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上人佛书著作-归依三宝
华严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佛法的兴盛与衰微,关键问题在于佛法的宣扬,与传播者的推动,佛法毕竟是佛法,如果没有讲经说法的推动,佛法怎么能够让大地人类普遍得闻?又如何能够受用佛法!接近佛法呢?所以说:是人弘道,非道能弘。
当今的社会,有许多人发心信佛学佛,但是对佛教的教义,从来没有摸索过,也没有研究过,凭着一股强而有力的善根,到处参访,横冲直撞,盲修瞎练,不得其门而入,因而踏进邪见的外道而不自觉,把外道当做佛教,外道与佛教分不清楚,模棱两可,似是而非,龙蛇混珠。
佛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说些什么道理?从来没有下过一番功夫去探讨过,只不过随着一般人的信仰,不能够正见佛教的教义,听错了,看错了,被引导错了。
又加上邪见的外道,在佛门中窜改佛教的教史与教理,参杂外道邪见的思想,笼统而且又含糊,混淆视听,依此善根走入歧途,甚为可怜!
本书的完成,其宗旨在阐扬如来正法,令归依三宝者,导入正见佛法,体悟佛法,然后,以认识三宝,归依三宝,实践三宝,因而圆满成就三宝为目的。
以十三个纲目作为前后的体系,来启发善根流露的社会人士,以及发心学佛的善信大德,能够体悟人生苦、空、无常、无我;正见世间所存在的一切,无非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空幻无实、如梦如露、幻化了不可得、世间本不可贪,不可依,留恋不可得,贪也贪不得,依也依不住,得也得不得,毕竟是缘起性空,无自性故。
这本归依三宝的完成,来龙去脉,皆引经据典为基础,最后奉劝诸君,人命无常,光阴迅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三宝稀有难得,难遭难遇,佛法僧三宝乃是世间的明灯,如大海中的灯塔,三宝是真理的泉源,三宝是度生死河的宝筏,是脱离三界的舟航,是六道众生的归宿。
若能如是正见三宝实义,奠定人生真谛,就不要犹豫不决,莫徘徊!应该当下肯定自己,成熟自己,因而,未归依佛门者,令速归依佛门;已归依佛门者,同登正觉彼岸,善哉!善哉!
--------------------------------------------------------------------------------
学佛为什幺要皈依三宝
开门见山,干净俐落一句话:归依三宝就是要我们迷惑于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的众生,颠倒梦想的众生,昧于事理的众生,是非、善恶、好坏分不清的众生,对人生观与宇宙观邪知邪见的众生,全部能够导归正知正见,让沉沦于六道的我们,通通能够离苦得乐,破迷启悟,破邪显正 ,转凡入圣,因而成就佛道,圆满佛道,若能如此,是名正知正见归依三宝;若不如此,不名正知正见归依三宝。
有心学佛的人应该归依三宝,归依(梵语sarana)了三宝的人,是名入室佛门三宝弟子,若有心学佛而不归依三宝,是名徘徊三宝门外弟子,没有归依不能构成名副其实的度内三宝弟子。有归依三宝的人,是名度内三宝弟子
;有学佛而无归依三宝的人,不名三宝弟子。
有些人不明白佛法真实道理,执理废事,不肯归依三宝,而说有心虔诚学佛就好了,何必归依三宝呢?这种人可以说外行人说外行话,往往一般人一听到这些话,会觉得蛮有道理的,但在正知正见三宝照明之下,这种道理是
大错特错的,在思想上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观念。
曾经有一位学佛很虔诚的弟子。向我说:『师父呀!我学佛以来有五年了,我觉得有归依无归依都一样,师父啊!你觉得如何?』
我说:『你是凡夫众生呢?还是佛菩萨圣人呢?』
他说:『这还用说吗?我当然是一位标准的凡夫!』
我说:『你说对啦!正因为你是凡夫众生,所以才须要归依三宝;假使你已经成佛了,那何必多此一举呢?佛要归依谁?佛(梵语Buddha)已经究竟福慧圆满,一切功德具足,佛不必归依啦!佛自己本性已经大光明大自在啦!三明(梵语tri-vidya)六通(梵语sad abhijnah)、十力、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万德庄严,所有一切诸法皆尽通无余,无障无碍,故名佛、如来、世尊、人天导师。』
他说:『根据师父你这么一说,我非归依不可吗?』
我说:『凡夫众生不归依三宝的话,如同水中的浮萍,无依无靠,浪迹天涯,随波逐浪,漂来漂去:无有定处;又如同孤儿,无父无母可依靠,浪迹天涯,无人扶助,甚为可怜!同样的理由,我们有心学佛向佛,而不归依三宝,而我们又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众生,对真理不明白,对欲望那么迷惑,心染于五欲六尘,颠颠倒倒的,不明白人生观与宇宙观,一概不知,又是邪知邪见,昧于事理,那么这样的话,就免不了迷惑于花花世界,心不能做主。妄想纷飞,由于无知而造了无量无边的业障(梵语karmdvarana),那就不得不随业力流转,轮回(梵语samsara)六道,受尽无量无边的痛苦,痛苦悲伤所流的眼泪就难以斗量了,因此沉沦苦海,难以自拔,与欲望相应,日夜相续,自己不知不觉,这就是众生轮回的路线。』
他又说:『过去我都是我行我素,任性无知,今天已经前后会通,有所醒悟,我归依三宝的因缘时节应该到了!』
我说:『阿弥陀佛!是应该到了,不然的话,除非仁者心中必有一物!』
他说:『师父啊!何谓心中有一物?』
我说:『归依终了还是要归依,迟早要归依,若是不归依,心中必有一物,此一物就是你心中还有执理废事的意念,不然就是自己太自尊、自卑、自傲、害羞、怕人讥笑、自高、傲慢、贡高、这些心里意识,在佛门称为业障(梵语karmavarana),禅宗里头称为心中有一物,此一物障蔽我们的清净本性,无法光明自在。今天仁者已经能体会贯通,恭喜你,过去的你已经死了,现在的你才是真正的你,因为你过去观念错觉无知,随错误观念而走,今日茅塞顿开,恍然觉悟,顿入正知正见,今后依正知正见而走,可得转凡入圣,离苦得乐,所以我说过去的你已经死了,现在的你才是真正的你,你已经跟佛法相应了,恭贺你能发此心愿归依三宝,我随喜你的归依能够成就!』
因此,这位学佛的仁者,他与我因缘相遇,佛法相谈之下,听了这席佛法的开示,情不自禁的落泪直哭,这正是佛门所说的一句话:无量劫所种的善根,现在当下善根流露,归依三宝自然成熟,落泪哭泣自然成熟哩!因此,我们要知道,在佛经圣典中,十方三世诸佛都劝学佛的人,要归依三宝、修学三宝、成就三宝,终了成佛道。
归依三宝有限制火忌讳吗?
归依三宝,仅仅是一件很单纯的事,并没有特殊的限制与忌讳,请诸君可以放心,不必罣碍于心,更不须要忧虑什么,归依三宝就是入佛门大道的第一步骤,学佛入佛门第一步就是归依三宝。
归依三宝之后,将佛门的道理体会更深刻,有所肯定,还可以踏入第二步第三步,步步上升,往上还有五戒(梵语pancasilani)、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在家戒与出家戒等等,一切皆以归依三宝为根本。
归依三宝是踏入佛门解脱之道,让众生知苦离苦,得到究竟觉悟,远离生死轮回,因而得大自在,转凡入圣。所以说归依是很神圣的一件事,要具备有福德因缘,大善根,累生累劫所种善根所致,才能如意自在归依三宝,无忧无虑归依三宝。
佛门大道是属于平等的宗教,不论年龄的老少,或富贵贫贱,我们都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来归依三宝,没有限制与忌讳。
同时,不论过去我们曾经造下许多不可收拾的恶因果,只要浪子回头,忏悔过去的无知之罪,也同样可以一视平等的来参与归依三宝。
祖师大德曾云:『天下再大的罪恶,也抵不过一个悔。』只要痛改前非,改邪归正,知道惭愧,以后绝对不再历史重演,端庄身心,这种精神是很伟大的,值得赞叹的、值得嘉许的、值得鼓励的,因为这种人有大勇气、大魄力,知道惭愧,提得起放得下,乃是大丈夫的行为表现。
佛遗教经云:『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梵语功德guna);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由此可知,有惭有愧的人,还有药可救,若无惭愧的人,是无药可救了,自己若不反省前非,自己不抖擞精神向上的话,父母亲、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师长,也对你无可奈何!佛菩萨想要救度你,也爱莫能助!欲与归依三宝相应,终无是处。
所以在平等的佛教中,佛法肯定我们一句话:不论过去所做所为,是善是恶、是好是坏,已成为事实的往事,追悔不可得,回忆幻想不可得,最重要的,就是肯定今后不可再犯过失,这才是有理智的抉择。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正是此意。如果拼命的执着过去的罪恶,是无补于事的,对自己将后的前途是一大精神压力,障碍了自己的行进,所以执着罣碍过去的罪过是不必要的,很严重的为自己心灵上添加麻烦,使过错的阴影存留在心中缠绕与浮现,这是何等痛苦呀!何必庸人自扰之呢!学佛者以三宝为依为命,应勇于弃暗投明,一心向佛,归依三宝,早登正觉。
所以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咛我们说:『一切善恶皆是无常法、生灭法、如幻如化、了不可得。』
因此,我们到不必追忆以往之善恶因果,好的善的捡起来…
《归依三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