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P14

  ..续本文上一页睡觉的时间而言,如果白天你打坐得很好,晚上这样的睡眠时间绝对是足够的。可是如果你白天打坐得非常紧张、非常痛苦,一直紧张到夜里睡觉都还在紧张,晚上就会做恶梦,那你可能会感觉睡得不够。

  

  有一些人是满奇怪的,夜里老是睡不着,白天倒睡得很好,整天打瞌睡。又因为白天睡够了,所以晚上睡不着,这就是不会调睡眠了。若是白天迷迷糊糊,晚上也是迷迷糊糊,整天好象是醒着,又好象没有睡,白天和晚上都在做梦,那是有病了,要去看医生,否则真是叫做「醉生梦死」。

  

  (三)调身

  

  至于调身体该怎么调法?身体要动也要静,动是为了让肌肉、神经有机会运动一下,而运动能使循环系统以及消化系统加强、正常;静则是将神经放松、肌肉也放松,这样血液会循环得比较顺畅,而且动的时候加强了血液的压力,循环快一点;静的时候放松了神经和肌肉,身体里的气比较容易柔和的自行调整。如果老是在动,对身体是不好的,会疲劳;但如果老是静,对身体也不好,所以动静要适宜。因此,我们在禅堂里有打坐的时候、有经行的时候,经行时也是有快、有慢,这都是在调整我们的身体。

  

  (四)调息

  

  很多人认为我们的生命是身体、是思想……等,其实都不对,释迦牟尼佛说:「人命在呼吸间。」如果没有呼吸,人就死了,我们的生命就是呼吸,所以呼吸非常重要。

  

  呼吸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呼吸实际上是供给身体氧气,而氧气能让血液经常保持清爽和干净,如果血液中没有氧气或是缺少氧气的话,头脑会昏沉、身体会疲劳,所以调呼吸非常重要。

  

  调呼吸即是调息,要在什么时候调呢?我们打坐是在注意呼吸、调呼吸,便是让呼吸平稳。但是,快步经行算不算是调呼吸?很多人认为不是,因为快步走的时候会喘气,实际上,这也是在调呼吸。因为快步经行时,身体需要充分的氧气,血液才有力量帮助每个细胞活动,所以快跑也是在调呼吸。因此,调呼吸要在静中调、在动中调,但是不要故意在不应该喘气的时候喘气,那是会受伤的。

  

  调呼吸与调身、调心是息息相关的。调呼吸是介于调身和调心之间的桥梁,非常重要。所以,平常我们头脑不清楚的时候、心情不稳定的时候,最好做三次深呼吸,让头脑清楚、心情稳定。

  

  南传的四念住也是从呼吸开始,称为「安那般那念」(Anapana–sati),这是一种基础的修行方法,凡是基础的禅修都需要用呼吸法,因为调好呼吸后,就可以调心了。

  

  事实上,这与我们需要氧气是有关系的,当身体极力在动时,需要的氧气多,所以呼吸会急促而快速;当我们静静地坐得很平稳时,消耗的氧气很少,这时呼吸自然而然会缓慢、细、长而深。「长」的意思是指呼吸慢,而呼吸慢了以后自然就会长。

  

  平常人五秒钟之内必须要换一口气,但是如果入了禅定以后,呼吸会变得很微弱。拿一根羽毛放到入禅定者的鼻孔上,羽毛是不会动的,显示出呼吸很微弱、很长,而且很深,一口气吸下去,就吸到全身去了。如果真的调好呼吸,那就入定了。

  

  所以修行的基础,必须把呼吸调好,如果呼吸调不好,身体不会好,心也不会稳定,因此,调呼吸就能调情绪。

  

  凡是心浮气躁、气急败坏、慌乱、忿怒、痛苦的时候,身体是紧张的、胃也是紧张的,而横隔膜是上升的,呼吸只到肺的三分之一。在这种状况下,你老是很生气的话,会非常的痛苦,也很容易累。所以生气、发脾气,对自己的身体伤害最大,而且对头脑来说,也是很伤的,因为浑身紧张,血液流不到头脑里去,这是最糟糕的。所以,如果呼吸不会调,修行没有办法真正着力。

  

  为什么打坐的时候,希望你们的姿势正确、背能够直?为什么要用香板去量一量你们的后脑、脊椎和臀部?因为如果上半身姿势不直,弯腰驼背,呼吸会受到障碍,造成呼吸量不够。另外,头的姿势为什么不可以东倒西歪、前仆后仰?这也跟呼吸有关。除了做头部运动之外,打坐一坐定了以后,就不能低头,也不可以仰头,否则呼吸会很短,因为氧气吸不进去。

  

  身体的姿势不正确,呼吸会有问题,呼吸出问题,身体就不好,连带着你的心、头脑会不清楚,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头脑里没有杂念、没有妄想,好象很舒服,但这是在黑山鬼窟里。

  

  因此,不管你是坐椅子也好,坐蒲团也好,从臀部的尾椎骨到后脑勺,都要与地面保持垂直,这是最健康的一种坐法,而这主要是在调息。调息的同时也在调身,因为呼吸均匀了,身体气脉自然会畅通。所以,调息、调身与调心都是连在一起的,而身体健康、呼吸平稳的话,情绪也会平稳。

  

  (五)调心

  

  前面这四种先调好了以后,然后才是调心。但调心不是调情绪,而是要将你的染污心调成清净心,将你的烦恼心调为智慧心和慈悲心,这才是修行的功能所在,也是进入了真正的修行状况。接下来你们才能真正的用话头。

  

  

  

  

  

    〈第四天:晚上〉《六祖坛经》:定慧一体、定慧同时

  

  一、动中修定、境上炼心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即有二,体无两般,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定与慧在佛教的经论中,多半是说「由定发慧」——先修定,以定为基础来开发智慧。但修定是不是一定可以开发智慧?不一定,世间的「四禅八定」只能让人入定,而不能开发出解脱慧,也就是解脱的智慧不容易产生。

  

  但是,如果没有定做为基础,所开发出来的智慧就变成了狂慧,是浮动的、不踏实的,所以有定的人才能有智慧。然而,如果用佛的智慧、佛的观念来指导修定,就能很容易地发慧,可是在发慧之前,这还不是自己的智慧,因此,这时的定和慧不是同时的。

  

  譬如,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以前修过四禅八定。另外,他在成佛之后,到鹿野苑度五位比丘时,因为五位比丘原先已经跟释迦牟尼佛一起修禅定修了很久,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他们开示四圣谛「苦、苦集、苦灭、苦灭之道」时,以他们既有的禅定基础,再用佛的智慧指导,马上就开悟了,这是非常踏实的。

  

  在开悟之前修禅定,但是没有智慧;开悟以后有了智慧,可是如果没有修禅定,智慧就不够稳定。所以,在开悟之前要修定,开悟之后还是要修定。怎么修定呢?

  

  在六祖惠能大师之前,大致上都是用打坐的方式来修定,但是惠能大师提出不一定要打坐才能修定。

  

  我们从惠能大师的传记中可以得知,在还没有出家、还没有见五祖弘忍大师之前,他是一个樵夫,每天都非常单纯的在打柴;后来见了弘忍大师,被安排了舂米的工作,也一样非常单纯的在舂米。舂米不是用手,而是用脚踩。运用杠杆原理,一脚站在地上,另一脚踩在舂米的板子上,脚不断重复地踩下、抬起。因为惠能大师的身体不是很强壮,而舂米需要很大的力气,所以他用一块石头绑在腰上,让身体变得比较重一点,这样踩下去时,便不需要很用力了。

  

  他就这样每天很单纯地做同样的工作。工作的时候,也是在动中炼心、修定。这种定是心平静、安定、统一,并且随时与环境统一,而非一定要坐着打坐。而在他获得传法、逃到南方时,跟着猎人一起生活,当猎人打猎的时候,他也是很单纯地帮忙猎人看网,看了十多年,这真是不简单。

  

  到了百丈怀海禅师的时候,他主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每天都要工作,甚至在他八十多岁时还继续工作。弟子们不忍心,于是把他的工具藏起来,希望他能休息,结果那一整天他就不吃饭了。百丈每天都在工作,所以他的修行就是工作,工作就是修行,在动中修定,即是心平静、安定,不受环境的影响而波动。能够随时随地面对环境而心不受影响,即是「境上炼心」,与传统的四禅八定不一样。

  

  记得在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年间,我在美国纽约皇后区买了一间很破的房子,我们一边整修,一边找出空间来,让十几个人一起打禅七。其中有一位美国男孩,他是一个木匠,在参加了七天的禅修之后,发心留下来帮忙做门窗、地板等木工。才刚刚打完禅七的第二天,他就开始做木工,因为室内没有足够的空间,所以必须在马路边工作。

  

  这时我发现一个状况:虽然他的手正在工作,但是只要年轻漂亮的女孩经过时,他一定目迎目送,一直到看不见了为止。我看见几次这种情形,甚至有几回他一边看一边敲打,结果一打就打在手上。可是当另外一个女孩经过的时候,他还是又盯着看。

  

  我跟他说:「你才刚刚打完禅七,要记得工作就是工作啊!」他回答:「对。」然后继续工作。但是到了下午,有漂亮的女孩经过时,他还是忍不住地看。所以,动中修定是需要常常练习的,如果有了静态的禅修基础以后,在动的状况下就可以用得上。因此,禅修也需要在禅堂打坐。

  

  在我们寺院的生活,就像百丈那时一样,禅堂里的连床也叫「广单」,早、晚还是要打坐,白天工作。有些在家居士来参加禅修,在这里打完坐之后,好象觉得已经够了,所以回家以后平常不打坐,要等到下一次再来禅堂打坐。在家时早上舍不得起床,而晚上有兴趣的事情太多了,舍不得打坐,也舍不得睡觉,到了隔天早上又起不来,因此,总觉得没有时间打坐,这是非常颠倒的。所以,我勉励大家,每天一定要有打坐的时间。

  

  二、用佛的智慧与观念指导自己

  

  《六祖坛经》中说「定慧同时」,即是当我们心不安定的时候,若没有办法怎么会这样容易生气?心怎么没有调好?」他回答:「师父,你看看菩提达摩的样子,因为他的禅修工夫…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