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坏的恶的弃之,一切从今日此时开始,归依正信的佛教,踏入佛门大道,做个虔诚的三宝弟子。
以上所说,是为善为恶的人皆可归依佛门,成为佛门三宝弟子,并没有任何限制与忌讳。
接着再谈到归依的对象,归依的对象并没有限制与忌讳的,如六道的众生,也都可以归依三宝,除了地狱的众生一切痛苦刑罚,没有时间可归依之外,其余的人类男女、天人、神、仙、阿修罗(梵语saura)、鬼、畜牲,只要虔诚发心要归依三宝的话,佛教都肯接受他们来归依三宝的。不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智愚美丑,都无排斥与推辞的意味,皆可放下心来归依三宝,并无限制与忌讳之事。
社会上的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回教、道教、儒家、一神教、一般民间信仰者、以及宗教信仰走错了,知道回头的人,只要想追求究竟真理,欲探求人生与宇宙真谛,欲得究竟解脱、欲离苦得乐、欲转迷为悟、欲转烦恼为菩提、欲达到圆满的中道法、欲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dksanti)、欲入不二法门圆满境界果地者皆可归依三宝。
若有这些宗教学者,真理未达究竟者、未透彻者、未圆满者,欲求更上一层楼,步步欲得解脱,欲达真理的完美者,皆可一视同仁,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来归依三宝,早证无上佛道,也同样无限制无忌。
早在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不是有很多外道的宗教学者,都一一的归依在佛陀的座下吗?成为佛陀的大弟子,如大迦叶尊者、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旃延尊者、俱絺罗尊者,都是当时有名的外道学者。他们听了佛陀所演说的正法之后,当下大彻大悟,不犹豫不徘徊的当机立断,自己归依了大圣佛陀,连跟随他学法的好几千位弟子,也都归依在佛陀的座下,成为佛门弟子,不久个个都证得阿罗汉果,达到转凡入圣的境界。
谈到这里,我们实在由衷的佩服这些尊者的勇气与果断,能提得起放得下,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真理就是真理,不是真理就不是真理,有明辨的智慧,更加上自己有当机立断的抉择勇气 。
古德曾云:『在真理之下,人人皆屈服,真理不怕考验,真理不会受时空的约束与左右,而有所动摇。』
假使尊者们还顾虑面子,怕别人讥笑的话,不敢归依佛陀,那他们也永远当外道学者,不能大彻大悟,始终当凡夫众生,永远受轮回(梵语samsara)六道之苦难,而且自己不能证果位,也耽误了跟随他学道的弟子,无法证果,罪过是无量无边的,这叫做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自己堕落还可原谅,明知自己的修道方法不能究竟解脱,而顾面子问题,不肯坦诚披露,硬撑下去,连弟子也一同堕落,这种因缘果报还得了,这因缘果报比天文数目还多,多得不可思议,电子计算机都按坏了,这罪过亦数不尽。
由此可知,宗教学者,有心向道,应该抱着客观态度而追求真理,若先入为主,坚持己见,主观意识太坚强,是永远障道因缘的,要与真理相应,是遥遥无期,始终漂流在三宝门外,欲得证果,无有是处。
在学道的历程,舍利弗尊者、大迦叶尊者、目犍连尊者‧‧‧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所学习、所赞叹、所楷模的伟大宗教家。
我们学道的人,自己若内心深处有此感受,应该面对事实,勿徘徊、勿犹豫、勿顾面子、勿惧他人讥诽;因为学道了生死,开悟证果,是自己的事,不是他人的事,不是为别人而活,更不是为别人而学道,而是为了自己证成无上菩提而学道,这点千万不可本末倒置,牢记!牢记!
如果在学道的旅程,每个人都能禀持这客观态度,那么佛教慈悲之门,永远都是开着,随时欢迎六道众生,为善为恶的浪子,一切宗教者的回头,来正见如来,肯定如来的正法,因而归依佛门,早离苦海,速证菩提,既然已发心恳切要学佛了,那么心里上的一切执着与成见,皆可一扫而空,爽快俐落,心中无有一物,以清净虔诚的一片心,就可以足够受三归依了,所以说,归依三宝并没有限制我们什么!更无忌讳什么!
归依的意义
归依(梵语sarana)含有多层的意义,归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能够回转依靠,或是信赖,都可以称为归依。现在将归依的意义分为四个角度来解释:
一者断恶行善义
过去所做所为不如理不如法,起心动念、害人利己、亏损他人、占别人便宜、做了五逆十恶之大罪,今日得闻佛法,因而醒悟,从此时此刻回转过来,一心一意安住在清净自性中,即时投靠三宝,因而普济六道众生,利人利己,合理合法的为人处事,达到断恶行善的实质本位。
二者回转义
过去生活在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yah)中,心染污五欲六尘,因而流浪六道,轮回而受无量苦,今日得闻如来正法,一心一意专注一心,有回转朝向三宝,归投依靠三宝,三宝清净光明,三宝解脱自在,因此今后背离五欲六尘,不再染污五欲六尘之义,所以称之回转义。
三者去邪归正义
过去在邪知邪见的思想中,或在邪知邪见的宗教圈内,自己能深知不合理不合法,与真理格格不入,与真理不相应,因此有勇气与魄力,透视内幕的真相,当机立断,即时投靠三宝,去邪恶,归正道、是名去邪归正义。
四者破魔显佛义
过去生活在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三毒中,贪瞋痴三毒如魔,把我们的光明本性障蔽,不得自由自在,都生活在黑暗的本性中,本性被贪瞋痴所毒化,所以本性永处于黑暗中,难以自拔,永无光明。
因此,我们说三毒如魔,今日此时此刻已恍然觉悟三毒如魔,即时投靠三宝,于是发大勇猛精进心,破除贪瞋痴之魔,显露清净光明的佛性(梵语佛性buddha-dhatu),所以称为破魔显佛义。
归依的意义,如河水川流归入大海,如客归家、如儿女归投父母、如过河要依靠船只;同样的理由,我们流浪在生死大海之中,若不归依三宝,则永远无法出离苦海,永受轮回六道之苦。
若能肯发心至诚归依三宝,如法修行,即可出离生死苦海,了生脱死;譬如有人失足堕落于大海中,惊涛骇浪,生命随时都有丧失之忧,在此千钧一发,生死存亡之际,忽然有只船驶来,即时攀登船上,可安全登岸,免受海难之悲,那么,归依的意义亦如是。
归依有究竟归依与不究竟归依两种:归依父母、归依师长、归依兄弟姐妹、归依儿女、归依亲戚朋友、归依夫或妻、归依国家或社会、归依山河大地、这一切的归依,是不究竟的、是多变化的、不是永恒安住的、是有危难的、是美中不足的、是有酸甜苦辣的、是无常的、是如幻如化的、是如电如露的、是如梦如泡沫的、有悲欢离合的、这一切的归依都是不究竟的,还是免不了轮回受生死大苦。
所以说,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值得我们归依的对象,毕竟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无常幻化,不能永恒不变,缺陷累累。
所谓:靠山山崩、靠海海枯、靠父父死、靠母母死、靠兄弟姐妹、师长、亲戚朋友、夫妻儿女、国家社会、一切皆变化无常。今日为王、明日为寇为囚,今日富翁、明日陋巷之丐,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红尘滚滚,看破世间,吓破胆,人世间毕竟不是究竟归依处,人生无尽的缺陷说不尽,更有道不完的无奈话!这应该要请佛菩萨来人间讲一遍,深刻入骨,说尽人生的苦难与缺陷,才能逼真临场感;我如本心有余力不足,人生苦难与缺陷,描述不出来,吃了那么多的三宝粮食,讲不出一点道理来,实在由衷的愧对三宝,愧对一切众生,自己应该多忏悔了!
总而言之,人世间不是究竟归依处,因为人间有无尽的苦难与无量的缺陷故。
成佛之道云:『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归依处处求,求之(ㄔ扁)十方,究竟归处, 三宝最吉祥。』
这很明显的告诉我们,财产、名位、离合、生死(梵语samsara)皆无常(梵语anitya),多变化的,美中不足的,不是我们归依处,十方世界都求过了,没有方寸之地是究竟安稳处,都是无常生灭法,不能达到永恒不变的理想,最后归依安稳处,三宝(梵语tri-ratna)最吉祥。
所以说,究竟归依处,就是归依三宝,三宝是最吉祥,而且是究竟归依处,人生能够归依三宝就,就是得到了人生真正的归依处。
何谓三宝?
佛宝、法宝、僧宝、就是三宝。三宝可尊可贵、难得难闻、难遭难遇,为世间所稀有,为出世解脱之宝筏,故名为宝。
佛、法、僧之所以为宝,它的功用,是远胜于世间的财富之宝,因为世间的财富,所能为人类解决的,只是生活上物质的问题。
而佛、法、僧三宝,能解决我们精神上的问题,如生死轮回,解脱涅槃,三宝确实是出离生死痛苦的桥梁,得到安乐涅槃(梵语涅槃nirvaba)的宝筏,不是世间上的珍宝,所可比拟。
佛经云:『三宝出现世间,利乐众生,无有休息,功德宝山,巍巍无比,福德甚深,犹如大海,智慧无碍,等于虚空;一切众生,由烦恼业障,沉沦苦海,生死无穷,三宝出世,作大船师,能截断爱河,超升觉悟彼岸,是故三宝恩难报也。』
何谓佛?佛是梵语(Buddha)佛陀的简称,华译为觉者,自证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真相,将自证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真理,慈悲心所流露,也教导大地众生都能自证人生观与宇宙观,如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称之为佛。
何谓法?法是梵语(Dharma)达摩,华译为法,指佛所觉悟的真理与觉悟…
《归依三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