惱,衆生亦有無量苦惱,不能例外,因此,要發起六道衆生的同胞愛,互相提攜,互相鼓勵,互相普勸,共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爲求生西方淨土而邁進,勿懈勿怠,不達終程,愧對自己是菩薩;若達到終程,是名菩薩;故雲;欲往生淨土者,必須發菩提心,正如此意,無二無別。
△ 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是往生淨土的正因,同時也是往生淨土的條件;若不能念佛達到一心不亂,那麼,欲往生西方淨土,遙遙無期,無有是處。
『一心不亂』的境界,是往生淨土根本要旨,是淨土法門者所要辦的大事,其層次有深淺,各人根機有差別,于是,在修證功夫上,也就有差別;一心不亂,通常可分爲二種,何謂一心有二種?分別如下:
△ 事一心不亂▽
何謂『事一心不亂』?所謂事一心不亂者,即不生妄念,妄念不生,一則不亂,亂則不一,有其一心,無其亂心,名事一心不亂:又念念相續,執持名號,常憶常念,字字分明,無有二念,信心成就,名事一心不亂。
屬于定門所攝,未有慧故,事上即得,理上未徹,未見道故,以暫時伏住妄想,未能破妄想,因此,所得的念佛之定,稱之爲『事一心不亂』。
△ 理一心不亂▽
何謂『理一心不亂』?所謂理一心不亂者,即獲自本心,故名一心(梵語eka-citta)。獲自本心的境界,又分爲二種情況:一者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唯一心故。二者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離于四句,唯一心故,此純理觀,不專事相,觀力成就,名理一心,屬慧門所攝,兼得定故。
換句話說,獲自本心當下,聞佛名號,不惟億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于自本心,忽然契合。
又契合本心的境界分爲二種:一者、即如智不二,能念之心外,無有佛爲我所念,是智外無如;所念之佛心,無有心能念于佛,是故外無智,非如非智,故名一心梵語eka-citta)。
二者、寂照難思議,真如本性,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曆曆分明;若言亦有亦無,則有念無念俱泯;若言非有非無,則有念無念俱存;非有則常寂,非無則常照,照而常寂,寂而常照,言思路絕,無可名…
《淨土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