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入門▪P23

  ..續本文上一頁話,就是我昨天所說的「八風吹不動」的境界了。

  (四)精進

  第四「精進」,精進是爲了我們肉體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所謂肉體的生命,是指血肉之軀的生活現象;佛法的法身慧命,則是我們的信仰所賴以延續的活動現象。爲了神聖的悲願,我們要花最大的努力,不灰心、不退縮地做下去,便是精進,假若沒有精進的精神,便可能凡事虎頭蛇尾,或者一曝十寒。那麼,無論是對日常的生活,對身體的維持,以至信仰生活的修持,不是半途而廢,便是萎靡不振,無法達成預期的目的。

  (五)禅定

  第五「禅定」,我教禅定,分成叁個步驟,也可說分爲叁個階段,而達到叁種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叁是物我雙亡。

  (1) 身心平衡,就是使我們有健康的身體和健全的心理。做到了,我們便是正常而健康的人。

  (2) 物我合一,是一般宗教經驗所希望達到的境界。即是我和世界萬物合而爲一,凡是中西曆史上的大哲學家及大宗教家,都可能達到這一階段。

  (3) 物我雙亡,只有禅才能達到這一目的。禅,就是教你達到「無」的境界,無,並非等于沒有東西,而是沒有之中,一切都存在,可又並不等于物我合一。物我雙亡是到了真正開悟之後,覺得我們這個世界完全是假的,雖然是假的,世界還是照常存在。在此叁階段之中,我們又可以用叁個名詞來解釋。

  1.身心平衡是小我的階段。即是平常所感到的正常心理狀態之下的平靜安逸的自我感。

  2.物我合一是大我的階段。此我的存在和宇宙萬物的存在合而爲一,不管上帝在我心裏或我在上帝裏面,都是大我的觀念。

  3.物我雙亡是無我的階段。既無小我,也無大我,只是清楚地、自然地、活潑地、無礙地存在。

  諸位不要以爲修禅定必須要坐在那裏的。修禅定有許多方法,靜坐只是一種基本方法而已,禅的開悟,並非只靠靜坐,只是開始時,需要靜坐的基本訓練。

  實際上念佛、誦經、忏悔、禮拜、祈禱,無非是要使心力集中,而禅的初步工夫,便是如何訓練你的心力集中。所謂「誠之所至,金石爲開」,「誠」;便是心力集中。心無旁□,只有一個念頭,集中在一個念頭,這就禅定的初步工夫。所以諸位不可把禅定的範圍看得太狹小,禅定是包括一切修行方法在內的,禅是通于大小叁乘及顯密二教的。

  (六)智慧

  第六「智慧」,智慧包括有叁個項目:聞慧、思慧及修慧。聞慧是經由眼耳所見所聞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啓悟。思慧是看到、聽到、或學到東西以後,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修慧是從修行前面所說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及禅定的五種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以上六種修行方法,是一體的,其重心則在智慧上。不過,想要得到真正的智慧,則必須兼修其他的五種方法。如果撇開其他五種,僅修其中一種,譬如說老是打坐的話,縱能開悟,悟也不會深的。

  在此,我要告訴諸位,爲什麼六度把智慧放在最後,因爲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無非希望修行者的最終目標是智慧,得到了智慧,即是開了悟,開悟可使人們擺脫煩惱。如果想得到智慧,一定要解除自己的煩惱,煩惱解除了,智慧自然出現,智慧出現了,煩惱便解除,這是循環而互爲因果的,所以修行越深悟境越高,智慧越深煩惱越薄。

  最後爲諸位祝願,身心愉快,法喜充滿。

  一九七七年十月廿四日(星期一)講于加拿大多倫多市中山紀念堂簡許邦錄音·張劉佩珍筆錄

  

  叁、在家居士如何學佛

  佛學與學佛

  很多人都以爲佛學很不容易懂,因爲專門性的名詞太多、經典太多、論書太多、教理思想的派別也太多,初進佛門的人,頗有望洋興歎而不知何取何舍的困難。即使是專門以研究佛學的學者而言,也很難找到幾位精通全部佛學而了無疑問的人來。因此,佛學兩字,對于一般人來講,的確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其實,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宣講的佛法,是將他親自體證到的如何成佛的方法,告訴了我們。他的目的是希望一切的人,都能依照他教的方法來修學,他沒有希望他的教義,被視爲一派哲學的體系,當然不會希望學者們把他所證得的佛法,看作一門學術,放到研究室和圖書館裏去,讓人家用科學方法去研究它。

  所以,從佛教的根本之理而論,只有學佛,沒有佛學。學佛,是信仰佛教的目的,唯有學佛,始有轉凡成聖而至成佛的可能;佛學,是研究的一門人文科學,它能告訴我們佛教在形態和地域上的演變,以及在思想上的發展,也就是將佛教的教團史和教理史,作各種角度的分析和考察,而視之爲佛教的考古學、社會學、文學和哲學,它並不負有勸人信仰和實踐的責任。

  一般人所說佛教的難懂,應該是指的佛學,而不是學佛。因爲,釋迦牟尼佛當時向弟子們宣說的佛法,如果是難懂的話,他的教化,便不可能普及到各階層去,即使現在,我們從比較原始的佛經中,仍可體味到,釋迦佛陀的教義,相當樸實,與一般人的生活行爲有密切關系。所以,我敢向諸位肯定地說,學佛很容易懂,大家以爲難懂的,是指佛學。凡一樁事物,曆史久了,在它上面堆積的東西,必然越來越多,清理這些堆積物,便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假如要想從這些堆積物裏,找出最簡單、最根本、最平實的方法,來讓大家實行,便是學佛的工作,可是,要做這番找的工夫,也非普通的人能夠辦到。這就是我們身爲法師者的責任,法師們應從難懂的佛學之中,找出易懂的學佛的方法,來告訴廣大的群衆及佛教徒。

  因此,我們要弄清,佛學雖難,學佛卻易。佛學的研究,雖非釋迦佛陀設教的目的,站在文學的立場,對佛教作學術性的研究,仍是值得鼓勵的。不過,對于廣大的信衆而言,佛經不是讓你研究的,而是教你照著去實踐的,實踐佛的教義,便稱爲學佛。

  學習成佛的方法

  佛教,當然不是唯物論的宗教,卻是無神論的宗教。不像其他一神論的宗教,雖然也有各種對于道德生活的教訓,那是爲了求得神的眷顧和救濟,信徒們才去遵守那些所謂神的啓示,因爲他們相信他們所信的經典中記載的神,是宇宙間唯一的、至高的、至大的、至尊的,人們除了接受神的啓示,沒有別途可以選擇。

  所以,他們是爲信仰神有權威,而遵守道德生活的教訓,他們無權因爲遵守道德生活而求達到與神同等的地位,甚至也無權向神要求,非把他們救濟到天國去不可。

  這在佛教,頗不相同,佛教以爲,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是由我們生活在這環境中的每一個人的業力感得的,也就是說:我們在過去的無數生死之中,造作了相同相類的行爲,結果,便形成一個讓我們共同來接受和生存的自然環境。所以,佛教不承認宇宙間有任何絕對權威的神。

  佛教,同樣強調信仰的重要,那是信仰釋迦佛陀所說的法──成佛的方法,絕對正確,絕對真實。可是在你信仰之後,便該照著佛陀所示的方法,來實行于你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佛教徒雖將佛陀視爲崇拜的對象,與他們的生活有密切關系的,甯可說是佛陀的教法。依照佛陀所示的生活方式來做,漸漸地,便能達到解脫一切身心苦惱的目的。佛陀,是從一切的身心苦惱中得到了解脫的人,也是至高、至大、至尊的超世界和超宇宙的偉大人格,但是,佛陀的偉大,雖充滿于時間與空間,卻不占固定的時空位置,所以,人人可以成佛。

  釋迦佛陀在世的時代,隨緣開示,應機教化,所說的佛法很多,歸納起來,不出戒、定、慧叁個項目的範圍,我們學佛,其實就是學這叁項。世間可學的東西很多,那些都是苦樂相對的、有限的、得失交替的,變動無常的,所以佛教稱其爲有漏之學。戒、定、慧名爲叁無漏學,學這叁項東西,可以防止所得成果的漏失,繼續學到佛的程度爲止。戒、定、慧雖分叁個項目,事實上有連鎖的關系,如同一物的叁個支點,缺一不可。要想求得智慧,須先有禅定的工夫,如希望得到禅定工夫,須先有持戒的宗教生活;持戒的宗教生活越清淨,越可助成高深的禅定,在深定之中,便能産生超人的智慧;回轉頭來,再以智慧的判斷和選擇,來指導持戒的宗教生活,來監別禅定工夫的深淺和邪正。

  戒

  戒的定義是:有所不爲,有所不得不爲,它含有訓誡、規勸、警告、指導等意思。通常的人,僅以爲佛教的戒是消極地防止犯罪,事實上,那只是就有所不爲的一點而言。這點固然重要,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場,有所不得不爲的積極態度,更爲重要。損人利己和損人不利己的行爲,佛教徒不可有,此爲消極的要求;自利利人乃至損己利人的行爲,佛教徒不可沒有,此爲積極的要求。一個初信佛教的人,當做到第一點要求,信佛學佛較久的人,必須從第一點進展到第二點,第一點是止惡,第二點是行善;止惡是自利,行善是利他,有了自利的基礎,而不推展利他事業的話,便無從達到成佛的目的。因爲,戒的內容,是從「貪」、「嗔」、「疑」的凡夫行爲,淨化複轉變爲「喜舍」、「慈悲」、「智慧」的聖者行爲。

  佛教的戒,雖因出家與在家的分別,而有繁簡不同的要求,對在家居士而言,共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五條,稱爲五戒。此與其他宗教一樣,凡是宣誓信仰佛教的人,從開始接受佛教信仰的同時,便也接受了作爲佛教徒行爲標准的五戒。因爲這五戒是「貪」、「嗔」、「疑」叁種心理行爲,藉身體四肢及口舌行爲所作的具體表現,故其雖爲在家戒,實際上也是一切佛戒的基准。佛是人格的究竟完美者,沒有完美的人格作基礎,便無從成佛,因此,佛教的五戒,也是人類道德生活的共同要求。

  (一)不殺生:

  佛教的戒殺生,雖與素食主義有關連,卻並不等于素食主義。佛教鼓勵少吃動物的肉乃至不吃動物的肉,是基于戒殺的要求。如果不是我親手殺的,不是特別爲了我想吃肉而教他人殺的,不是他人爲了我想吃肉而殺的,便不禁止。而且,佛…

《佛教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佛生淨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