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归依三宝▪P4

  ..续本文上一页,因而不至于走入歧路;佛法僧三宝犹如海岸的灯塔,能使迷失方向的船只,在无际的汪洋大海中,有所归航,认识方向,因而安全返港。

  

  佛法僧三宝犹如良君忠臣,爱国爱民,为全国百姓着想,统理国事、政治、经济、文化,士农工商,得以踏实繁荣,造福社会国家,国强民富。

  

  同样的理由,佛法僧三宝实质本怀,在令大地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转迷妄得觉悟的宝藏,为出世解脱的真理,为胎生(梵语jarayuja-yoni)、卵生(梵语andaja-yoni)、湿生(梵语samavedaja-yoni)、化生(梵语upapaduka-yoni)之导首;也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牲道、地狱道之舟航。

  

  佛法僧三宝的出现人世间,实在难遭难遇,可尊可贵,能开导四生(梵语catasro-yonayah)六道,得到真正的觉悟,由痛苦中而得清凉,由愚痴中得智慧,由黑暗中得光明,由贪欲中得净化自性,由迷妄中得清醒,由瞋恨中得忍辱,由嫉妒心得随喜功德,由贡高我慢心得礼拜消我慢,由诽谤得赞叹。

  

  这说不尽的一切佛法,不可思议的法海,都是佛法僧三宝出现人世间,照耀的功德所致,若要赞叹三宝的功德与利益,如是累生累劫,赞叹莫能尽,臆测莫能了,深广无边际,是故三宝功德巍巍,深如大海,高如天空无际,无以比伦,现在将三宝功德酝酿为六种实质义理,分别如下:

  

  一者希有义:

  比喻世间上的珍宝,贫穷的人没有福报,是得不到这种珍宝的;佛法僧三宝也是如此,薄福的众生,没有种下菩提善根,如是百千万世,要值遇三宝,困难再困难,难遭又难遇,故名希有义。

  

  二者离垢义:

  比喻世间上的珍宝,内外莹澈,里外明朗,体无瑕秽,远离尘垢;佛法僧三宝亦尔,佛法僧本质已究竟净化,一切的烦恼障(梵语klesavarana)、报障(梵语vipakavarana)、业障(梵语karmavarana)全部断尽无余,业尽情空,烦恼一丝不挂,三宝清净无染世尘,不落生死轮回之苦,故名离垢义。

  

  三者势力义:

  比喻世间上的珍宝,能够救济贫穷的人,使人免于一时苦痛与烦恼,珍宝具有这种的势力功用;佛法僧三宝亦如是,三宝具有六种神通自在无碍之力,所谓天耳通、天眼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尽通等,能够拔济苦难的众生出离苦海,免受轮回之灾殃,三宝具有如是之力,故名势力义。

  

  四者庄严义:

  比喻世间上的珍宝,可以打扮妆饰在身首,而显得美丽秀气,英俊潇洒,令人欣慕向往,追求赞叹之念,所以说,珍宝有庄严身首之义;佛法僧三宝亦尔,三宝能以正法庄严学佛的人,使之断烦恼,令得身心清净,身心端庄,身心自在解脱,故名庄严义。

  

  五者最胜义:

  比喻世间上的珍宝,是所有一切宝物中最优最胜,如金、如钻石、如牟尼珠、是诸物中最胜;佛法僧三宝亦如是,三宝出现在世间,是超胜世间一切宝物,一切宝物无能与三宝相比拟,所谓此宝非彼宝正是,故名最胜义。

  

  六者不改义:

  比喻世间上的真金珍宝,由金矿所提炼而出的纯金,此纯金再烧打磨炼,也不能改变此真金变为另外一种铜铁;佛法僧三宝亦尔,三宝不为世间五欲六尘所变易、所污染,能清净自在,三宝毕竟就是三宝,更不会被八法所左右、所动摇,当下解脱,无惑无动,无取无舍。八法亦称八风,这八法能影响学佛者的心境,禅定功夫不够的话,就易被八法所左右,因而心境动荡不堪,心就随此八法之境而流转痛苦,如风吹树梢,树稍摇晃不停一样,八法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佛法僧三宝出现在人间,能自在无染,不被种种欲爱与境界所牵制,能保持三宝本质风范,故名不改义。佛法僧三宝,就具备有这六种义理,才能显示出三宝的特色与风范,身为正信佛门弟子,应该对三宝的义理,要有所肯定与正见,时常对三宝有感恩想,有报恩想,有难遭难遇想,可尊可贵想,依三宝而修,可证圣果想,那么能够如此而发露,则道业日日可增长,菩提善根无时无刻,任何处所,自然而流露!

  

  

  

  

  归依三宝的次第

  

  归依三宝是信佛学佛的根基,乃至成就佛道,亦然不离归依三宝,我们学佛归依了三宝之后,欲得逐渐升高,在佛门中想再更上一层深入境界,想步步深入解脱领域,如受五戒(梵语pancq silani)、八关斋戒(梵语astanga-samanvagatopavasa)、十戒、具足戒(梵语upasampanna),都以三归依为基础,须要先受三归依之后再受戒,重复禀受三归依,共有五等种类:

  

  归依有五类:

  

  一者翻邪三归依。二者五戒三归依。三者八戒三归依。四者十戒三归依。五者具足戒三归依。

  

  何谓翻邪三归依?

  

  就是过去在邪知邪见的生活中,以及在邪教邪术中,无知而信仰、盲从,今闻如来正法,猛然觉醒,知道过去所信所行皆非,因此有勇气放弃邪知邪见、邪教邪术,因而来归依三宝,成为正信佛门弟子,是名翻邪三归依。

  

  何谓五戒三归依?

  

  由翻转邪信成为正信三宝弟子之后,因而肯定佛门大道的真理,可令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启悟,步入解脱的圣域,发起受五戒的正见,欲受五戒,依然先受三归依为先,依次第而受,不可越轨,是名五戒三归依。

  

  何谓八戒三归依?

  

  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或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若受戒之前,必先受三归依,受三归依之后方受八戒,是名八戒三归依。

  

  何谓十戒三归依?

  

  十戒为沙弥与沙弥尼之戒,若欲出家当沙弥或沙弥尼时,必须先受三归依,三归依受完之后,方可受十戒,是名十戒三归依。

  

  何谓具足戒三归依?

  

  具足戒为比丘与比丘尼之戒,若欲具足当比丘与比丘尼时,必须先受三归依,三归依受完之后,方可受具足戒,是名具足戒三归依。

  

  佛门弟子若欲受戒,受戒之前必有归依三宝,归依三宝虽然不是戒,却是一切戒的根本,归依蕴藏有戒义,蕴藏有断恶行善义,蕴藏有回转义,蕴藏有不越轨义。在受小乘戒的时候,忏悔与发愿之前,必须先受三归依;受大乘菩萨戒的时候,同样在忏悔与发愿之前,必须先受三归依,然后方可受戒。如果受小乘戒,就要说:我某某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说一拜,三说三拜就可以。如果受大乘戒,就要说:我某某尽未来际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三拜即可。

  

  三宝是苦海的舟航,长夜的明灯,一切出世解脱功德,皆由三宝引发而生,因此,已经归依三宝的佛门弟子,内心深处,应该心怀庆喜之心,庆幸之心,难遭难遇之心,可尊可贵之心。如果还没有归依的人,应该速速归,因为光阴易逝,人生无常,国土危脆,三宝难遭难遇,可尊可贵,稀有难得又难闻,奉劝诸君,莫蹉跎!莫犹豫!莫徘徊!

  

  

  

  归依三宝的程序与方法

  

  学佛为什么要归依三宝?归依三宝有限制或忌讳吗?归依的意义,何谓三宝?三宝有六义,归依三宝的次第,归依三宝的内容与意义,已经讲得有概念了,现在就应该来归依三宝了,那么,归依三宝的程序如何呢?归依三宝的方法如何呢?这也须要再进一步深刻的了解。

  

  归依三宝的仪式规节,在释迦牟尼佛(Sakyanuni buddha)的时代,并没有什么隆重的仪式规节,因为受三归依的弟子根机深厚,只要在佛前发誓愿:『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如是而说,佛听许之下,便算受了三归依。或者在比丘前自誓发愿:『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尊者听为优婆塞。』如是而说,比丘听许之下,归依三宝当下即成立。可以说很简单,容易而且又爽快,归依的程序与方法,前后不必三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把三归依成立了,这是佛陀时代的归依情况。

  

  但是现代的人受三归依,就不能一概而论了,去圣遥远,根机浅薄,业障(梵语karmavarana)深重,福薄慧浅,佛法不通达,归依又无知,佛法都摸不上边缘,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的意义都不清楚,如何归依呢?

  

  因此,为了要让佛陀灭度之后的众生,能对归依三宝的内容有所正见,有所肯定,有更充分的认识与纳受,就有须要程序与方法了。

  

  佛法由印度传入中国,由于时间与空间的演变推展中,在任何时代与任何国度,归依三宝的程序与方法,是有简单与隆重之别。

  

  归依三宝的词句,照实际而言,实在是很简单,但后人或多或少,都有增加一些仪节,对归依三宝而言,内容有更详细更周全,并树立了庄严的场面,这种增加是有助于归依的实质,归依三宝的时候,心情放松,万缘放下,妄想勿生,不要紧张,诚心诚意的来归依三宝。

  

  归依师念一句,归依者随着也念一句,归依师口齿腔调听不清楚,或者自己心情紧张,归依三宝之后,对归依的内容与词句完全不明白的话,按道理上,这种归依是不能构成归依的实质本怀。

  

  归依词共有三归三结,现在抄录如下: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尽形寿归依佛。尽形寿归依法。尽形寿归依僧。(称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接着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三拜)

  

  前面三归依说三遍,便是三归依戒的正授,后面的则为三归依的三结。归依重心点,紧要关头,便在三说三归依的正授之时,纳受三归依的无作戒体,肯定了三归依的承受,纳受三归依的戒体,自己的心,也跟戒体的功德正等无异,能任运行善,任运止恶,能把纳受三归依的戒体功能,发挥而出,去自利利他,行菩萨道,因而成就佛道,这是多么的神圣与庄严啊…

《归依三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地法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