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圣严法师)▪P31

  ..续本文上一页愿文。由于藏、通、别、圆的四种佛果位,皆有涅槃之名,而层次却有不同。三藏教的劣应身佛,是证灰身泯智的偏真涅槃;通教的带劣胜应身佛,是证真谛涅槃;别教的圆满报身佛,是证的无住涅槃;唯圆教的清净法身佛,是圆证三德涅槃,故被形容为「登涅槃山顶」。

  

  2.「三身」:佛有三种身,居四种净土,这虽是一般的常识,但在各经论中,亦各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所谓佛的三身,即是法身Dharma-k

  ya,报身Saṃbhoga-k

  ya,应身Nirm

  ṇa-k

  ya,又被称为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法佛、报佛、应化佛,真身、报身、应身,自性身、满资用身、化身,正法佛、修成佛、应化佛,或名佛所见身、菩萨所见身,二乘及凡夫所见身等。

  

  重要的依据,试举四例:

  

  (1)《十地经论》卷三云:「一切佛者有三种佛:一应身佛,二报身佛,三法身佛。」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上云:「佛有三种:一者法身佛,二者报佛,三者化佛,又释迦牟尼名为佛者,此是化佛。」

  

  (3)梁译《摄大乘论》卷下有云:「由佛三身,应知智差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此中自性身者,是诸如来法身,于一切法,自在依止故;受用身者,诸佛种种土,及大人集转依止所显现,此以法身为依止,诸佛土清净大乘法,受乐受用因故;变化身者,以法身为依止,从住兜率陀天及退,受生、受学、受欲尘、出家往外道所修苦行、得无上菩提、转*轮、大般涅槃等,事所显现故。」并说法身有五相:

  转依为相,

  白净法为相,

  无二为相,

  常住为相,

  不可思议为相。

  

  (4)吉藏的《法华玄论》卷九则云:「今依法华论(妙法莲华经优婆提舍),具明三身,可有三义:一者法身,无始终,即是无三世义。二者修因得果,以为报佛,此有始无终义;以修因满,初证法身,故名为始,证法身已后,无复生灭,所以无终。三化身,有始有终,就化身中,自开二身:化菩萨,名舍那,如化千世界麻数菩萨,无凡夫二乘等众是也;次化二乘,名释迦,如生王宫、伽耶成佛是也。」又云:「从初证法身已来,垂迹化物,竟王宫之前,名过去世;托生王宫,乃至双林灭度,谓现在世;自尔已后,为未来世。此皆是迹身有三世,本身无三世义由来。」

  

  由以上所举资料可知,对于法身的定义,颇为一致,对报身及化身的解释,即有异义。有说地上菩萨所见的是报身佛,二乘及凡夫所见的是应化身佛。有说报身是依止法身,又被大人集转依止,是受乐受用身,在人间八相成道的是变化身。又有人说,化身是迹身,法身是本身,报身及变化身皆依止法身,而化身又开出教化菩萨的佛身及教化二乘凡夫的佛身;此则与报身为初地以上菩萨所见者,看法有出入。

  

  至于天台宗的三身说,依《教观纲宗》所示,是以三身配四教而显现出来的,已如通教究竟即项下的注1.(第二三九页)中略述,今再列举如下:

  

  (1)三藏教,成劣应身,在木菩提树下,以生草为座。为度三乘根性的人。

  

  (2)通教,成带劣胜应身,在七宝菩提树下,以天衣为座。为度三乘根性的人。

  

  (3)别教,成圆满报身,在莲华藏世界的七宝菩提树下,以大宝华王为座,为度界外钝根菩萨。

  

  (4)圆教,成清净法身,居上上品常寂光净土,又名上上品实报无障碍净土,性修不二,理事平等,为度界外利根菩萨。

  

  此中的藏通二教,都是应化身,唯其藏教的称为劣应身,通教的称为带劣胜应身,亦名胜应身。法身即是自性身,本来无定相,亦无指方立向的净土,所以称为常寂光净土;可是圆教也要度界外利根菩萨,所以又将法身所居者,另名上上品实报无障碍净土。

  

  依据关口真大《四教仪》附录的第十六图表所示,法身佛唯属圆教,报身佛为通教及别教得见;报身佛又分为自受用及他受用的二部分,他受用身即是胜应身,乃为通、别、圆三教所共见。圆人所见者,不是法身,仍属报身。这似乎就解决了法报二身不分的困难。

  

  3.「四土」:四土即四种净土,主要是天台智顗的分类法。而在经中所见,净土原为大乘佛法的共识。《大智度论》卷九十三说,阿罗汉人,既尽三界有漏,故不复生三界,出过三界,即生净土。净影寺慧远撰的《大乘义章》卷十九,举出许多从经中所见净土的异名,例如佛地、佛界、佛国,佛土、净剎、净界、净国、净土等。最有代表性的经典则有《弥陀三部经》、《阿

  佛国经》、《维摩经》的〈佛国品〉等。

  

  天台智顗所撰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及智顗说、湛然所节略的《维摩经略疏》卷一,深入的讨论净土,并将经论中所说的净土思想,整合而组织成为四种净土。《观无量寿佛经疏》说:「四种净土,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也。」又于《维摩经略疏》卷一中说:「明佛国者,诸佛利物,差别之相,无量无边,今略为四:一染净国,凡圣共居;二有余,方便人住;三果报,纯法身居……;四常寂光,即妙觉所居也。」

  

  其中的凡圣同居土,是凡夫及圣人共居的界内土,而此又有凡居及圣居之二种。凡居亦有四恶趣众生所居土及人天善趣所居土之别。圣居亦有实圣和权圣之二种,实圣是声闻的第四果、辟支佛、通教第六地以上、别教第十住地以上所居,此等之人,既断界内见思二惑,犹有果报身在,故仍住于界内。权圣是方便有余土的三乘人,以及法身的菩萨、妙觉的如来,为利益有缘众生,生此界内。

  

  方便有余土中也分净土及秽土,净土如阿弥陀佛的西方安养世界,秽土如我们所居的这个娑婆世界。为何名为方便土或名有余土?因为是阿罗汉、辟支佛、地前之菩萨所居土,这些人由于是修方便道,而断除四住地烦恼,故名方便土,又以这些人虽舍分段生死而受法性身,犹未舍离变易生死,故名其所居为有余土。

  

  吉藏的《大乘玄论》卷五,则继智顗之后,将四种净土的名称加以修改:(1)凡圣同住土,例如当来弥勒下生人间成佛时的此界,以及现今阿弥陀佛正在说法的西方净土。(2)大小同住土,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舍三界分段生死,生界外净土。(3)独菩萨所住土,菩萨道已过二乘,所居之土自亦不同,如《维摩经》中的香积世界,已无二乘之名。(4)诸佛独居土,如《仁王般若经》卷上所说的「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

  

  现将《教观纲宗》所示的天台宗四种净土介绍一下。藏教的劣应身佛,居凡圣同居之秽土;通教的带劣(胜)应身佛,居凡圣同居的净土、亦居二乘三贤等所见的方便有余土;别教及圆教的圆满报身佛,他受用身居于实报无障碍土,自受用身居于常寂光土;清净法身佛则独居常寂光净土。

  

  有关三身四土,请见附图十四(第三九○页)。

  

  七、圆教的修证果位

  

  原文

  

  此教名最上佛法,亦名无分别法,以界外灭谛为初门,当体即佛,而能接别、接通。接别者,上根十住被接,中根十行被接,下根十向被接。按位接,即成十信;胜进接,即登初住。接通已如通教中说。故曰:别教接贤不接圣,通教接圣不接贤。以别登地,乃名为圣,证道同圆,不复论接。通八人上,便名为圣,方可受接,若干慧、性地二贤,仅可称转入别圆,未得名接。若藏教,未入圣位,容有转入通、别、圆义,已入圣后,保果不前,永无接义,直俟法华,方得会入圆耳。

  

  语译

  

  此圆教,又名为最上的佛法,亦名无分别法。于四种四谛中,诠无作四谛,故以界外灭谛为初门,所以是当体即佛,而能接别教之人入圆教,接通教之人入圆教。

  

  所谓接别教,上根之人于别教的十住位被圆教所接入,中根之人于别教的十行位被圆教所接入,下根之人要到别教的十回向位始被圆教所接入。

  

  如果是按位接,即成圆教的十信位;若是胜进接,即登圆教的初住位。

  

  圆教接通教,已于通教章中说过了。

  

  至于「别教接贤不接圣,通教接圣不接贤」这是说,圆教只接别教的贤位人不接别教的圣位人,圆教只接通教的圣位人不接通教的贤位人。

  

  因为别教之人登了初地已名为圣,证道虽仅同于圆教的初住,已能断除一品无明,所以不必用圆教来接了。通教在三乘共十地中的第三八人地以上,已断三界见惑,已名为圣,证声闻初果,方够资格被圆教所接,比之于别教,只是初住,仍属三贤位的开始;三乘共十地的初干慧地、二性地,是通教的二贤位,仅可称为转入别教及圆教,不得名为被接入别教和圆教。

  

  至于藏教之人,未入圣位者,容或也有转入通、别、圆三教之义;唯其既入二乘的圣位之后,就会永远保守着已得的二乘圣果,不想再向大乘的菩萨位前进,所以也没有被接之义了。这些人要等待到了法华会上,还有机会,会三乘归一乘,而进入圆教。

  

  通教被接入别圆二教,别教被接入圆教。请见附图十五及十六(第三九一、三九二页)。

  

  注释

  

  「接」、「转」、「会」:圆教与通、别二教之间的关系,端在于修证行位的后后接入前前,唯有藏教不被别教及圆教所接入,亦容有藏教之人转入别圆二教,到了说《法华经》的大会中,前面三教,才可能一并会入圆教。

  

  八、圆教的十法成乘

  

  原文

  

  十法成乘者,一观不思议境。二真正发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观。四以圆三观破三惑遍。五善识通塞。六调适无作道品、七科三十七分。七以藏通别等事相法门,助开圆理。八知次位,令不生增上慢。九能安忍,策进五品而入十信。十离…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