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自序
護意根
戒口業
端身
過珠
高聲
低聲
金剛持
默然
調息
隨分
到處
有定無定
對像離像
忙中
閑中
尊貴
卑賤
靜細
老實
喜慶
許願
解釋
愧奮
懇切
供養
報答
布施
心念心聽
聲中
光中
鏡中
不斷
不雜
不住
即禅即佛
即戒即佛
即教即佛
不持而持
持而不持
孤身
結期
聚會
成就他人
難中
夢中
病中
臨終
發願忏悔
附:蓮池大師淨土疑辯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自序
若論淨土,法門廣大。諸上善人,依佛教而往生者,十方紛來,數如雨點。于修行中不專念佛,于念佛中不專持名,而已高標姓字,穩坐金臺。此蓋或乘大願,或由妙悟,或備衆福,或秉戒力,或精觀想,故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以今言之,觀既未易成就,戒又未易全持,衆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鈍根可得,大願堅固,更罕有焉。若不再從老實持名上出一頭地,必致長沈苦海,永受輪回。千佛慈悲,亦難救汝。故持名一法,普攝叁根,速歸淨土。方便之勝,無過于斯。深淺合離,惟人自取。勉矣前程,幸毋自誤。
1、護意根持名
既以此心念佛,凡一切雜善雜惡之事,皆不必念,即日用應緣,萬不得已之務,應畢則舍。勿令纏綿,障我心念。且我心念之所以纏綿者,意地用事故也。若念到心地光明時,意地自妙于觀察。當知念佛能轉凡爲聖,爲世出世間第一了脫之方。
2、戒口業持名
既以此口念佛,凡一切殺盜淫妄之事,不可在口頭播弄。若一涉及,當自思維,念佛之人不當如是。猛念佛數聲,以提醒而滌蕩之。
3、端身持名
既以此身念佛,于一切行住坐臥時,務常端正。身若端正,心即清淨。當人自驗,誠不我欺。
4、過珠持名
念佛一聲,手過一珠,單念四字,勿雜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于四字中或在阿字上過珠,或在陀字上過珠,劃定規模,不得錯亂。此借珠束心之一法也。
5、高聲持名
若神志昏沈時,或妄想紛起時,振作精神,高聲念佛,到得數百聲,自換一番境界,且耳根最靈,外緣易入,聲感心動,雜想熾然。惟高聲念佛,能護耳根而啓心靈。心聽自聲,聲聲快足,一切閑是閑非,自然罷遣也。
6、低聲持名
若精神散失時,或勞極逼迫時,不必高聲。自收斂神明,低聲細念,候氣息完固,精神勃興,便可高聲念佛。
7、金剛持名
若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高聲低聲總覺不便,則但動口唇,用金剛持法。不拘多少,總要字字從心裏過。
8、默然持名
又或高聲低聲,都不相宜,手過珠又嫌煩瑣,金剛持仍嫌著迹。古有至巧方便,無用動口,不出聲音。但使系心一緣,微以舌根敲擊前齒,心念隨應,音聲曆然。聲不越竅,聞性內融。心印舌機,機抽念根,從聞入流,反聞自性。是叁融會,念念圓通,久久遂成唯心識觀。
9、調息持名
或于氣靜心平時,先想己身,在圓光中,默觀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阿彌陀佛一聲。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行住坐臥,皆可行之,勿令間斷,常自密持。攝心既久,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持至純熟,心眼開通,叁昧忽爾現前,即是唯心淨土矣。
10、隨分持名
或時昏沈多,則經行以持之。或時雜亂多,則端坐以持之。即使行坐皆不合宜,或跪或立,乃至暫臥,亦廣作方便,持名隨分而自救之。要于四字洪名,不肯一念忘卻,乃降伏心魔之要術也。
11、到處持名
不問淨處穢處,閑處忙處,高興處,失意處,但自回光返照。自思曰:此等境界,我從久遠劫來,經曆過百千萬億遭也。惟于念佛往生一事,未能辦得了當,所以輪回輾轉,不得出頭。我今亦不管他念得念不得,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斷此念頭。何以故?念佛的念頭一斷,一切善惡無記種種雜念則又生也。雖至大小便利時,女人生産時,只管念。越苦越念,越痛越念,如兒呼母,那管母之嫌與不嫌。若怕他嫌我,便不呼喚,則小兒之墮落坑廁者,有死而已,何日見母哉?
12、有定無定持名
有定者,早晚二時,劃定常課,從今至死,不增不減。其余十二時中,能念一句則念一句,不論高聲低聲。古人雲: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然哉!然哉!
13、對像離像持名
對像時,即以此像爲真佛,不拘一方,不問叁身。但思我止一心,心止一佛。面對心念,誠敬可知。誠敬之至,必邀靈感。若無佛像時,端坐宜向西方,起心動念時,當念阿彌陀佛光明住我頂上,字字句句,自不落空,黑業自能消滅也。
14、忙中持名
能一句則一句,能十句則十句。但使百忙中,得片刻之暇,便可放下身心,朗然持誦。白樂天詩曰: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假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古人之用心,亦可見矣。
15、閑中持名
世間一切苦人,求閑不得,故不能修行。今閑矣,又聞此念佛之法,務須綿密持續,振作收斂,方能不負光陰。若使悠忽念去,不能濟事。虛延歲月,辜負四恩,一朝閻老來追,將何抵對耶?
16、尊貴持名
今世之福,從前世修來。尊貴一輩,大半苦行高僧轉世。但雖有榮華,不能長久,設再造孽,必致沈淪。當自思維,與其帶業歸去,不如借水行舟。或置念佛堂,或選念佛僧,或刻淨土書,或置彌陀像,登高而呼,事半功倍,更宜決志往生,爲富貴貧賤一切人修行榜樣。法王使者,尊勝何如!
17、卑賤持名
嗚乎!身爲人役苦矣。不求出離,苦之苦矣!當知四字佛名,不論尊卑貴賤、老少男婦,但能每日清晨,至心西向,十稱名號,求生極樂,不間不斷,現世自獲利益,沒世自得往生。阿彌陀佛,真苦海中救命船也。
18、靜細持名
既有智慧,勿令入狂。最宜靜細念佛,以堅固之。當知智慧人念佛,則天下之念佛者必多,智慧人念佛,則外道之修行者易返。何以故?有智慧之聲名以啓之,有智慧之作用以救之也。
19、老實持名
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老實修行,最爲難得。祖師雲:參禅中,覓個癡鈍人,不可得。今之念佛人,正患其不癡鈍耳。老實二字,是生西方之一直大路。何以故?老實者,不于阿彌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20、喜慶持名
或因人而喜,或因事而慶,雖細小之端,皆人生樂境也。當知此樂虛幻,不能久常。乘此好時,回光念佛,則仗佛光明,于順境去多少惡念。吉祥連綿,如意修行,直至命終,往生極樂,不亦大快也哉!
21、許願持名
持名原爲往生,然諸佛威光,不可思議。念彼名號,所願從心。所以經言念佛,有十種利益也。與其祈禱鬼神,雜修事忏,廣許惡願,旁信巫師,不如以念佛期之也。或曰:其如不應何?答曰:子未念佛,先憂不應。即此不應之因,必招不應之果。如是因,如是果,可畏哉!
22、解釋持名
凡一切逆境當前,俱是宿緣照面。不可再起惡念,引起將來未完。只須順受,可避則避之,可消則消之。但隨因緣,勿忘念佛。佛有無量智慧福德,光明所加,境緣即轉,無疑也。
23、愧奮持名
凡今生前世,惡果成就,苦報必來。故一分苦即一分惡也。不可诿于命運之不齊,但當愧其修行之不早。每一想佛,身毛皆豎,五內若裂,悲傷感奮,痛不欲生。如此則字字從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今之僧俗念佛者,或口念而心馳,或念時心攝,歇即心昏。又有正念佛時,間以雜語。如此雖念到終身,絕無靈感。人之見之者,遂謂念佛往生,終成虛語也。豈佛之咎哉?
24、懇切持名
處一切無可如何之境,而不悲者,非人情矣。然處一切無可如何之境而徒悲者,又豈明佛性乎?既悲矣,則當思出苦,當思與一切衆生畢竟出苦,當思佛之所以稱大悲者,爲其能拔衆生出苦也。我以悲心念佛,求佛之悲,拔我之苦,其念宜何如懇切耶。
25、供養持名
凡遇佳節,或佛誕日,香花燈果,隨分供養,是謂財供,非法供也。心之法供,勝于一切財供。近來邪教盛行,上供之法,廣羅祭品,何益修行?如清淨、普度、皇極、壽元、無爲、大乘等種種邪教,招魂引鬼,耗人家財,欺世妄言,而于念佛一門,迥然各別,有識者萬勿爲所惑也。
26、報答持名
天地君親之恩,恩之最大者也。宜如何報之哉?一切飲食供奉,立功揚名,衡以世間之法,報非不善,然究非了局。我惟報以念佛,爲彼回向西方,已爲下一金剛種子,再出頭來,自有解脫時分。況無邊罪障,悉能消釋乎。欲報恩者,不可不知此法。
27、布施持名
凡見苦惱者,先安其身,然後開導其心,勸之念佛。所謂救一時之苦,布施爲急,救曆劫之苦,念佛爲要。或見人物有難,力不能救,當急爲彼念佛,安其魂識。或清夜朗誦,以施鬼神。凡大兵大疫之年,五更持誦佛號,能消冤厲。當思我此一聲阿彌陀佛,上窮有頂,下極風輪,塵刹衆生,一時受益,其布施不可思議也。
28、心念心聽持名
心憶而後動于舌,舌動而複返于心。舌既有聲,耳還自聽,是爲心念心聽也。心念心聽,則目自不能妄視,鼻自不能妄嗅,身自不能妄動,一個主人翁,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出來也。
29、聲中持名
念佛之聲,既已純熟,于六塵中,惟一聲塵。六根之用,全寄于耳。身亦不覺其旋繞也,舌亦不覺其鼓動也,意亦不覺其分別也,鼻亦不覺其呼吸也,眼亦不覺其開閉也,觀音勢至兩圓通,即是一也。無不通也,無不圓也。根即塵也,塵即根也,根塵即識也。十八界融成一界也。初或未調,久當自入。凡念佛時,取淨地四五尺,右繞一匝,然後徐徐出聲,漸漸聲高。如是念到叁匝之後,覺自己心聲透露,旋繞太空,圓裏十方,遍周法界,是安住身心世界于念佛聲中也。是以此身心安住于念佛聲中而念佛也。此是勝境,…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鄭韋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