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歸依叁寶▪P2

  ..續本文上一頁,壞的惡的棄之,一切從今日此時開始,歸依正信的佛教,踏入佛門大道,做個虔誠的叁寶弟子。

  

  以上所說,是爲善爲惡的人皆可歸依佛門,成爲佛門叁寶弟子,並沒有任何限製與忌諱。

  

  接著再談到歸依的對象,歸依的對象並沒有限製與忌諱的,如六道的衆生,也都可以歸依叁寶,除了地獄的衆生一切痛苦刑罰,沒有時間可歸依之外,其余的人類男女、天人、神、仙、阿修羅(梵語saura)、鬼、畜牲,只要虔誠發心要歸依叁寶的話,佛教都肯接受他們來歸依叁寶的。不分男女老幼、富貴貧賤、智愚美醜,都無排斥與推辭的意味,皆可放下心來歸依叁寶,並無限製與忌諱之事。

  

  社會上的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回教、道教、儒家、一神教、一般民間信仰者、以及宗教信仰走錯了,知道回頭的人,只要想追求究竟真理,欲探求人生與宇宙真谛,欲得究竟解脫、欲離苦得樂、欲轉迷爲悟、欲轉煩惱爲菩提、欲達到圓滿的中道法、欲證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dksanti)、欲入不二法門圓滿境界果地者皆可歸依叁寶。

  

  若有這些宗教學者,真理未達究竟者、未透徹者、未圓滿者,欲求更上一層樓,步步欲得解脫,欲達真理的完美者,皆可一視同仁,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來歸依叁寶,早證無上佛道,也同樣無限製無忌。

  

  早在叁千年前,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不是有很多外道的宗教學者,都一一的歸依在佛陀的座下嗎?成爲佛陀的大弟子,如大迦葉尊者、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迦旃延尊者、俱絺羅尊者,都是當時有名的外道學者。他們聽了佛陀所演說的正法之後,當下大徹大悟,不猶豫不徘徊的當機立斷,自己歸依了大聖佛陀,連跟隨他學法的好幾千位弟子,也都歸依在佛陀的座下,成爲佛門弟子,不久個個都證得阿羅漢果,達到轉凡入聖的境界。

  

  談到這裏,我們實在由衷的佩服這些尊者的勇氣與果斷,能提得起放得下,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真理就是真理,不是真理就不是真理,有明辨的智慧,更加上自己有當機立斷的抉擇勇氣 。

  

  古德曾雲:『在真理之下,人人皆屈服,真理不怕考驗,真理不會受時空的約束與左右,而有所動搖。』

  

  假使尊者們還顧慮面子,怕別人譏笑的話,不敢歸依佛陀,那他們也永遠當外道學者,不能大徹大悟,始終當凡夫衆生,永遠受輪回(梵語samsara)六道之苦難,而且自己不能證果位,也耽誤了跟隨他學道的弟子,無法證果,罪過是無量無邊的,這叫做一盲引衆盲,相牽入火坑。自己墮落還可原諒,明知自己的修道方法不能究竟解脫,而顧面子問題,不肯坦誠披露,硬撐下去,連弟子也一同墮落,這種因緣果報還得了,這因緣果報比天文數目還多,多得不可思議,電子計算機都按壞了,這罪過亦數不盡。

  

  由此可知,宗教學者,有心向道,應該抱著客觀態度而追求真理,若先入爲主,堅持己見,主觀意識太堅強,是永遠障道因緣的,要與真理相應,是遙遙無期,始終漂流在叁寶門外,欲得證果,無有是處。

  

  在學道的曆程,舍利弗尊者、大迦葉尊者、目犍連尊者‧‧‧等等都是值得我們所學習、所贊歎、所楷模的偉大宗教家。

  

  我們學道的人,自己若內心深處有此感受,應該面對事實,勿徘徊、勿猶豫、勿顧面子、勿懼他人譏誹;因爲學道了生死,開悟證果,是自己的事,不是他人的事,不是爲別人而活,更不是爲別人而學道,而是爲了自己證成無上菩提而學道,這點千萬不可本末倒置,牢記!牢記!

  

  如果在學道的旅程,每個人都能禀持這客觀態度,那麼佛教慈悲之門,永遠都是開著,隨時歡迎六道衆生,爲善爲惡的浪子,一切宗教者的回頭,來正見如來,肯定如來的正法,因而歸依佛門,早離苦海,速證菩提,既然已發心懇切要學佛了,那麼心裏上的一切執著與成見,皆可一掃而空,爽快俐落,心中無有一物,以清淨虔誠的一片心,就可以足夠受叁歸依了,所以說,歸依叁寶並沒有限製我們什麼!更無忌諱什麼!

  

  

  

  

  歸依的意義

  

  歸依(梵語sarana)含有多層的意義,歸是回轉,或是歸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能夠回轉依靠,或是信賴,都可以稱爲歸依。現在將歸依的意義分爲四個角度來解釋:

  

  一者斷惡行善義

  

  過去所做所爲不如理不如法,起心動念、害人利己、虧損他人、占別人便宜、做了五逆十惡之大罪,今日得聞佛法,因而醒悟,從此時此刻回轉過來,一心一意安住在清淨自性中,即時投靠叁寶,因而普濟六道衆生,利人利己,合理合法的爲人處事,達到斷惡行善的實質本位。

  

  二者回轉義

  

  過去生活在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yah)中,心染汙五欲六塵,因而流浪六道,輪回而受無量苦,今日得聞如來正法,一心一意專注一心,有回轉朝向叁寶,歸投依靠叁寶,叁寶清淨光明,叁寶解脫自在,因此今後背離五欲六塵,不再染汙五欲六塵之義,所以稱之回轉義。

  

  叁者去邪歸正義

  

  過去在邪知邪見的思想中,或在邪知邪見的宗教圈內,自己能深知不合理不合法,與真理格格不入,與真理不相應,因此有勇氣與魄力,透視內幕的真相,當機立斷,即時投靠叁寶,去邪惡,歸正道、是名去邪歸正義。

  

  四者破魔顯佛義

  

  過去生活在叁界(梵語trayo dhatavah)叁毒中,貪瞋癡叁毒如魔,把我們的光明本性障蔽,不得自由自在,都生活在黑暗的本性中,本性被貪瞋癡所毒化,所以本性永處于黑暗中,難以自拔,永無光明。

  

  因此,我們說叁毒如魔,今日此時此刻已恍然覺悟叁毒如魔,即時投靠叁寶,于是發大勇猛精進心,破除貪瞋癡之魔,顯露清淨光明的佛性(梵語佛性buddha-dhatu),所以稱爲破魔顯佛義。

  

  歸依的意義,如河水川流歸入大海,如客歸家、如兒女歸投父母、如過河要依靠船只;同樣的理由,我們流浪在生死大海之中,若不歸依叁寶,則永遠無法出離苦海,永受輪回六道之苦。

  

  若能肯發心至誠歸依叁寶,如法修行,即可出離生死苦海,了生脫死;譬如有人失足墮落于大海中,驚濤駭浪,生命隨時都有喪失之憂,在此千鈞一發,生死存亡之際,忽然有只船駛來,即時攀登船上,可安全登岸,免受海難之悲,那麼,歸依的意義亦如是。

  

  歸依有究竟歸依與不究竟歸依兩種:歸依父母、歸依師長、歸依兄弟姐妹、歸依兒女、歸依親戚朋友、歸依夫或妻、歸依國家或社會、歸依山河大地、這一切的歸依,是不究竟的、是多變化的、不是永恒安住的、是有危難的、是美中不足的、是有酸甜苦辣的、是無常的、是如幻如化的、是如電如露的、是如夢如泡沫的、有悲歡離合的、這一切的歸依都是不究竟的,還是免不了輪回受生死大苦。

  

  所以說,世間上沒有一樣東西值得我們歸依的對象,畢竟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滅,無常幻化,不能永恒不變,缺陷累累。

  

  所謂:靠山山崩、靠海海枯、靠父父死、靠母母死、靠兄弟姐妹、師長、親戚朋友、夫妻兒女、國家社會、一切皆變化無常。今日爲王、明日爲寇爲囚,今日富翁、明日陋巷之丐,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紅塵滾滾,看破世間,嚇破膽,人世間畢竟不是究竟歸依處,人生無盡的缺陷說不盡,更有道不完的無奈話!這應該要請佛菩薩來人間講一遍,深刻入骨,說盡人生的苦難與缺陷,才能逼真臨場感;我如本心有余力不足,人生苦難與缺陷,描述不出來,吃了那麼多的叁寶糧食,講不出一點道理來,實在由衷的愧對叁寶,愧對一切衆生,自己應該多忏悔了!

  

  總而言之,人世間不是究竟歸依處,因爲人間有無盡的苦難與無量的缺陷故。

  

  成佛之道雲:『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歸依處處求,求之(ㄔ扁)十方,究竟歸處, 叁寶最吉祥。』

  

  這很明顯的告訴我們,財産、名位、離合、生死(梵語samsara)皆無常(梵語anitya),多變化的,美中不足的,不是我們歸依處,十方世界都求過了,沒有方寸之地是究竟安穩處,都是無常生滅法,不能達到永恒不變的理想,最後歸依安穩處,叁寶(梵語tri-ratna)最吉祥。

  

  所以說,究竟歸依處,就是歸依叁寶,叁寶是最吉祥,而且是究竟歸依處,人生能夠歸依叁寶就,就是得到了人生真正的歸依處。

  

  

  

  

  

  何謂叁寶?

  

  佛寶、法寶、僧寶、就是叁寶。叁寶可尊可貴、難得難聞、難遭難遇,爲世間所稀有,爲出世解脫之寶筏,故名爲寶。

  

  佛、法、僧之所以爲寶,它的功用,是遠勝于世間的財富之寶,因爲世間的財富,所能爲人類解決的,只是生活上物質的問題。

  

  而佛、法、僧叁寶,能解決我們精神上的問題,如生死輪回,解脫涅槃,叁寶確實是出離生死痛苦的橋梁,得到安樂涅槃(梵語涅槃nirvaba)的寶筏,不是世間上的珍寶,所可比擬。

  

  佛經雲:『叁寶出現世間,利樂衆生,無有休息,功德寶山,巍巍無比,福德甚深,猶如大海,智慧無礙,等于虛空;一切衆生,由煩惱業障,沈淪苦海,生死無窮,叁寶出世,作大船師,能截斷愛河,超升覺悟彼岸,是故叁寶恩難報也。』

  

  何謂佛?佛是梵語(Buddha)佛陀的簡稱,華譯爲覺者,自證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相,將自證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理,慈悲心所流露,也教導大地衆生都能自證人生觀與宇宙觀,如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稱之爲佛。

  

  何謂法?法是梵語(Dharma)達摩,華譯爲法,指佛所覺悟的真理與覺悟…

《歸依叁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地法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