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问题都不再存在,也就得到解脱了。
三、疑情起于对佛法和自己的信心
为了得到解脱,你一定要一直问下去:「本来面目是什么?」问的时候,因为这是非常迫切的一桩大事,可是「为什么我不知道?」所以不会有杂念和妄想,话头也不会丢掉,甚至在一开始就是有疑情的。
这要对佛法有信心,而且相信自己是有佛性的;如果对自己没有信心,对佛法也没有信心,那么,这种如同吃汤圆的情况,就不容易产生了。
因此,修行的人必须相信自己有佛性,必须相信自己的佛性与佛完全相通,但是佛已经开悟、已经见佛性了,所以佛不会再有任何的问题。
「佛性」的意思是什么?佛,梵文Buddha,是觉、觉者。觉,就是醒了,从烦恼之中醒过来,从痛苦的恶梦之中醒过来。一般众生老是做着一个长长的梦,这个长梦叫做「生死大梦」,虽然在梦里也好象有欢乐的时光,但是痛苦、烦恼和麻烦的时间更多。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只要自己觉悟了,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你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会改变,也就不会被烦恼的梦所困扰。「性」的意思,是有这个可能性,所以叫做「佛性」,事实上是指你有觉悟的可能性。怎么觉悟呢?用话头。
你们是在嚼棉花絮呢?还是吃热汤圆?如果没有办法像吃到热汤圆那样的状况,棉花絮还是要继续咬。请大家不要觉得话头淡而无味。
〈第三天:晚上〉《六祖坛经》︰以直心用方法
一、直心是超越主观与客观
《六祖坛经》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那么直心是什么?道场是什么?净土又是什么?
直心不是心直口快、胡说八道,而是不要把自我的立场、个人的利害和判断放进去,是超越于自我的,甚至是超越于客观的,也就是主观与客观都要超越才是直心,因为主观不可靠,客观也不一定可靠。
主观,大家都知道不正确,那客观就正确吗?所谓「客观」,是指许多人共同的想法和看法。一个人的想法叫做主观,许多人的主观相加叫做客观,可是一个盲人是盲人,十个盲人、一百个盲人,还是盲人;不可能一个盲人看不到,一百个盲人加起来就看得见。所以不能说客观一定是正确的,因为客观是许多人共同的主观。譬如,一个人不知道「无」是什么,十个不知道「无」的人在一起讨论以后,投票通过他们讨论的结果就是「无」,这样算不算正确?
因此,世界上许多了不得的理论,都是聪明人想出来的,这些理论,很多人都觉得很好、很赞叹,但是过一段时间以后,另外的新理论会把它推翻,永远都有新的把旧的推翻。如果每一样「客观」的理论过一段时间就会被推翻,那表示客观是不可靠的。这时该怎么办?用直观,也就是直心。
「直心」是超越于主观与客观,是不考虑自己,也不考虑大家的想法,事情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假使有一个杀人犯要自杀,这个时候你要不要救他?你救了他以后,他再去杀人怎么办?可能大家都会说:「这个人本来应该死,那就死了算了。」这似乎成为客观的想法,但却是不对的。他将来会不会又杀人是另外一回事,可是现在他要自杀,就一定要救他,等救了以后,再想办法教他不去杀人,这才是智慧的处理法,是直心。
二、悟道场、耕心地、居净土
「道场」是指什么?「道」是菩提道,道场是我们现在身处的「选佛场」,只要是能够让你见佛性的地方,或者是能够让你见佛性的这桩事,都叫做「道场」。
然而,道场好象应该是一个地方,怎么「一桩事」也叫道场呢?如果任何一桩事,能够成就你见佛性,能够让你觉悟,那这桩事即是道场。也就是说,凡是你用直心来达成见佛性的目的,这直心、这桩事,都是道场,并非一定要有个地方、定点或者空间才是道场。
佛把我们的心形容成「心地」,心就像一块土地,而心的土地里能够让我们耕种、能够让我们生产,也能够让我们消化。消化什么呢?消化众生的业,把众生的业转变为菩萨的道。生产什么呢?生产智慧和慈悲来广度众生,好象是田里生产了很多的植物、用品与种种的东西,让我们大家来享用。
心像地一样需要耕,耕什么地?耕心地,要把心地好好地经营、播种和耕耘,然后能够生产。而生产的同时也是在消化,消化一切脏的东西——我们的大小便、我们不要的菜叶和菜根、剩余的残渣,以及我们所有的废弃物,全部丢给大地,大地则将它们变成了肥料,再来生长其他的东西。就好象树上的叶子掉落地下,逐渐地腐化变成肥料,肥料再滋长树木一样,所以大地真好。
如果我们的心能像大地那样,心就是道场,心就是净土。
所谓「净土」是什么意思?净土本来是一种信仰中的理想世界,譬如有阿弥陀佛的净土、有药师佛的净土、有弥勒佛的净土,以及十方世界有十方一切诸佛的净土,也就是佛住的地方都是净土。那些与佛同住净土的众生,是没有烦恼、没有冲突的,是非常快乐和平的,这是理想中的世界,所以称为「净土」。
这是存在于信仰之中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无法看到。可是,佛又说净土是在我们的心中,如果心能够平静、没有恐惧、没有烦恼、没有冲突,那你就已住在净土里了。因此,用直心修行,你随时随地都在净土中。
三、直心投入,不起疑心
用方法,是以直心来用。用直心问话头的时候,如果还是要思考一下:「这对我有什么用?我真的能够见性吗?」这么一来,就变成了怀疑心、扭曲心,而不是直心了。
直心是要听从老师的指导,老师要我怎么做就怎么做,如同坐飞机时,有飞机上的规则,譬如遇到乱流时,规定一定要在椅子上坐好、系好安全带;厕所里不能抽烟等,乘客都要遵守。绝对不能认为不一定要遵照飞机上的相关规则,或是乘客共同开个会,只要投票通过,想决定怎么样都可以,这都不是直心。当然,直心也不完全只是服从命令,而是我希望做的事,就会非常投入地去做,不起怀疑心。
「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看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悟,便执成颠,即有数百般以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错。」
这是说以如此的方式教人,就是大错,因为这样会产生很多的状况,这是颠倒。
这段经文提到:要看着自己的心,保持着没有杂念或妄想,而且身体不要动。这样坐到后来,可能会变成一片平静,心不会浮动,没有了念头,似乎很清净。初步用这种工夫是很好,若是用到了经中所描述的程度,会觉得真舒服、真好,天下无事。在这种状况下,会是非常的清闲安逸,不过也仅仅是到此为止,不可能见性,更不可能开悟。
禅宗有一个名词叫做「冷水泡石头」,如果用冷水泡豆子,豆子还会起变化,而冷水泡石头就算泡上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冷水还是冷水,石头还是石头。所以,用话头修行禅法,不是心里什么也没有,而是心里有一句话头,有一个大疑情,如果什么也没有,那你其实是在休息,而这就成了冷水泡石头。
这一段是对专门修禅定的人说的。昨天讲到四种三昧,其中第一种就是「常坐三昧」,「常坐」是不断地坐。曾经听过很多修行人标榜自己的工夫很好,好到什么程度呢?有人说:「我已经坐破几十个蒲团了!」只是他那个蒲团不知道是用什么材质做的?然而我也听说:「开悟不在腿,说法不靠嘴。」说法不完全是靠嘴巴说,还要自己去表现和实践。同样地,修行要想开悟的话,不是仅仅靠腿功,也不是光打坐就一定能开悟。
〈第四天:上午〉禅修的基础
一、调五事,才能真正用话头
开始禅修的时候,要先调整和放松你的身体,然后你的心才能平静,才能用话头。因此,基本的修行原则中,有所谓的「调五事」:调饮食、调睡眠、调呼吸、调身,以及调心。虽然我们禅修的目的是调心,但是,基础要从前面的四项调起。
(一)调饮食
调饮食是指不能吃得太饱,也不能饿肚子;水不能喝太多,也不能不喝水。饮食要吃八分饱或是七分饱,不要把肚子撑得胀胀的、满满的,因为吃得太胀了、太满了,就会打瞌睡,但若是吃太少,肚子空了,也会没力气。喝水时,如果水喝太少了,我们的身体会发热,但是水喝太多,身体又会变得很重,所以饮食要调节。
除此之外,我们要注意不能吃刺激的东西,食物要清淡,有营养就好,饮料也是,最好是喝水。
(二)调睡眠
所谓「调睡眠」,首先是睡觉的姿势要正确,然后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要放松,特别是内脏也要放松,不要有压力。睡眠的时候,随时随地提醒自己是在没有事的状态、是在休息的状态,保持头脑是宁静的、清楚的,这样睡觉的时候,很容易就能恢复疲劳,睡着之后,头脑也会是比较清醒的。在《瑜伽师地论》里提到,这是「觉寤瑜伽」,即睡眠的时候仍是在禅定之中。
如果在睡觉以前打坐,或是睡前你觉得身体紧张时,最好先运动一下,然后打坐一段时间,等头脑和身体放松,全部没有负担以后再睡觉,就能够睡得很平稳、很实在。
睡觉最好要睡多久呢?佛经里说四个小时。古代印度将白天分成六个时段、晚上六个时段,以现在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来计算,每一个时段是两个小时。但是,夜晚的六个时段里,只有中间两个时段是用来睡觉的,前后各两个时段都是不睡觉的,所以实际上只睡四个小时,大概是从现在的晚上十点睡到第二天清晨两点起床,或者是从凌晨十二点睡到四点起床。
这里是晚上十点睡觉,早上四点起床,以我们…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