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眠是障道因緣之例,對我們修淨土法門之行者,有莫大幫助,與莫大的鞭策,現在敘述如下:
佛遺教經雲:『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于冤家,安可睡眠! 不自警寤,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鈎,早並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慚恥之服,于諸莊嚴最爲第一。』
佛陀的這一生番話,真是大慈大悲,悲心徹骨,句句鞭策我輩衆生,莫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激發我輩衆生,早求自度,『煩惱賊在我們的心中睡眠。』這句話,聽起來最可怕,也是最實際的話,一日不將煩惱賊除掉的一天,就有一天的不安,那有閑功夫睡大覺!豈不是無慚無愧乎!
總而言之,學佛的同參道友,莫以貪睡因緣,空過人生,應策勉自己,早求自度,夜眠之際,應提起菩提道心,安住佛號,勿求妄念,摒息雜思顧慮,佛號字字分明,句句由心生,如是淨念相續,于睡眠念佛中,即可成就睡眠念。
△ 九、克期念▽
何謂克期念?所謂克期念者,在固定日期內,選擇適當靜室,屏絕外緣,謝客禁語,用功加行,或高聲念、低聲念、追頂念、金剛念、靜坐念、等等不齊,因此,開始用功激發自己,把心安住佛號上,心不離佛、佛不離心,佛號念得綿綿密密,不間不斷,不雜不亂,以達成『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爲宗旨,是名克期念。
克期念佛,其日期無一定之數,有一日、叁日、七日、二七、叁七、四七、七七‧‧‧‧等等不一,無有定法,因人而定;一期未證得叁昧,再訂後期,如是接踵下去,果能精進不懈,必定有現證念佛叁昧之日。
△ 十、臨終念▽
何謂臨終念?所謂臨終念者,一生當中,勤修淨土法門,一句佛號,朝念暮念,行住坐臥亦念,乃至終日終年,念念不罷不休,一切努力所得之成果,無非爲熟此臨終之一念而已!是故,名爲臨終念。
由于可見,平日的念佛實在太重要啦!平日的念佛,念多念少,對臨終往生的功夫有密切關系;平日佛號念得越多,臨終往生之際,就越能念得出來,就越能自在,無障無礙的蒙佛接引,得生彼佛國土。
若平日佛號念得太少,臨終往生之際,就無法將佛號念得出來,其障礙重重,欲得往生,困難即困難,何以故?因爲阿賴耶識中,沒有種下佛號種子,怎能佛號起現行呢?所以說:無種因,焉得有果!往生不成,是理所當然哩!
}
臨終這一心念,重任甚大,要上升天堂、下墮地獄,或往生淨土,皆在此一心念中;牽魂牽魄,造命生身,莫不由此一心念;六道往返不休,也是臨終這一念;成佛成魔,也是臨終這一心念。
臨終這一念,百劫千生,在此一舉,成與敗,進與退,升與墮,佛與魔,都賴此臨終這一念,很敏銳的分界,千鈞一發,一念之差,即成千古恨,一暴百劫,再回頭來是幾時!
正因如此,臨終之念,要刻骨銘心,千念萬念,守此臨終一念,勇猛念佛,念念生死苦,願願欲往生,早登彼岸,斷生死,脫叁界。
總而言之,臨終念,是勤修淨土法門之行者,最後之念,是生死(梵語samsara)與涅槃(梵語nirva=na)之念,是輪回與解脫之念,是裟婆與極樂之念,是成魔與成佛之念,實在太重要啦!謹慎莫放逸!願我們淨土同道們,共勉之!是名爲幸!
△△往生淨土諸聖賢▽▽
觀無量壽經雲:『念佛之人,生彼國者,蓮分九品。』
佛說阿彌陀經雲:『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跋致(梵語avinivartaniya),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這意思就是說,淨土法門者,若發大心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在西方淨土之蓮花品位,分爲叁輩九品;也就是說,按照各人修行的境界,高低深淺,來決定蓮花品位之高低,因此,我們更應該好好努力,用功加行,使蓮花品品增高,花開見佛,聽聞彌陀說法,早證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
大聖佛陀又說,往生極樂世界的衆生,若生彼國土,各個在道心上,絕對永不退轉,直到一生成佛爲止,往生淨土者,其數目之多,無量無邊,不是用數目可數知的;由此殊勝因緣,我們更應該發大心願,求願往生彼佛國土。
現在引錄往生淨土諸聖賢,往生西方淨土者很多,無法一一舉出,現在只略舉九位,其往生自在自得之事迹,更有輝煌殊勝的一面,供給諸大善信,諸大淨土行者,共參法喜,分別敘述如下:
△ 一、東晉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乃淨土宗之始祖,出生于東晉之時,居住廬山,博通叁藏,然後引經據典,綜合叁藏(梵語trini-pitakani),十二部經典(梵語dvadasanga-buddha-vacana),有關淨土法門之聖典,合爲一極,大力暢導念佛法門,主張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執持佛號,以一心不亂爲要旨,一旦往生西方蓮池,不被五濁惡世所沾染,親聽彌陀說法,得證菩提,永不退轉,是故,此法門又稱之爲,淨土宗,又稱爲蓮宗,又稱之爲念佛宗。
慧遠大師在中國,是淨土宗第一代祖師,他聽聞釋道安大師講般若經,豁然開悟,隨後,即到廬山之地,找個適當可棲止之處,率衆行道,鑿池種蓮,于水上立十二葉蓮花,又建造西方叁聖像,築成蓮社,以此精進行道,響應四方善男善女,聞風而至,有一百二十叁人,據雲,此一百二十叁人,皆因有慧遠大師之領導精進用功,有知解有行門,如鳥二翼,自在自得,最後各個于命終之際,皆得往生彼佛國土。
慧遠大師本身,除了自己精進行道之外,還需要率領大衆用功精進念佛,講經說法,一年如一日,日日如此,道風極盛,僧俗雲集,居住廬山叁十年,從來沒有下山攀緣入俗,專注淨土,念佛之功極深,是故:
慧遠大師曾經親見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極樂世界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法音,極樂世界之莊嚴,非語言文字所能表宣,贊歎莫能盡。
阿彌陀佛告訴慧遠大師雲:『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
同時,又見蓮社先往生淨土者,一一可見,有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皆在阿彌陀佛之側,聽佛說法。
慧遠大師晚年,東晉年間,八月六日,預知時至,自行沐浴,整裝衣容,集衆于大殿,悲心徹骨開示道:
『我住此山中,勤于用功辦道,安僧立衆,曾經叁睹聖像,現在又見西方叁聖,吾生淨土必矣!』
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上品上生蓮臺,年壽八十叁歲。
△二、隋朝智顗大師▽
智顗大師又稱之爲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是隋朝炀帝爲他賜封的,因爲他有無量智慧,相好莊嚴,演說佛法,辯才無礙,度化窮窮無盡衆生,皇帝尊仰他的
行高超,是故,封稱他爲『智者大師』;又因爲他智慧深廣如大海,其大如虛空,中國僧俗,對他極爲尊敬贊仰,又有『東方小釋迦』贊美之譽;又于浙江省的天臺山,創立天臺宗,也號稱爲『天臺大師』。
智顗大師是隋朝的人,居住浙江省的天臺山,創立天臺宗,後來也入寂于天臺山,後人尊稱他爲天臺大師。天臺宗以法華經、涅槃經、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經爲主體,明一心叁觀的妙理;天臺宗在當時可說是盛況一時,同時,也影響整個佛教,扭轉歪風,進入佛教黃金時代,其功德實在不可思議!
智顗大師,字德安,姓陳,河南省,颍川人,他的母親當時懷孕他的時候,夢見種種瑞相,有五彩之雲煙,萦繞懷抱,時常經曆其事。
有一天,智顗大師在風和日麗之下,滿月誕生,此時此刻,正是百花盛開之際,人間出現一位聖哲,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在當時,滿室檀香之氣,盈滿室內,光明洞然;眼有重瞳,臥必合掌,坐必面西,年紀輕輕,就看見佛的聖像,就知道頂禮膜拜,與出家僧人相逢,必然恭敬伏地而跪拜;十八歲那年,投湘州果願寺,跟隨法緒和尚出家,常誦法華經,兼通律藏,他好樂禅悅。
有一天,他誦法華經到藥王品之經文處,『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此刻即時身心豁然,寂而入定,定而能照,照而能定,照定一如,證悟法華經之本懷,通達諸法相,當下大徹大悟。
隋朝開皇十四年,一生前後,建築佛寺有叁十六所,佛像有八十萬尊,親自度僧有一萬四千人,創造放生池有六十余所,供給諸大善男善女放生,奏表陳遞皇上,希望愛護動物,嚴禁打殺捕捉;是故,一切動物得到當時的保障,天龍八部致敬,諸佛菩薩歡喜,道俗傾向佛教,而受教化,佛法在那時候,非常鼎盛,可謂佛教黃金時代。
智顗大師著作很多,諸如淨土十疑論、法華玄義、小止觀、以及天臺宗所創立的化儀四教、化法四教、合稱爲天臺八教。
智者大師一生中,很專注一心研究經典,勤苦修行,教化一切衆生,所行諸善業,不計其數;有一天,他自己知道要往生西方淨土,因此:
有弟子請問他說:『請問大師證悟何等果位?此土命終,生往何處?』
智顗大師雲:『我一生若不度僧領衆,判研教典,專注一心,勤求佛道,必定能清淨六根,得大成就;但因度僧領…
《淨土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