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池警策▪P2

  ..續本文上一頁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都是無常、都不長久。正如金剛經所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並且學習觀自在菩薩的觀「空」,唯有真空才能妙有,唯有放下才能獲得,就好象你手中緊緊握滿東西,如何取得更珍貴的寶物?在自我觀照的學習中,從而真正看破,進而真正放下,不執著一切,隨緣不變,真空自在。

  

  觀

  

  ◎對治瞋的方法就是「觀」,隨時隨地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把每個人都觀想成是自己的父母,手足,子女來對待,時時謹言慎行,刻刻反省自己,久而久之,自能有所進步。

  

  如法的忏悔

  

  ◎忏悔的意義在于發露罪愆,誓不再犯。若只是一而再再而叁地忏悔,但在自己的行持上一點改進都沒有,這就不算是真正如法的忏悔。

  

  

  (四)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當此末法時代,我們應當切記印光大師的開示:「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從內心謹謹慎慎地觀照自己的一言一行,隨時隨地修正自己的行爲習氣。周遭旁人的缺失過錯,都如同菩薩示現,像一面鏡子提醒著我們別重蹈覆轍。

  

  檢點自己

  

  ◎與其一天到晚批判評斷別人,倒不如回過頭來好好地檢點自己,把對別人的要求落實在自身的實踐上,這樣子對自己的修行才有真正的幫助。

  

  空套子

  

  ◎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現代學佛人最大的缺點就是談起理論學問頭頭是道,是一回事,而自身的行爲實踐卻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此只是落得一副虛僞的空套子而已,有如數他人寶藏,對于自己的修行,沒有任何真正的助益。

  

  吃肉犯殺戒

  

  ◎真正的佛弟子是一定要吃長素的。因爲吃肉就等于殺生,每天犯殺戒,每天違背佛陀的戒律,就好象學校裏的學生每天違反校規一樣,根本算不上是佛弟子。

  

  鞭策自己茹素

  

  ◎對于一些業障深重,根緣未濟的人,不能完全斷了吃肉的惡習,千萬別以爲吃叁淨肉、吃早齋、六齋、十齋就夠了,還是要鞭策自己及早完全茹素,因爲只要有吃肉,還是造殺業,還是逃不開因果報應,所有的功德還是有漏的。

  

  有智慧的人

  

  ◎智慧就是能分別善惡是非。當一個人能覺悟到自己過去種種的不對,從而放下,進而改正自己的陋習,這就是有智慧的人。

  

  覺悟覺誤

  

  ◎學佛就學覺悟,覺悟就是覺「誤」,知道自己以往種種的錯誤而改正過來,拋除自己的缺點壞習慣,這就是覺悟,這就是放下,就是學佛。能完全覺悟,能完全放下就是佛的境界了。

  

  死灰

  

  ◎灰燼總是沈沈地躺在那邊,風一吹過,也只是輕輕地揚起,而後仍死死地恢複沈寂。修行的心應當學習死灰一般,不生波瀾,不起是非,沒有分別,只是一句「阿彌陀佛」死守到底。

  

  主敬存誠

  

  ◎精誠所至,金石爲開,世間萬事,只要誠心誠意,發真實心,長遠心去求去做,沒有不成功的。所以印光大師教我們要「竭誠盡敬」要「閑邪存誠」,學佛人當時時刻刻主敬存誠,發真誠心去實行,必感佛菩薩加被。

  

  慎于初始

  

  ◎凡事應當慎于初始,因爲有因必有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學佛的人當慎畏因果,因爲一切佛陀的教誨都離不開「因果」二個字。

  

  

  

  (五)

  

  擇取適合自己的法門

  

  ◎末法時代,學佛人根機太差,千萬不能好高骛遠。應該擇取適合自己的法門來修行,否則只是落得口頭叁昧,眼高手低,一事無成。

  

  時時勤撫拭

  

  ◎比如說禅宗六祖慧能大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境界太高,只適合上根機利根器的修行人。我們慚愧自己驽鈍,應該學習神秀大師的「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撫拭,莫使惹塵埃。」隨時隨地用修行的功夫擦拭掉自己的無明貪瞋癡,用日積月累的努力精進來一步步成就自己的道業。

  

  佛與佛方能究竟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實在太深奧了,就連聲聞,緣覺,菩薩都不能完全理解,唯佛與佛方能究竟。

  

  無上深妙禅

  

  ◎大集經雲:「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禅,而且是最最深奧的禅。

  

  至簡至真之咒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密,六字洪名,皆依梵文,未翻一字,是至簡至真之咒。

  

  念佛爲正行

  

  ◎阿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被國。」念佛人當以念佛爲正行,以六度萬行爲輔,不要攀緣,對于惡緣要盡量避免,對于善緣仍當隨緣努力去做,但應該有智慧拿捏分寸,不要舍本逐末,正助顛倒,只追求到人天福報,而忘卻了自己了脫生死的大事。

  

  念佛不可思議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既是禅,又是密,又能總括叁藏十二部經典。念佛法門真的是不可思議。

  

  念佛爲正行

  

  ◎阿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念佛人當以念佛爲正行,以六度萬行爲輔,不要攀緣,對于惡緣要盡量避免,對于善緣仍當隨緣努力去做,但應該有智慧拿捏分寸,不要舍本逐末,正助顛倒,只追求到人天福報,而忘卻了自己了脫生死的大事。

  

  一門深入

  

  ◎末法時代,學佛人一律以老實念佛爲原則,唯以持名念佛,一門深入,不涉觀想、觀像,因爲末法衆生根器鈍劣,觀想、觀像非上根人不能成就,唯有老老實實持誦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最爲穩穩當當,最爲保險。

  

  學佛就是改習氣

  

  ◎虛雲老和尚告訴我們學佛就是改習氣,如果我們能改一分習氣自然能成就一分道業,能改十分習氣就能成就十分道業。所以學佛人應該在改正自己的缺點壞習慣上多下功夫。

  

  有果必有因

  

  ◎遭遇到環境的困厄悲慘,每個人都應當自我反省,好好地慚愧忏悔。有果必有因,一定是我們做了什麼不對的事才會有不好的下場,慚愧後就要諸惡莫作,忏悔後就要衆善奉行,只要自己是真心誠意地在心地行爲上改過遷善,佛菩薩必然加被。

  

  

  

  (六)

  

  深信

  

  ◎我們修學淨土法門的人,對西方極樂世界不只是信,而且要深信,對于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及持名念佛必得往生深信不疑,任憑任何阻撓誹謗,都不能動搖我們求生淨土的信心,這才叫做深信。

  

  切願

  

  ◎當我們深信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之際,我們便當發願求生西方,不只是願,而且要切願,切切實實地在內心裏厭離娑婆世界的無窮之苦,欣求極樂世界的無窮之樂,堅堅固固地立下往生西方的宏願,任憑任何名聞利養,病苦橫逆都不能改變我們求生淨土的心願,這才叫做切願。

  

  力行

  

  ◎任何事情的成功與否,最重要是力行,也就是要把深信切願發出的力量落實在生活的實踐上,否則一切都是紙上談兵,了無實益。生活上的實踐就這八個字「老實念佛,以戒爲師」。

  

  扪心自問

  

  ◎如果現在阿彌陀佛現身我們面前,大開西方極樂世界之門要接引我們去,當場願意去的人還是少之又少。這是因爲學淨土的人,信,信得不深;願,願得不切;行,行的不力。依舊眷戀娑婆,對于世俗名利,兒女私情種種牽絆,還是放不下的緣故。大家扪心自問,對于極樂世界,「信願行」叁資糧你具足了多少?對于娑婆世界的名利塵緣,你又放下了多少?

  

  發菩提心

  

  ◎不管念佛、持咒、誦經或作任何功德,我們一定要發菩提心,也就是心量要大,要回向所有法界衆生,正因爲無私無我,功德自然廣大遍虛空,所得利益自然不可思議。如果只局限于自己及家人,因爲發心狹隘,功德自然有限,所得利益自然要大打折扣了。

  

  切記八個字

  

  ◎末法時代外道邪魔熾盛,學佛人應當切記「老實念佛,以戒爲師」八個字,才不致于走錯走偏了路而不自知,辛苦勞力一生卻終無所獲,辜負了自己今生達聞受持佛法的殊勝機緣。

  

  老實念佛

  

  ◎老實念佛就是老老實實地把一句「阿彌陀佛」當作自己的本命元辰,清清楚楚,綿綿密密地持念下去。絕不爲任何玄妙神奇的方法或任何有名望有學問的人所動搖。

  

  以戒爲師

  

  ◎以戒爲師就是處處觀照自己,檢討自己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有沒有違背佛陀的戒律,隨時隨地忏悔己過,時時刻刻修正自己的行爲。

  

  戒自己,不是戒別人

  

  ◎要記得戒是拿來戒自己,是用來改正自己的貪瞋癡種種的不對,而不是拿來戒別人,用來批評別人犯戒,指責別人不如法。戒自己,自己行爲改正,可日趨聖道。戒別人,無形中造了口業,增長我慢,對自己的修行沒有助益,反而造成了諸多障礙。

  

  鏡子

  

  ◎把全副心力用在自身的念佛持戒上。別人的一切都是菩薩示現,都是我的一面鏡子,提醒著我們自己,善者有爲者當如是也,惡者當慎勿重蹈覆轍。有緣的人我們以慚愧忏悔的心情與他互相檢討,否則,但虛心深深慚愧自己劣爲博地凡夫,力有未逮,懇求阿彌陀佛慈悲接引,自己能夠往生極樂,成就後重回娑婆廣度有情衆生。

  

  

  

  (七)

  

  信爲道源功德母

  

  ◎華嚴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我們不只是信,而且要深信。比如說吃肉就是造殺業,即使不吃肉生命便不保了,我們也堅持不吃肉,甯可持戒而死,不願破戒而生,憑此功德,正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深信。

  

  反求諸己

  

  ◎我們在求佛菩薩的同時,也應當反求諸己,扪心問自己,在心地上是不是真正真心誠意?在行爲上是不是真正改過向善?是不是真實地在日…

《蓮池警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陀的四個法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