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嚴法師教話頭禅▪P13

  ..續本文上一頁問題都不再存在,也就得到解脫了。

  

  叁、疑情起于對佛法和自己的信心

  

  爲了得到解脫,你一定要一直問下去:「本來面目是什麼?」問的時候,因爲這是非常迫切的一樁大事,可是「爲什麼我不知道?」所以不會有雜念和妄想,話頭也不會丟掉,甚至在一開始就是有疑情的。

  

  這要對佛法有信心,而且相信自己是有佛性的;如果對自己沒有信心,對佛法也沒有信心,那麼,這種如同吃湯圓的情況,就不容易産生了。

  

  因此,修行的人必須相信自己有佛性,必須相信自己的佛性與佛完全相通,但是佛已經開悟、已經見佛性了,所以佛不會再有任何的問題。

  

  「佛性」的意思是什麼?佛,梵文Buddha,是覺、覺者。覺,就是醒了,從煩惱之中醒過來,從痛苦的惡夢之中醒過來。一般衆生老是做著一個長長的夢,這個長夢叫做「生死大夢」,雖然在夢裏也好象有歡樂的時光,但是痛苦、煩惱和麻煩的時間更多。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只要自己覺悟了,就沒有這個問題了。你的人生觀和宇宙觀會改變,也就不會被煩惱的夢所困擾。「性」的意思,是有這個可能性,所以叫做「佛性」,事實上是指你有覺悟的可能性。怎麼覺悟呢?用話頭。

  

  你們是在嚼棉花絮呢?還是吃熱湯圓?如果沒有辦法像吃到熱湯圓那樣的狀況,棉花絮還是要繼續咬。請大家不要覺得話頭淡而無味。

  

  

  

  

  

  〈第叁天:晚上〉《六祖壇經》︰以直心用方法

  

  一、直心是超越主觀與客觀

  

  《六祖壇經》說︰「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那麼直心是什麼?道場是什麼?淨土又是什麼?

  

  直心不是心直口快、胡說八道,而是不要把自我的立場、個人的利害和判斷放進去,是超越于自我的,甚至是超越于客觀的,也就是主觀與客觀都要超越才是直心,因爲主觀不可靠,客觀也不一定可靠。

  

  主觀,大家都知道不正確,那客觀就正確嗎?所謂「客觀」,是指許多人共同的想法和看法。一個人的想法叫做主觀,許多人的主觀相加叫做客觀,可是一個盲人是盲人,十個盲人、一百個盲人,還是盲人;不可能一個盲人看不到,一百個盲人加起來就看得見。所以不能說客觀一定是正確的,因爲客觀是許多人共同的主觀。譬如,一個人不知道「無」是什麼,十個不知道「無」的人在一起討論以後,投票通過他們討論的結果就是「無」,這樣算不算正確?

  

  因此,世界上許多了不得的理論,都是聰明人想出來的,這些理論,很多人都覺得很好、很贊歎,但是過一段時間以後,另外的新理論會把它推翻,永遠都有新的把舊的推翻。如果每一樣「客觀」的理論過一段時間就會被推翻,那表示客觀是不可靠的。這時該怎麼辦?用直觀,也就是直心。

  

  「直心」是超越于主觀與客觀,是不考慮自己,也不考慮大家的想法,事情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假使有一個殺人犯要自殺,這個時候你要不要救他?你救了他以後,他再去殺人怎麼辦?可能大家都會說:「這個人本來應該死,那就死了算了。」這似乎成爲客觀的想法,但卻是不對的。他將來會不會又殺人是另外一回事,可是現在他要自殺,就一定要救他,等救了以後,再想辦法教他不去殺人,這才是智慧的處理法,是直心。

  

  二、悟道場、耕心地、居淨土

  

  「道場」是指什麼?「道」是菩提道,道場是我們現在身處的「選佛場」,只要是能夠讓你見佛性的地方,或者是能夠讓你見佛性的這樁事,都叫做「道場」。

  

  然而,道場好象應該是一個地方,怎麼「一樁事」也叫道場呢?如果任何一樁事,能夠成就你見佛性,能夠讓你覺悟,那這樁事即是道場。也就是說,凡是你用直心來達成見佛性的目的,這直心、這樁事,都是道場,並非一定要有個地方、定點或者空間才是道場。

  

  佛把我們的心形容成「心地」,心就像一塊土地,而心的土地裏能夠讓我們耕種、能夠讓我們生産,也能夠讓我們消化。消化什麼呢?消化衆生的業,把衆生的業轉變爲菩薩的道。生産什麼呢?生産智慧和慈悲來廣度衆生,好象是田裏生産了很多的植物、用品與種種的東西,讓我們大家來享用。

  

  心像地一樣需要耕,耕什麼地?耕心地,要把心地好好地經營、播種和耕耘,然後能夠生産。而生産的同時也是在消化,消化一切髒的東西——我們的大小便、我們不要的菜葉和菜根、剩余的殘渣,以及我們所有的廢棄物,全部丟給大地,大地則將它們變成了肥料,再來生長其他的東西。就好象樹上的葉子掉落地下,逐漸地腐化變成肥料,肥料再滋長樹木一樣,所以大地真好。

  

  如果我們的心能像大地那樣,心就是道場,心就是淨土。

  

  所謂「淨土」是什麼意思?淨土本來是一種信仰中的理想世界,譬如有阿彌陀佛的淨土、有藥師佛的淨土、有彌勒佛的淨土,以及十方世界有十方一切諸佛的淨土,也就是佛住的地方都是淨土。那些與佛同住淨土的衆生,是沒有煩惱、沒有沖突的,是非常快樂和平的,這是理想中的世界,所以稱爲「淨土」。

  

  這是存在于信仰之中的,因爲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無法看到。可是,佛又說淨土是在我們的心中,如果心能夠平靜、沒有恐懼、沒有煩惱、沒有沖突,那你就已住在淨土裏了。因此,用直心修行,你隨時隨地都在淨土中。

  

  叁、直心投入,不起疑心

  

  用方法,是以直心來用。用直心問話頭的時候,如果還是要思考一下:「這對我有什麼用?我真的能夠見性嗎?」這麼一來,就變成了懷疑心、扭曲心,而不是直心了。

  

  直心是要聽從老師的指導,老師要我怎麼做就怎麼做,如同坐飛機時,有飛機上的規則,譬如遇到亂流時,規定一定要在椅子上坐好、系好安全帶;廁所裏不能抽煙等,乘客都要遵守。絕對不能認爲不一定要遵照飛機上的相關規則,或是乘客共同開個會,只要投票通過,想決定怎麼樣都可以,這都不是直心。當然,直心也不完全只是服從命令,而是我希望做的事,就會非常投入地去做,不起懷疑心。

  

  「善知識,又見有人教人坐,看心看淨,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悟,便執成顛,即有數百般以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錯。」

  

  這是說以如此的方式教人,就是大錯,因爲這樣會産生很多的狀況,這是顛倒。

  

  這段經文提到:要看著自己的心,保持著沒有雜念或妄想,而且身體不要動。這樣坐到後來,可能會變成一片平靜,心不會浮動,沒有了念頭,似乎很清淨。初步用這種工夫是很好,若是用到了經中所描述的程度,會覺得真舒服、真好,天下無事。在這種狀況下,會是非常的清閑安逸,不過也僅僅是到此爲止,不可能見性,更不可能開悟。

  

  禅宗有一個名詞叫做「冷水泡石頭」,如果用冷水泡豆子,豆子還會起變化,而冷水泡石頭就算泡上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冷水還是冷水,石頭還是石頭。所以,用話頭修行禅法,不是心裏什麼也沒有,而是心裏有一句話頭,有一個大疑情,如果什麼也沒有,那你其實是在休息,而這就成了冷水泡石頭。

  

  這一段是對專門修禅定的人說的。昨天講到四種叁昧,其中第一種就是「常坐叁昧」,「常坐」是不斷地坐。曾經聽過很多修行人標榜自己的工夫很好,好到什麼程度呢?有人說:「我已經坐破幾十個蒲團了!」只是他那個蒲團不知道是用什麼材質做的?然而我也聽說:「開悟不在腿,說法不靠嘴。」說法不完全是靠嘴巴說,還要自己去表現和實踐。同樣地,修行要想開悟的話,不是僅僅靠腿功,也不是光打坐就一定能開悟。

  

  

  

  

  

  

  

    〈第四天:上午〉禅修的基礎

  

  一、調五事,才能真正用話頭

  

  開始禅修的時候,要先調整和放松你的身體,然後你的心才能平靜,才能用話頭。因此,基本的修行原則中,有所謂的「調五事」:調飲食、調睡眠、調呼吸、調身,以及調心。雖然我們禅修的目的是調心,但是,基礎要從前面的四項調起。

  

  (一)調飲食

  

  調飲食是指不能吃得太飽,也不能餓肚子;水不能喝太多,也不能不喝水。飲食要吃八分飽或是七分飽,不要把肚子撐得脹脹的、滿滿的,因爲吃得太脹了、太滿了,就會打瞌睡,但若是吃太少,肚子空了,也會沒力氣。喝水時,如果水喝太少了,我們的身體會發熱,但是水喝太多,身體又會變得很重,所以飲食要調節。

  

  除此之外,我們要注意不能吃刺激的東西,食物要清淡,有營養就好,飲料也是,最好是喝水。

  

  (二)調睡眠

  

  所謂「調睡眠」,首先是睡覺的姿勢要正確,然後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都要放松,特別是內髒也要放松,不要有壓力。睡眠的時候,隨時隨地提醒自己是在沒有事的狀態、是在休息的狀態,保持頭腦是甯靜的、清楚的,這樣睡覺的時候,很容易就能恢複疲勞,睡著之後,頭腦也會是比較清醒的。在《瑜伽師地論》裏提到,這是「覺寤瑜伽」,即睡眠的時候仍是在禅定之中。

  

  如果在睡覺以前打坐,或是睡前你覺得身體緊張時,最好先運動一下,然後打坐一段時間,等頭腦和身體放松,全部沒有負擔以後再睡覺,就能夠睡得很平穩、很實在。

  

  睡覺最好要睡多久呢?佛經裏說四個小時。古代印度將白天分成六個時段、晚上六個時段,以現在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來計算,每一個時段是兩個小時。但是,夜晚的六個時段裏,只有中間兩個時段是用來睡覺的,前後各兩個時段都是不睡覺的,所以實際上只睡四個小時,大概是從現在的晚上十點睡到第二天清晨兩點起床,或者是從淩晨十二點睡到四點起床。

  

  這裏是晚上十點睡覺,早上四點起床,以我們…

《聖嚴法師教話頭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