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P15

  ..续本文上一页太好了,所以永远是生气的。」我说:「菩提达摩不是生气,而是他的长相就是那个样子。」

  

  因此,如果修禅定却没有智慧同时来调整自己的话,打坐工夫愈深,很可能会发生两种状况:一是傲慢、一是忿怒。傲慢是自己觉得了不起,忿怒则是「我正在安静的状况里,你不要碰我,只要稍微让我心里不舒服,我马上就生气」,这两种状况都是因为不会同时运用禅定和智慧的关系。

  

  禅宗修行人有一句话:「宁动千江水,莫扰道人心。」是指把千条江水都掀动了也无妨,但你若是扰乱或妨碍修道的人,那罪过就很大了。也因此有些修行的人说:「我是个修行的人,你不要扰乱我,因为你扰乱我比扰乱千江水的罪过还要大,我当然是生气有理!」虽然这句话是用来勉励大家要爱护修行的人,但是修行的人不能拿它来当成护身符,若是以之做为借口,那是绝对的错误。而我们的护身符,就是「定慧并用」。

  

  《六祖坛经》认为定和慧是同时存在的,不可能分开,所以,若是先有定,后有慧是不正确的,有慧而没有定也是不正确的。《坛经》中以灯和光来做比喻:为什么叫做灯?是因为有光;光从哪里来?从灯而来,所以称为「灯光」。实际上,灯和光同时存在,好比阳光一样,阳光是太阳的光,太阳与光这两样东西是不能分开的。

  

  因此,我们修行的时候,修定必然是与智慧一起,开悟以后,智慧必然仍是与定一起。

  

  

  

  

  

  

  

    〈第五天:上午〉话头的四个层次(一):念话头、问话头

  

  一、参话头不用想象

  

  在我所建议的四个话头当中,你们一定要选一个用。这四个话头分别是「什么是无?」、「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拖着死尸走的是谁?」,以及「念佛的是谁?」。

  

  第一个「无」,是想要知道这个「无」字究竟是什么?这非常干脆,因为你没有办法想象,头脑不会由于这个「无」而再去幻想出其他的东西来,或是想象着什么道理、形象,这些都不会出现,所以这个「无」字是最有力的。

  

  二十多年前,有位来参加话头禅的女众居士,我教她参「什么是无?」,刚好我当时正在讲《六祖坛经》,说到禅是无相、无住、无念。这位女众原先参「什么是无?」,听了我的开示后,头脑一转,想到:「师父讲禅是无念、无住、无相,这就是『无』啰!无就是禅。什么是禅?……」

  

  参着、参着,当她看到我双手握着香板垂在身前,突然想到:「啊!我知道了。」她发现禅就是师父,师父拿着香板的样子就是禅,于是她马上来告诉我:「师父,我已经知道无是什么了,无就是禅,禅就是师父。」我问她:「你怎么知道的?」她说:「你拿着香板的样子,让我发现师父就是个禅字。」

  

  她把师父握着香板的样子形象化、文字化了。她的头脑转得好快,从无变成禅、禅变成师父,她还以为参破了。你们说她参的是什么?那是在打妄想。无,是绝对不能够转弯的。

  

  又譬如说参「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时,你可能会想象、会给它一个名词,或者是挖空心思地想:「我过去世长得什么样子?哦,我知道了,我做梦的时候常常梦到我的过去世,那大概就是我过去的本来面目吧!」

  

  其次,参「拖着死尸走的是谁?」时,你可能说:「我现在还没有死啊,拖着这个身体的就是我,这个我是什么呢?」如果懂得佛法的人,还可能会给它名字: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若是不懂佛法的人,可能会说是灵魂了。

  

  至于参「念佛的是谁?」时,可能有人会说:「念佛的是谁?是我,我现在正在念,当然是我。」如此一来,话头就没有力量了。

  

  所以,第一个「无」字话头是最有力的。但是其他的三个话头也还是有用,因为如果你对它有兴趣的话,那对你就有用。只是用的时候,不能有任何的想象或幻境,若是有,要马上告诉自己:「这不是、那也不是,重新再参。」

  

  二、话头的四个层次

  

  话头的四个层次,是念话头、问话头、参话头和看话头,也就是我们在用方法的时候,几乎不可能一开始就进入疑团,那是相当不容易的。大概只有六祖惠能或少数的几位大禅师,他们的根器深厚,很快就能够进入疑团,乃至能够开悟见性。

  

  普通人在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疑情的,如果已经有了疑情,那是因为对自己的生命产生了疑问,例如:「我的生命是怎么来的?」或是看到有人死亡,特别是自己的亲人,自己最重要、最爱的人死亡了,因此追问:「他到哪里去了?我将来也会死,那我会到哪里去?」

  

  有了这样的疑问,就是有了「生死心」,你在用话头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疑情;继续用心、用功,还会产生疑团;再持续努力用功,疑团会爆炸,那就见性,知道本来面目是谁了,对于生死的问题、生死的价值、生死的意义,也都清楚了。这一定是已经先有了一种「疑」,才会一用方法就得力,否则的话,很不容易。

  

  所以,你若是没有这种「疑」,那就需要从念话头或者问话头开始,念了话头再问,持续不断,自然而然会产生疑情,乃至变成疑团,那即是参话头了。

  

  (一)生死心切念话头

  

  念话头跟念佛、持咒都有相似之处。持咒是求感应,念佛是希望能够与佛相应,那么只是念话头的话,似乎是一桩无聊的事。因为念佛或持咒,是一种宗教的信仰,而念话头跟宗教信仰没什么关系,完全是在练你的耐心与恒心,更是炼你的散乱心,让它变成集中、统一的心。这是一种禅的修行方法,跟念佛和持咒是不一样的。

  

  你不要把念话头当成是无聊的事,而要把这个话头,当成是你掉入生死大海里,或是掉进烦恼漩涡中时,一根救命的绳子。因为烦恼的缘故,你的心经常处在非常困扰的情况中,仿佛掉到漩涡里爬不出来,又像是在生死大海里,茫茫然不知道往哪儿去。在这个时候,来了一架直升机,从机上放了一根绳子下来,让你可以抓住它。当你抓住这根绳子时,你绝不能放掉它,因为你一放掉,就又掉进漩涡或大海里,甚至沉下去淹死了。

  

  所以,要把这个话头当成是你救命的一根绳子,牢牢地、不断地念它,这样念的时候,你的心自然而然会与妄念分离开来,渐渐地不再有妄念了。此时,你不会再去在乎自己的身体状况,只知道念话头,因为要救命,要将自己从漩涡里救出来,否则,这时只要一放,你马上又进入漩涡里了。所以,要有这种恳切的生死心,话头才能念得成功。

  

  但是,念话头的时候,是一句带有问号的话头,并不仅仅是一句话。譬如念「阿弥陀佛」时,是念一个名词,而念话头则是念一个问号。当你念的时候,一定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念的是一个问号,而不仅仅是一个字、一句话或是一个名词。所以,持续不断地念一个问号,慢慢的,就会变成问话头了。

  

  (二)锲而不舍问话头

  

  念话头的时候,如果没有问号,譬如说你只是念「无」字而没有问号,那「无」字就只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没有」,一直念着:「没有、没有……」慢慢地会觉得很无聊,既然「没有」,那还念它做什么?所以,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带有问号地念:「什么是无?」

  

  有的人很聪明,他想老是问「什么是无?」很无聊,所以反过来问「无是什么?什么是无?……」,就算这样翻过来翻过去,久了也一样会觉得无聊,因为你已经认为无聊了,所以才将它换个花样玩,玩了一段时间,没有什么好玩的,便又不想继续下去了。所以,老实地问「什么是无?」不要玩花样,也就是头脑不要去想它有没有意义,或是有没有趣味。

  

  在持续不断地问那个问号的同时,你要相信那里面有自己想知道的东西,只是现在还不知道,所以一定要不断地问。

  

  这在禅宗有一个比喻:「老鼠啃棺材」。棺材是木头做的,而老鼠为什么要啃棺材?它可能是认为棺材里有东西可以吃,也有人说老鼠是为了磨牙齿,否则会很不舒服。而禅宗是比喻老鼠对棺材里的东西非常有兴趣,虽然它并不知道棺材里究竟有什么东西,只是每天去啃它,啃到最后,棺材就被啃破了。

  

  我没有看过老鼠啃棺材,但是我住在这栋房子里时,每天晚上把门关起来以后,有一只老鼠每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来啃我的门角。

  

  我被吵得睡不着,于是起身来看,才发现是一只老鼠,它一看到我就赶快跑。老鼠跑掉以后,我再把门关起来,可是等我睡觉了以后,它又来啃。后来我不睬它了,我想:「反正是老鼠啃棺材,虽然我还没有死,管它来啃我住的这个大棺材。」

  

  这到底有什么好啃的?不知道。不过我住在这里三个月,它也啃了三个月,而且它老是啃同一个地方,不会换位置,就是一个位置一直啃下去,现在那个被啃的痕迹还在。

  

  希望你们也像能那只老鼠一样,锲而不舍地,啃一个话头啃上三个月不放,相信你会开悟的。自己一定要相信这句话头里边有东西:「我虽然对这里边的东西不清楚,正因为不清楚才想要知道,所以我一定要问到底。」持续地问下去,不要放下,不要放手。

  

  如果你能一直问下去,自然而然会变成参话头,你的疑团就会出现了。

  

  

  

  

  

  

    〈第五天:晚上〉《六祖坛经》:自见本性,无有差别

  

  一、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六祖坛经》的第十六条说:「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这一段文字虽然短,但是内容非常丰富,谈的是修行的顿和渐、迷和悟、快和慢。

  

  六祖惠能说:「法没有顿和渐的差别。」其中,「…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