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聖嚴法師)▪P32

  ..續本文上一頁法愛,策于十信,令入十住,乃至等妙。

  

  〔旭師自注雲〕:(

  

  (1)觀不思議境:其車高廣。

  

  (2)真正發菩提心:又于其上,張設幰蓋。

  

  (3)善巧安心止觀:車內安置丹枕。

  

  (4)以圓叁觀破叁惑遍:其疾如風。

  

  (5)善識通塞:車外枕亦作轸。

  

  (6)調適無作道品,七科叁十七分:有大白牛,肥壯多力等。

  

  (7)助開圓理:又多仆從,而侍衛之。

  

  (8)策于十信,令入十住,乃至等妙:乘是寶乘,遊于四方,直至道場。)

  

  上根觀境,即于境中,具足十法;中根從二,展轉至六,隨一一中,得具十法;下根須具用十也。

  

  又複應知,說前叁教,爲防偏曲,文意所歸,正歸于此。

  

  語譯

  

  聖嚴識:前面的藏、通、別叁教,雖亦明述十乘觀法,而《摩诃止觀》所說十法成乘,文意正在此圓教。此請參閱前叁教各章的十法成乘原文及注釋所明。德義的《教觀綱宗贅言》卷下雲:《教觀綱宗》所明四教的十乘觀法,但略點示,未具明其行相,行門始末,廣在《摩诃止觀》。學者們若能善讀《摩诃止觀》,而看此十法文字,則大有補益于下手修證了。

  

  所謂圓教的十法成乘:

  

  1.觀不思議境,如《法華經‧譬喻品》所說的「其車高廣」,《法華文句》卷五下雲:「譬如來知見深遠,橫周法界之邊際,豎徹叁谛之源底」。

  

  2.真正發菩提心,如《法華經‧譬喻品》所說的「又于其上,張設幰蓋」,《法華文句》卷五下釋雲:「譬四無量,衆德之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也。」

  

  3.善巧安心止觀,如《法華經‧譬喻品》所說的車內「安置丹枕」,《法華文句》卷五下釋雲:「譬一行叁昧,息一切智、一切行也」,丹喻無分別法也。

  

  4.以圓叁觀,破叁惑遍,如《法華經‧譬喻品》雲「其疾如風」。《法華文句》卷五下釋雲:「八正道中行,速疾到薩婆若(一切智)」。

  

  5.善識通塞,如「車外枕,亦作轸」,此非經文,《法華文句》卷五雲:「車若駕運,隨所到處,須此支昂,譬即動而靜,即靜而動。」喻爲若塞須破,若通須護,但除其病,不除其法。

  

  6.調適無作道品,有七科計叁十七菩提分。如〈譬喻品〉雲「有大白牛,肥壯多力等」,原經文是「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四教儀集注》雲,此喻以實相爲車體,道品爲白牛作前導。也就是以無作道品,牽引不思議觀境之車。

  

  7.對治助開,以藏、通、別等叁教的事相法門,助開圓理,如〈譬喻品〉雲:

  

  「又多仆從,而侍衛之」,《法華文句》卷五下釋雲:「譬方便波羅蜜,能屈曲隨人,給侍使令,(乃至)衆魔外道、二乘小行,皆隨方便智用。」《四教儀》則雲「若正道多障,圓理不開,須修事助,謂五停心及六度等。」

  

  8.知次位,《四教儀》雲:「謂修行之人,免增上慢故。」旭師的《釋義》第叁十九條有雲:「倘不知次位,起增上慢,以凡濫聖,招過不輕,故須深自簡察,爲究竟耶?爲分證耶?爲相似耶?抑亦僅僅小輕安耶?既知次位,不起增上慢。」

  

  9.能安忍,《釋義》叁十九條雲:「有強軟諸魔惱亂真修,須加安忍不動不退,策進五品(弟子位)而階十信。」

  

  10.離法愛,《釋義》雲:既階十信,六根清淨,得順道法,易生法愛,須離法愛,而入分真的十住,乃至等覺、妙覺。猶如《法華經‧譬喻品》的偈頌雲「乘是寶車,遊于四方,……直至道場。」經文原句是「乘此寶乘,直至道場,以是因緣,十方谛求,更無余乘,除佛方便。」遊四方之句,乃是出于《四教儀》,意謂遊四十個位次。《釋義》雲:在六根清淨的十信位之後,即入分真即佛位,「入分真已,分得大理、大誓願、大莊嚴、大智斷、大

  知、大道、大用、大權實、大利益、大無住。」

    

  以上圓教的十乘觀法,若是上根人,觀第一不思議境,即于此一境中,具足了十乘觀法的全部。若是中根人,須從第二真正發菩提心,展轉次第經曆,至第六調適道品,始能隨其任何一法,皆得全部的十法。若是下根人,須得次第具足使用十法。請見附圖十七(第叁九叁頁)

  

  並且亦當知道:前面的藏、通、別叁教,雖亦各明十乘觀,那是爲了防止偏曲,至于真正的文意指歸,實歸于此圓教。四教行位斷證對照,請見附圖十八(第叁九四頁)。西元二○○一年六月二十八日聖嚴成稿于紐約象岡道場

  

  

  

   附錄一

  

  教觀綱宗

  

  ˙說明:

  

  1.本附錄系聖嚴法師重分章節及重新標點。

  

  2.內文細體小字爲原著智旭大師自注。

  

  教觀綱宗

  

  明‧蕅益智旭

  

  五時八教

  

  一、何謂八教

  

  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然統論時教,大綱有八,依教設觀,數亦略同。

  

  八教者,一頓、二漸、叁秘密、四不定,名爲化儀四教,如世藥方;五叁藏、六通、七別、八圓,名爲化法四教,如世藥味。

  

  當知頓等所用,總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爲觀,通以體空爲觀,別以次第爲觀,圓以一心爲觀。四觀各用十法成乘,能運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種教觀,運至真谛涅槃,別、圓二種教觀,運至中谛大般涅槃。

  

  藏、通、別叁,皆名爲權,唯圓教觀,乃名真實。就圓觀中,複有叁類:一頓、二漸、叁不定也。爲實施權,則權含于實;開權顯實,則實融于權。良由衆生根性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

  

  二、何謂五時

  

  且約一代,略判五時:一華嚴時,正說圓教,兼說別教,約化儀名頓。二阿含時,但說叁藏教,約化儀名漸初。叁方等時,對叁藏教半字生滅門,說通別圓教滿字不生不滅門,約化儀名漸中。四般若時,帶通別二權理,正說圓教實理,約化儀名漸後。五法華涅槃時,法華開叁藏通別之權,唯顯圓教之實,深明如來設教之始終,具發如來本迹之廣遠,約化儀名會漸歸頓,亦名非頓非漸。

  

  涅槃重爲未入實者,廣談常住;又爲末世根鈍,重扶叁權。是以追說四教,追泯四教。約化儀亦名非頓非漸,而秘密、不定,二種化儀,遍于前之四時。唯法華是顯露,故非秘密,是決定,故非不定。

  

  然此五時,有別有通,故須以別定通、攝通入別,方使教觀,鹹悉不濫。今先示五時八教圖,次申通別五時論。

  

  通別五時論

  

  一、認識五時的通別

  

  法華玄義雲:夫五味半滿,論別,別有齊限,論通,通于初後。章安尊者雲:人言第二時,十二年中說叁乘別教,若爾,過十二年,有宜聞四谛、十二因緣、六度,豈可不說?若說,則叁乘不止在十二年中,若不說,則一段在後宜聞者,佛豈可不化也。定無此理!經言:爲聲聞說四谛,乃至說六度。不止十二年。蓋一代中,隨宜聞者,即說耳。如四阿含、五部律,是爲聲聞說,乃訖于聖滅,即是其事。何得言小乘悉十二年中也。人言第叁時叁十年中說空宗般若、維摩、思益,依何經文知叁十年也?大智度論雲:須菩提于法華中,聞說舉手低頭,皆得作佛,是以今問退義,若爾,大品與法華,前後何定也。

  

  論曰:智者、章安,明文若此,今人絕不寓目,尚自訛傳「阿含十二方等八」之妄說,爲害甚大,故先申通論,次申別論。

  

  二、何謂通五時

  

  先明通五時者:自有一類大機,即于此土,見華藏界,舍那身土,常住不滅,則華嚴通後際也;只今華嚴入法界品,亦斷不在叁七日中。複有一類小機,始從鹿苑,終至鶴林,唯聞阿含、毗尼、對法,則叁藏通于前後明矣。章安如此破斥,癡人何尚執迷!複有一類小機,宜聞彈斥褒歎,而生恥慕,佛即爲說方等法門,豈得局在十二年後,僅八年中!且如方等陀羅尼經,說在法華經後,則方等亦通前後明矣。複有叁乘,須曆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會歸摩诃衍道,佛即爲說般若,故雲:從初得道乃至泥洹,于其中間,常說般若,則般若亦通前後明矣。複有根熟衆生,佛即爲其開權顯實,開迹顯本,決無留待四十年後之理,但佛以神力,令根未熟者不聞,故智者大師雲:「法華約顯露邊,不見在前,秘密邊論,理無障礙。」且如經雲:「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佛。」如是法者,豈非妙法?又梵網經雲:「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剛華光王座」等,豈非亦是開迹顯本耶?複有衆生,應見涅槃而得度者,佛即示入涅槃,故曰:「八相之中,各具八相,不可思議。」且大般涅槃經,追敘阿阇世王忏悔等緣,並非一日一夜中事也。

  

  叁、何謂別五時

  

  次明別五時者,乃約一類最鈍聲聞,具經五番陶鑄,方得入實。所謂初于華嚴,不見不聞,全生如乳。(華嚴前八會中,永無聲聞,故雲不見不聞。至第九會入法界品,在祇園中,方有聲聞,爾時已證聖果,尚于菩薩境界,如啞如聾。驗知爾前縱聞華嚴,亦決無益。然舍利弗等,由聞藏教,方證聖果,方預入法界會,則知入法界品,斷不說在阿含前矣。人胡略不思察,妄謂華嚴局在叁七日內耶?)

  

  次于阿含,聞因緣生滅法,轉凡成聖,如轉乳成酪。(酪即熟乳漿也。)

  

  次聞方等,彈偏斥小,歎大褒圓,遂乃恥小慕大,自悲敗種。雖複具聞四教,然但密得通益,如轉酪成生酥。

  

  次聞般若,會一切法,皆摩诃衍,轉教菩薩,領知一切佛法寶藏。雖帶通別,正明圓教,然但密得別益,如轉生酥…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