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是指我們需要用的方法,以及用方法所希望達成的目標,包括理論的、實踐的,以及實踐的過程與目的。有的人很快就開悟了,有的人這一輩子是開不了悟的,甚至下一輩子也開不了悟。
在《法華經》中說,有一尊佛,他曾經修行了六十劫都沒有開悟,法不現前,但他還是持續不斷地修行。對他來講這是「漸」。另外,《法華經》裏也提到一位龍女,她只有八歲,可是卻即身成佛了,這就是「頓」。因爲如果是利根的人,一點就破、一點就通了;如果是鈍根的人,那要花很長久的時間來訓練。
我從小對于數學沒有興趣,一看到數學就趕快逃,一直到現在,數字還是弄不太清楚,所以在數學方面,我是一個低能、鈍根的人。但是有些人天生有數學天分,一下子就學會了。還有,很多人一摸電腦就會,而我則是一看到電腦就怕。
可是,對于佛法,我是利根的人。昨天有一個人看到我在讀藏經時,不是由前往後一行一行、一個字一個字的看,他問:「師父,您看得這麼快啊!」我說:「因爲我已經很熟了,當然看得快。對你來講,因爲不熟悉這些名詞,所以會看得很辛苦。」其實這是要經過訓練的,我不是一出生或一下子就變成利根的人,也是訓練出來的。
修行也是需要練習的,即使是鈍根,練習以後也會變成利根,可是若不練習,永遠就是鈍根。還有,要對它有興趣,否則你再怎麼練也不會變成利根。因爲有了興趣,你會想要練習它,自然而然會變成利根,因此要持續地、不斷地練習。
二、深種善根,用心經營
爲什麼人有利根和鈍根之分?因爲有的人善根很深厚,有的人很淺薄。「善根」就是我們已經打過的基礎,這多半是指在往昔生中所打下的基礎,例如釋迦牟尼佛是經過了叁大阿僧祇劫後,才能夠成佛。我們這個世界上只有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了佛,未來彌勒菩薩將成佛,但是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因爲現在生到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善根不夠,所以釋迦牟尼佛發大慈悲心,希望這個世界上的人能種善根,只要我們能聽聞到一句佛法,即是種善根,能夠修行一天,也是種善根,更要不斷地、不斷地經營,壯大我們的善根。
我去年在房子旁邊,播下了一些花種,之後下雪了,于是用草把它們蓋起來,等今年不下雪的時候,再把草拿掉,它們就會開始發芽。剛開始它們看起來瘦瘦黃黃的,好象沒什麼希望了,但是我的侍者每天爲它們澆水,每個星期再施一點肥,並且除草,很用心地經營和照顧,結果現在這裏和禅堂後邊的院子,都開滿了這些花。
如果你不妥善地勤于經營和保護,能開一、兩朵瘦瘦小小的花給你看,已經不容易了,甚至還沒開花,就連根都枯爛了。所以,善根需要好好的經營,只要善根深厚,就不怕沒有果子吃,如果只是希望看花、吃果子,而沒有想要在根上面經營,這是顛倒的。
迷的人要漸漸地修,如果迷的人不修行,卻希望頓悟,這就好象不種豆而想吃豆,不種花而希望看花一樣。普通人自己沒有種豆子,可能會去買豆子、偷豆子,甚至搶豆子,但是自己不修行,你根本連搶也搶不到,偷也偷不到。所以,只有自己好好地耕耘才行。那麼迷人漸漸地修,要修多少時間?不要著急,先種善根、培養善根,等善根培養好了,自然會開花結果。
但是,我們看到禅宗的許多公案,非常令人羨慕。譬如,馬祖禅師有一位弟子,原本是個獵人,有一天遇到馬祖,馬祖問他:「你一箭能射幾只鹿?」他說:「我的箭很准,每箭必中,百發百中,但是一箭只能射一只鹿。」
馬祖說:「你沒什麼了不起,我一箭就能夠射一群鹿。」獵人說:「你是個和尚,怎麼沒有一點慈悲心,一箭就要射一群鹿?」馬祖回答:「既然如此,許多的鹿是生命,一只鹿也是一條命,你又怎麼忍心射鹿呢?」
他聽見之後當下開悟,于是把弓箭燒掉,出家去了。一個專門打獵的人,卻一下子開悟了,而這即是利根,是頓悟。
修行必須漸漸地、慢慢地來,才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如果你是利根人的話,一下子機緣成熟,很快就開悟了。不需要羨慕別人,以爲是他的運氣好,或是上天對他特別優厚,其實不是,而是因爲他過去已經修行很長的時間,所積累的資糧多,所以機緣成熟時,很快就能開悟。
叁、悟境的層次
「自識本心,自見本性」,是說自己能夠認識自己的本心是什麼,也能夠見到自己的本性是什麼,這不是靠天,也不是靠佛,而是靠自己的善根。
「本心」是什麼?心,有妄念心、有智慧心。妄念心是虛妄心,而智慧心是本心,除去妄念心之後,智慧心就會出現。所謂「妄念心」即是有自我中心執著的心,也叫做「虛妄心」,而放開自我中心以後,你能夠見到智慧,也就是智慧現前。
「本性」是什麼?本性是佛性,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具備成佛的可能性。如果沒有佛性,人就不可能成佛、不能開悟。在成佛以前先要見性,也就是開悟,但開悟不等于成佛,而是知道、肯定自己有佛性。
如果以水來譬喻佛性的話,就好比我們天天都在喝水,應該知道水是什麼,可是對于從來沒有見過水,也從來沒有喝過水的人而言,即使你告訴他有水,他還是不曉得水是什麼。等到拿水給他看,或是指給他看,告訴他這是水,他才能了解,這就是見到了水,但還沒有喝到水。接著讓他喝水,知道水的味道,再進一步教他進入水裏,跟水生活在一起,最後,他自己化爲水,不見了,只有水,沒有自己。
以上可分爲幾個層次:首先,不知道有水;然後,看到水,知道有水;接著,喝到水,知道水的味道;之後,自己進到水裏;最後,自己化爲水,而自己不見了。這是一層一層的,所以不是一下子開悟、見性之後,自己就跟佛完全一樣,而是已經肯定地知道自己跟佛一樣,有成佛的可能。所以,悟境有深、有淺,有大、有小。
除了善根之外,努力非常重要,如果過去的善根不夠,現在加倍努力,還是可以補救。
以參話頭而言,就是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大疑」是進入了大疑團,而且是非常強的疑團,如果疑團爆炸了,你會有大悟的可能;「小疑」是你有疑,也可以進入疑團,但是力量不強,雖然可能也會有一點小爆炸,可是光度不夠強,所見到的也不是很深;「不疑」是沒有疑情,就只是念話頭一直念下去,永遠也不會開悟。
如果開悟了,那麼頓和漸、利和鈍都是相同的;沒有開悟的時候,才會有所分別。不過,若不是徹悟的話,則還是有頓、有漸,有利、有鈍。然而,沒有悟的話,那是在醉生夢死、長劫沈淪之中。
四、人身難得,把握修行
請你們不要認爲沒有關系,心想:「反正善根要慢慢的培養,連釋迦牟尼佛都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所以我還是慢慢來好了。這一生已經覺得很累了,不修也沒關系,下一生再修吧!」或是以爲「這一生好象修不好,那就留著下一生再修。」釋迦牟尼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善友難遇。」人體這樣的形狀,是很好的修道工具,一旦失去了這個身體,是否有機會能夠再得到?
如果我們的煩惱很重、業障很重,這個人身是保不住的,死了以後會到哪裏去?不知道。
佛經形容人身難得,就好象是大海裏的一只瞎眼烏龜,海面上漂浮著一塊木頭,木頭上有一個孔,這只盲龜五百年才會浮出海面一次,而它的頭剛好能從那塊木頭的孔裏伸出來,機率是這麼的低。不要以爲現在不修行沒有關系,我們下一次再修;這一次禅十打得不好沒有關系,下一次再來。你可能會來,也可能來不成了。你說:「沒有問題,我的時間是自己控製的。」或許你可以控製時間,但是,你的命卻不由得你控製。所以,還是趁著能夠把握的時間,好好地努力修行。
〈第六天:上午〉話頭的四個層次(二):參話頭、看話頭
一、自然而然深入話頭
話頭雖然可以分成四個層次,但這四個層次並不是由我們去控製的,並非我們打坐多少時間是念話頭,再過多久以後,就從念話頭變成問話頭,然後再固定間隔一段時間,即成爲參話頭,最後是看話頭。
參同一個話頭,我們叫做「本參」話頭,意思是你的根本方法,而這是從你初發心用話頭開始,一直沒變。首先,心中對這個話頭有興趣、有信心,然後你練習再練習,愈練習就對這話頭愈有興趣、愈有信心,那自然而然地會從念變成了問。
有的人一開始即是問話頭,有的人因爲開始的時候,沒辦法一下子就有興趣、有疑,所以需要練習著念這個話頭,漸漸的會成爲問。如果你直接有了這種疑,疑「我的生命究竟是什麼?這生命究竟是爲什麼?」,那你可能一開始就是問話頭,問得力量強的時候,即成了參話頭。
(一)結合生命參話頭
「參話頭」的意思,其實是問話頭,從問話頭而深入話頭,跟話頭成爲共同體,即是共同的生命——你的生命就是話頭,話頭就是你的生命。我過去曾經形容:「教自己進入這個話頭。」于是有人想象:「怎麼進去『無』字裏?」、「怎麼進去『本來面目』裏?」若你在想象著怎麼進去,那麼你跟話頭是分開的。
所謂「進入話頭」的意思,是指你在用話頭的時候,話頭就是你整體的生命,只有話頭,沒有自我,沒有自我的身體、自我的觀念、自我的感受、自我的所有物、自我的對象,你的生命就是一句話頭。
這有可能做到嗎?當然可以。因爲當你問話頭問得很得力的時候,自然會忘記自己還有什麼雜念、妄想,不再留意身體的狀況,也不會在乎你吃什麼?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間?…
《聖嚴法師教話頭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