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归依三宝▪P3

  ..续本文上一页的方法。法又可称为真理,是一切事与理的真相。法是由佛所证悟的道理,又称为觉悟之法,佛觉悟所说出来的真理,称之法宝。

  

  大般若经云:『法由佛说、从佛心生、从佛口生;法者证悟义、法者实相义、法尔如是义、法者解脱义。』

  

  何谓僧?僧是梵语(Sainklesa)僧伽的简称,华译为和合众的意思,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

  

  要具备六种和合的团结精神,才能称为和合众:一者身和同住。二者口和无诤。三者意和同悦。四者戒和同修。五者利和同均。六者见合同解。

  

  僧伽就是以这六种和合相聚的精神,团结生活在一起,随佛学法,以求证悟,达到自利利他圆满的生活,所以叫做和合众。严格立场说来,一人二人不可说是僧,僧要三人以上,才得称僧。

  

  三藏法数所载:『旧译的是四人以上之比丘和而为众;新译的以三人以上之比丘和而为众。』

  

  大智度论云:『僧伽者,秦言曰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

  

  

  

  

  三宝有何分类

  

  佛度化众生,对时间上的看法、适当不适当、成熟不成熟;对空间上(国土)的看法、适宜不适宜;众生的看法,根机深浅,根机的深厚与卑劣,是顿是渐,能观机逗教,因而度化不同阶层的众生。在这种情况之下,佛陀度化众生的动机、真理、方法、形象上就没有固定的准则,就是所谓的法无定法,度化众生只要契合众生的根机,能够导归佛道,法法皆是涅槃法。在时间上、空间(国土)上、众生根机深浅上、角度方位层次上,都不能纯一色的统一教化,角度方位层次上、都不能纯一色的统一教化,因此,三宝出现人世间的动机、真理、方法,形象、就有所分类了。

  

  大体上三宝可分为五种三宝,今将五种三宝分类说明如下:一者化相三宝。二者住持三宝。三者自性三宝。四者小乘三宝。五者大乘三宝。

  

  一者化相三宝

  

  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出家学道后,在菩提树下开悟证成无上佛道,到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说四圣谛法,度五比丘开始,一生说法四十九年,演说无量佛法,度化无量人天众生,一直到入灭的阶段,佛陀住世应化在人间,度化众生之际才有的相状,所以称为化相三宝。释迦牟尼佛在印度成道后,一直到入涅槃(入灭)的阶段中,释迦牟尼佛就是化相佛宝。释迦牟尼佛当时对佛门四众弟子所说的一切佛法,一切佛证悟的道理,如四圣谛(巴利语ariya-sacca)、八正道(巴利语ariya-magga)、十二因缘(梵语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三十七道品(梵语bodhi-paksika)无上的道理,就是化相法宝。当时跟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们,就是化相僧宝。

  

  这三宝是佛陀来人间教化众生相状,行化相状于世间,名为化相三宝;随各人根器,对如来的教法,所见不同,有胜劣之分,有深浅之别,所以化相三宝,亦名别相三宝 。

  

  二者住持三宝

  

  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后的佛教,佛陀的梵音沉寂,大圣谢世,化相三宝,不复再现,就完全仰赖这一类的三宝,来维持延续佛法的慧命,让佛教的正法能普遍接传下来,也让佛法的精神与教义留传人间,令三宝不间断,住世不绝,这就须要有住持三宝的维护与延传了。

  

  佛陀入灭别世了,弟子们仰慕佛陀,思念佛陀,渴见佛陀,回忆佛陀,如是念念难忘怀,似乎与佛相处的因缘未尽,心有悲戚感、心有无力感、心生仰慕渴见。因此,圣弟子们,就将佛的三十二庄严法相,请名流术养的雕刻师,刻塑佛陀的身口意形象,此雕刻的圣像,因为庄严脱俗的圣境,如佛在眼前的感受,心生法喜充满,内心清凉,如面圣人,道心自然流露,因此又开始精进用功办道,努力不懈,以求证悟果位。现在佛寺大殿所供养的佛像之类,就是住持佛宝;如玉琢的、石刻的、铜铸的、泥塑的、木雕的、油漆的、墨画的、纸绘的、金铸的,即是住持佛宝。

  

  三藏(梵语trini pitakani)十二部经典(梵语dvadasanga-buddha-vacana),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依此法本(真理)而修,可证成圣果,即是住持法宝。剃头染衣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具足律仪,参研佛法,讲经说法,度化众生,续佛慧命者,即是住持僧宝。

  

  三者自性三宝

  

  大地每一位众生心中,都具有三宝的性德,名为自性三宝。自性三宝若约义理来讲,虽然有三种分别,其体性是一,所以又名一体三宝。自性三宝者,一切众生,本来就具足有灵明觉照的清净觉性,即心本具,离念光明之真如佛性,本自具足,是名自性佛宝;一切众生,自性能生一切法,本来具有无量恒沙妙德,诸法不离本性,如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雄大力、自性有执持之用,是名自性法宝;一切众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不离自性,自性与万性不一不二,中道解脱,是名自性僧宝。

  

  四者小乘三宝

  

  如来隐其无量功德庄严之身,示现丈六紫金之法相,以应声闻缘觉人天等根机,是名小乘佛宝。佛说阿含经,为声闻说四圣谛法,为缘觉说十二因缘法,令二乘行者依此而修证,超凡入圣,是名小乘法宝;佛为弟子宣说四圣谛、十二因缘,弟子因而修证、断见思惑,证悟真空理,而成声闻四果罗汉与缘觉之果,是名小乘僧宝。

  

  五者大乘三宝

  

  大圣佛陀以法身(梵语dharma-kaya)、报身(梵语sambhoga-kaya)、应身(梵语nirmana-kaya)来度化无量众生,能现无边相好,以契合众生根机,是名大乘佛宝;大圣佛陀所说中道实相道理,以及人法二空之理,乃至无量胜妙法门,能令众生执持此法,而成正觉,是名大乘法宝。

  

  大圣佛陀宣说如是大乘佛法之后,众生皆发大菩提心,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菩萨,修行不着有无二边,而与中道之理相契合,是名大乘僧宝。

  

  以上所讲的五类三宝当中,我佛门弟子信仰佛教的开始,应该从信仰住持三宝开始,从归依住持三宝而入佛门,我们信仰归依住持三宝的意义,其最后的归宿,是在追求自性三宝的证悟实现,因而成就佛道,圆满佛道。我们身为正信佛门弟子,对如来正法,应有所肯定与正见,从事相上来说,住持三宝是事相上的归依;从理体上来说,自性三宝是理体上的归依,事相与理体是圆通无碍的,是一体两面之事。

  

  我佛门弟子,在归依的程序上,首先是归依住持三宝,由归依住持三宝后,因而启发导入自性三宝,虽然是启发导入自性三宝的方便,但是离开了住持三宝,那么自性三宝也就无从悟得。

  

  所以究竟归宿,虽然是自性三宝,也不能忽视住持三宝,更不能舍弃而不归依,否则的话,执理废事,变成戏论,成为实践佛法的大障碍。如果没有住持三宝,就无法显现自性三宝的存在;同样的理由,没有自性三宝,住持三宝也就无法安立。住持三宝是自性三宝的大用,自性三宝是住持三宝的本体(全体)。

  

  有很多在家学佛的弟子,初发心来学佛,对如来正法尚未深入正见体认,而自己又未证入自性三宝,而自作主张,以个人的思想情见,只信自性三宝为理由,而不尊不敬住持三宝,如是不尊敬住持三宝,那么,纵然佛法钻研多年,说法辩才无碍,身心亦然漂流三宝门外,与佛道不相应,与佛道尚有一段距离。心里慢慢会增长无明,产生贡高我慢之心,是障道因缘,完全本末倒置,想要求得解脱,反而有堕落危机!

  

  化相三宝只在佛陀住世才有,佛灭度之后,仅有住持三宝,佛陀入灭之后,佛教的道场,要由僧宝来住持,佛教的经典,要由僧宝来保存与留传,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宝来传播,佛教的信徒们,也要由僧宝来接引,可知住持僧宝,担当如来家业,重任艰巨不可思议!

  

  因此可知,佛陀当时在世时,佛教以佛陀为轴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宝为重心。

  

  佛经云:『僧宝在则法宝在,法宝在则佛宝在;相反的,僧宝不住世,法宝则消亡,法宝若消亡,佛宝亦消亡!』

  

  所以说,僧宝若住世,接引众生,演说佛法,众生得大利益,得大光明,令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启悟,转凡入圣,三宝得以住世,是众生亲近三宝的大福德因缘,是故应恭敬三宝,归依三宝。

  

  自性三宝是理体上说,是心地上的悟证实现境界。小乘三宝是声闻缘觉二乘所适宜。小乘根机成熟后:佛在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佛陀大悲心流露,在大乘经典都一再叮嘱我们要回小向大,也就是回小乘向大乘,十方世界的佛土,诸佛皆为弟子宣说一乘法,一乘法就是大乘佛法,当下就是如来法,佛道正是。绝对没有二乘法与三乘法,除了佛为度众生权巧方便,才说二乘三乘法,普令众生渐次根机成熟,以作为得度因缘。

  

  由此可知,依佛陀的启示中,十方诸佛出世本怀的立场,其宗旨乃在劝令一切沉沦的众生,导归大乘佛法,圆满无上佛道。

  

  总而言之,佛陀是全力倡导大乘佛法的,大乘佛法是成就佛道之法,大乘佛法圆通无碍,以证悟中道实相义为究竟义趣;同时也是学佛者由住持三宝的归依,然后证悟自性三宝,起大慈悲心,广学大乘佛法,因而庄严大乘三宝,具足福慧,万德庄严,成就如来法。

  

  因此,过去无量劫所修的功德,一切皆圆满,终究菩提愿既满,佛弟子所求、所愿、理想、目标、归宿、终程已至--佛道圆满矣!佛道自成矣!

  

  

  

  

  

  三宝有六义

  

  佛法僧三宝犹如世间的明灯,能普照大地,让大地众生不失方向…

《归依三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地法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