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根之念頭,起心動念皆爲善念,這一切的動念,會使他生活在法喜充滿中,所謂:助人爲快樂之本,菩薩觀看衆生快樂,菩薩自己也快樂,正是此意。
所以說,現生當中廣種福德善根,在八識田中(阿賴耶識梵語alaya)當下就種下福德善根了,整個心田裏都沒有惡的種子浮現,而所流露的念頭,都是福德善根之念,此人在臨命終時,再加上勤念佛號,勇猛精進,爲生死大業而發大心,自力功夫充足,佛力不虛,因此,自力與佛力,相輔相成,如鳥二翼,翔空自在,一剎那間,不隔毫端,瞬間蒙佛垂慈,接引往生,端坐蓮花臺,聞佛說法,永不退轉,悟證菩提,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梵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
總而言之,一心不亂爲正因,善根福德因緣是助緣,有互相輔助之功,有異曲同工之妙,何以得之?因爲,福德善根是構成一心不亂的助緣,爲了要達成一心不亂,必須廣植福德善根;因此,二者之間,皆不可或缺,若缺一項,往生就有了障礙,唯願淨土法門之行者,應該有如是知,如是見,若如是知見,是名正見。
△ △念佛法門有四種▽▽
淨土法門的行者,當下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又能了知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發大菩提心,自度度人,自利利他,這就是顯露菩提道心的見證;我們生于裟婆世界,苦難特別多,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處處皆是障道因緣,修行不易;處于五濁惡世,行道坎坷,退多進少,環境卑劣,猶如火宅。
是故,大聖佛陀,開演淨土法門,爲大地一切衆生,闡揚西方淨土,顯示出淨土的正報莊嚴,與依報莊嚴,苦勸堪忍衆生,發願求生淨土,踏實念佛,速離濁世,莫貪染世間五欲六塵之樂,應爲生死輪回之苦而精進。
念佛(梵語buddhanusmrti)法門極多,統攝經論于一極,普讓淨土法門之行者,有個正見認知,念佛法門可分四種,何等爲四?分別敘述如下。
△ 稱名念佛▽
何謂稱名念佛?所謂稱名念佛者,即是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于晝夜間一心專注,或一萬聲,乃至十萬聲,如是歲月既久,則念念不斷,純一無雜,臨命終時,定見彼佛現身迎接,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矣。
△ 觀像念佛▽
何謂觀像念佛?所謂觀像念佛者,即是觀阿彌陀佛形象相好,口稱佛名,則心不散亂,若心不散亂,則本性佛從而顯現,如是念念不斷,純一無雜,臨命終時,定見彼佛,現身迎接,決得往生極樂世界矣。
△ 觀想念佛▽
何謂觀想念佛?所謂觀想念佛者,即是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觀;或想阿彌陀佛眉間白玉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輻輪相,如是從上至下,從下至上,輾轉觀之,觀想純熟,叁昧現前,臨命終時,決定得以往生極樂世界矣。
△實相念佛▽
何謂實相念佛?所謂實相念佛者,即是念阿彌陀佛法性之身,本來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續,叁昧現前,決得往生極樂世界矣。
我們佛門弟子,若能遵循此四種念佛法門而勤修,往生必成,面見彌陀,親聽法音,悟證無生法忍,圓成佛道,還入裟婆,廣度無量有情。
四種念佛法門中,以稱名念佛,較適應于末法衆生之根機,曆代祖師大德,一向皆倡導稱名念佛,稱名念佛易于入門故,以執持佛之名號爲正行。
因爲,阿彌陀佛乃萬德洪名,以名召德,名
十方,功德圓滿,萬行具足,故即以執持名號爲正行,不必更涉觀想、觀像、參究等行,極爲簡易,極爲直捷;發大精進心,念念憶佛名號,肯信西方阿彌陀佛,決志願求生西,如子憶母,無時暫忘,二六時中,淨念相續,持之以恒,日久純熟,念佛叁昧,自然現前,若臨命終時,蒙佛垂慈接引。
稱名念佛,容易實踐,至爲簡便,不論在何時何處,皆可提起心念來念佛,讓妄想紛飛之心,統一和諧,導歸一心念佛,使心安住佛號中,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佛如一,無有距離,久而久之,念佛功力堅深,叁昧(梵語samadhi)現前,不求自得。
念佛之法有多種,現在將之歸納于一極,念佛可分十種,此十種念佛法,總攝稱名念佛之法要,讓修淨土法門的同道,共參共研,共修共證,共登彼岸,分別敘述如下:
△ 一、高聲念▽
何謂高聲念?所謂高聲念者,即在妄想紛飛,雜亂不堪,神志昏沈之際,即刻振作起精神,高聲念佛,當下能把妄想紛飛之心念,一棒喝止!讓妄想不起,如鼠見貓,不敢吭聲,靜悄悄;如是大聲念佛,即有收斂妄心之功,是名爲高聲念佛。
高聲念佛,有十種功德,于業報差別經有如是記載,分別如下:
高聲念佛有如是功德,能自度亦能度他,利已利人;高聲念佛,時間拉長,恐傷元氣,致使喉嚨發痛音啞,不可過久,妄想一止息,即轉變低聲念佛;一方面,也不會吵到隔壁的張叁或李四;張叁李四有善根就好,若無善根,我們念佛者,也唯有被挨罵誹謗之分,是故,要觀看時機與場合,不得高聲又吼又叫,不然的話,本想欲令妄想止息,讓心地清淨,反被挨揍,被挨罵,又增加一大堆煩惱,豈不是失去念佛的真義,唯願諸大善信,能正見高聲念佛之實義,其功德甚大,無法稱計,難思又難議。
△ 二、低聲念▽
何謂低聲念佛?所謂低聲念佛者,當精神散失,或勞碌疲憊之時,即可低聲念佛來對治,令散失之神識,收斂統一,使菩提自性顯露,名爲低聲念。在人多的場合可行低聲念佛,方不至于吵到隔壁之人;低聲念佛,念久以後,易生昏沈,易起妄念,亦可再轉變高聲念佛,可令妄念止息,任意調治妄想,無有定法,只要能達到妄念止息,那麼,可隨意高聲、低聲而念佛;『念佛法門』,其宗旨在于止妄,妄念止息,就是念佛之力,切記!
△ 叁、金剛念▽
何謂金剛念?所謂金剛念者,指心氣不適,體弱不堪,或人多場合不當,大聲與小聲念佛皆不便之時,可動用口唇,半明半默念,綿綿密密,曆曆分明,佛聲在唇齒之間,心存虔誠,字字從心起,佛號從口出,聲聲從耳入,達成心到、口到、耳到,叁到成就,自然容易入念佛叁昧,別無疑惑,是名金剛念。金剛念是所有念佛法中,最易純熟之法門,念佛之力較堅定,易攝妄想,易使心定下來,故名之爲金剛念。
△ 四、默念▽
何謂默念?所謂默念者,若高聲念與低聲念,都不適合時機或場合,或心身疲憊不堪,或嫌金剛念也廢口舌,或汙穢不淨之處,或沐浴便溺之際,不宜出聲念佛,在此時此刻,默念即可用得到,將心系于佛號,用心無聲默念,令心無妄,顯露清淨本性,名爲默念。佛號太長不易念,默念四字佛號即可;默念佛號之時,心地照常聽得一清二楚,音聲曆然,聲不越竅,聞性內融,從聞入流,反聞自性,念念圓通,久久純熟,自性顯現,逐成念佛叁昧。
△ 五、記數念▽
何謂記數念?所謂記數念者,人往往容易懈怠,爲防懈怠之心,以及增長我們的念力,一串數珠不離手,念一聲佛,手掏一顆數珠,念得分明,記得清楚,令心安住佛號,令妄心平息,自性顯露,如是名爲記數念。念四字佛號即可,不要念六字佛號,數字少好念,易入心;念在『阿』字上掏過數珠,或念在『陀』字上掏過數珠,以此念法,永恒不變,不得錯亂,借此數珠來束心之法。
晝夜不斷,固定功課,由少成多,日子一久,念佛功力加深,久久純熟,無念而念,然後記數亦可,不記數亦可;若靜坐養神之際,不宜掏數珠,因爲手一動,意識則動,精神不能安甯,切記!
△ 六、攝心念▽
何謂攝心念?所謂攝心念者,就是以念佛之法,統一雜思妄想爲一念,令妄心平息,這種念法,無論出聲默念皆可,或行住坐臥,從朝至暮,隨快隨慢,可自行調度,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明明朗朗,從此攝心,妄念自然止息,是名爲攝心念。這種攝心念,不但能去妄念,最能養神,其利益極爲殊勝矣。
△ 七、靜坐念▽
何謂靜坐念?所謂靜坐念者,就是結跏趺坐,手結彌陀印,亦名法界定印,能除一切妄想,于靜坐中,心安住佛號而念佛,是名爲靜坐念。如果老骨硬,可結半跏趺坐即可,或端坐亦可,只要身體自然平直,不動不搖,順乎自然;不要硬性勉強作意將身體挺直,以免火氣上升,也不要縮腰垂頭,易入昏沈,舌抵上颚,有津液徐徐咽下,眼皮自然垂簾,不可裝作。
一切身體安坐完畢,就開始由心地下功夫,由心起念,由心耳自聽,念得清楚,聽得分明,由五分鍾靜坐起,然後再二十分鍾靜坐起,如是漸增時間,心地功夫,不散不亂,不昏不沈,當下可成就靜坐念佛之功。
依此心念心聽的靜坐用功法,即可都攝六根,念佛叁昧現前,全妄全真,妄真不一不二,證悟菩提自性。
△ 八、睡眠念▽
何謂睡眠念?所謂睡眠念者,就是在睡眠中,心安住在佛號上,令妄想不起,爲防止懈怠,勤策自己,莫以睡覺因緣,空過一生,隨煩惱之業所牽絆,造業無窮,可不慎哉!睡眠之際,以吉祥臥姿勢而睡,恭恭敬敬默念聖號,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佛號,心念心聽;在睡眠中不可出聲,一則不恭敬,二則易傷氣。
人的一生,睡眠耗去光陰大半,如此睡眠念佛,是廢時利用,功效頗佳,念佛功深,必于夢中得見彼佛,面見彌陀,大放光明,親蒙授記。
大聖佛陀于佛遺教經,有演說睡…
《淨土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