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睡覺的時間而言,如果白天你打坐得很好,晚上這樣的睡眠時間絕對是足夠的。可是如果你白天打坐得非常緊張、非常痛苦,一直緊張到夜裏睡覺都還在緊張,晚上就會做惡夢,那你可能會感覺睡得不夠。
有一些人是滿奇怪的,夜裏老是睡不著,白天倒睡得很好,整天打瞌睡。又因爲白天睡夠了,所以晚上睡不著,這就是不會調睡眠了。若是白天迷迷糊糊,晚上也是迷迷糊糊,整天好象是醒著,又好象沒有睡,白天和晚上都在做夢,那是有病了,要去看醫生,否則真是叫做「醉生夢死」。
(叁)調身
至于調身體該怎麼調法?身體要動也要靜,動是爲了讓肌肉、神經有機會運動一下,而運動能使循環系統以及消化系統加強、正常;靜則是將神經放松、肌肉也放松,這樣血液會循環得比較順暢,而且動的時候加強了血液的壓力,循環快一點;靜的時候放松了神經和肌肉,身體裏的氣比較容易柔和的自行調整。如果老是在動,對身體是不好的,會疲勞;但如果老是靜,對身體也不好,所以動靜要適宜。因此,我們在禅堂裏有打坐的時候、有經行的時候,經行時也是有快、有慢,這都是在調整我們的身體。
(四)調息
很多人認爲我們的生命是身體、是思想……等,其實都不對,釋迦牟尼佛說:「人命在呼吸間。」如果沒有呼吸,人就死了,我們的生命就是呼吸,所以呼吸非常重要。
呼吸對身體有什麼好處?呼吸實際上是供給身體氧氣,而氧氣能讓血液經常保持清爽和幹淨,如果血液中沒有氧氣或是缺少氧氣的話,頭腦會昏沈、身體會疲勞,所以調呼吸非常重要。
調呼吸即是調息,要在什麼時候調呢?我們打坐是在注意呼吸、調呼吸,便是讓呼吸平穩。但是,快步經行算不算是調呼吸?很多人認爲不是,因爲快步走的時候會喘氣,實際上,這也是在調呼吸。因爲快步經行時,身體需要充分的氧氣,血液才有力量幫助每個細胞活動,所以快跑也是在調呼吸。因此,調呼吸要在靜中調、在動中調,但是不要故意在不應該喘氣的時候喘氣,那是會受傷的。
調呼吸與調身、調心是息息相關的。調呼吸是介于調身和調心之間的橋梁,非常重要。所以,平常我們頭腦不清楚的時候、心情不穩定的時候,最好做叁次深呼吸,讓頭腦清楚、心情穩定。
南傳的四念住也是從呼吸開始,稱爲「安那般那念」(Anapana–sati),這是一種基礎的修行方法,凡是基礎的禅修都需要用呼吸法,因爲調好呼吸後,就可以調心了。
事實上,這與我們需要氧氣是有關系的,當身體極力在動時,需要的氧氣多,所以呼吸會急促而快速;當我們靜靜地坐得很平穩時,消耗的氧氣很少,這時呼吸自然而然會緩慢、細、長而深。「長」的意思是指呼吸慢,而呼吸慢了以後自然就會長。
平常人五秒鍾之內必須要換一口氣,但是如果入了禅定以後,呼吸會變得很微弱。拿一根羽毛放到入禅定者的鼻孔上,羽毛是不會動的,顯示出呼吸很微弱、很長,而且很深,一口氣吸下去,就吸到全身去了。如果真的調好呼吸,那就入定了。
所以修行的基礎,必須把呼吸調好,如果呼吸調不好,身體不會好,心也不會穩定,因此,調呼吸就能調情緒。
凡是心浮氣躁、氣急敗壞、慌亂、忿怒、痛苦的時候,身體是緊張的、胃也是緊張的,而橫隔膜是上升的,呼吸只到肺的叁分之一。在這種狀況下,你老是很生氣的話,會非常的痛苦,也很容易累。所以生氣、發脾氣,對自己的身體傷害最大,而且對頭腦來說,也是很傷的,因爲渾身緊張,血液流不到頭腦裏去,這是最糟糕的。所以,如果呼吸不會調,修行沒有辦法真正著力。
爲什麼打坐的時候,希望你們的姿勢正確、背能夠直?爲什麼要用香板去量一量你們的後腦、脊椎和臀部?因爲如果上半身姿勢不直,彎腰駝背,呼吸會受到障礙,造成呼吸量不夠。另外,頭的姿勢爲什麼不可以東倒西歪、前仆後仰?這也跟呼吸有關。除了做頭部運動之外,打坐一坐定了以後,就不能低頭,也不可以仰頭,否則呼吸會很短,因爲氧氣吸不進去。
身體的姿勢不正確,呼吸會有問題,呼吸出問題,身體就不好,連帶著你的心、頭腦會不清楚,這個時候,你可能會覺得頭腦裏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好象很舒服,但這是在黑山鬼窟裏。
因此,不管你是坐椅子也好,坐蒲團也好,從臀部的尾椎骨到後腦勺,都要與地面保持垂直,這是最健康的一種坐法,而這主要是在調息。調息的同時也在調身,因爲呼吸均勻了,身體氣脈自然會暢通。所以,調息、調身與調心都是連在一起的,而身體健康、呼吸平穩的話,情緒也會平穩。
(五)調心
前面這四種先調好了以後,然後才是調心。但調心不是調情緒,而是要將你的染汙心調成清淨心,將你的煩惱心調爲智慧心和慈悲心,這才是修行的功能所在,也是進入了真正的修行狀況。接下來你們才能真正的用話頭。
〈第四天:晚上〉《六祖壇經》:定慧一體、定慧同時
一、動中修定、境上煉心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如燈光,有燈即有光,無燈即無光。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即有二,體無兩般,此定慧法,亦複如是。」
定與慧在佛教的經論中,多半是說「由定發慧」——先修定,以定爲基礎來開發智慧。但修定是不是一定可以開發智慧?不一定,世間的「四禅八定」只能讓人入定,而不能開發出解脫慧,也就是解脫的智慧不容易産生。
但是,如果沒有定做爲基礎,所開發出來的智慧就變成了狂慧,是浮動的、不踏實的,所以有定的人才能有智慧。然而,如果用佛的智慧、佛的觀念來指導修定,就能很容易地發慧,可是在發慧之前,這還不是自己的智慧,因此,這時的定和慧不是同時的。
譬如,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以前修過四禅八定。另外,他在成佛之後,到鹿野苑度五位比丘時,因爲五位比丘原先已經跟釋迦牟尼佛一起修禅定修了很久,所以釋迦牟尼佛爲他們開示四聖谛「苦、苦集、苦滅、苦滅之道」時,以他們既有的禅定基礎,再用佛的智慧指導,馬上就開悟了,這是非常踏實的。
在開悟之前修禅定,但是沒有智慧;開悟以後有了智慧,可是如果沒有修禅定,智慧就不夠穩定。所以,在開悟之前要修定,開悟之後還是要修定。怎麼修定呢?
在六祖惠能大師之前,大致上都是用打坐的方式來修定,但是惠能大師提出不一定要打坐才能修定。
我們從惠能大師的傳記中可以得知,在還沒有出家、還沒有見五祖弘忍大師之前,他是一個樵夫,每天都非常單純的在打柴;後來見了弘忍大師,被安排了舂米的工作,也一樣非常單純的在舂米。舂米不是用手,而是用腳踩。運用杠杆原理,一腳站在地上,另一腳踩在舂米的板子上,腳不斷重複地踩下、擡起。因爲惠能大師的身體不是很強壯,而舂米需要很大的力氣,所以他用一塊石頭綁在腰上,讓身體變得比較重一點,這樣踩下去時,便不需要很用力了。
他就這樣每天很單純地做同樣的工作。工作的時候,也是在動中煉心、修定。這種定是心平靜、安定、統一,並且隨時與環境統一,而非一定要坐著打坐。而在他獲得傳法、逃到南方時,跟著獵人一起生活,當獵人打獵的時候,他也是很單純地幫忙獵人看網,看了十多年,這真是不簡單。
到了百丈懷海禅師的時候,他主張「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每天都要工作,甚至在他八十多歲時還繼續工作。弟子們不忍心,于是把他的工具藏起來,希望他能休息,結果那一整天他就不吃飯了。百丈每天都在工作,所以他的修行就是工作,工作就是修行,在動中修定,即是心平靜、安定,不受環境的影響而波動。能夠隨時隨地面對環境而心不受影響,即是「境上煉心」,與傳統的四禅八定不一樣。
記得在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年間,我在美國紐約皇後區買了一間很破的房子,我們一邊整修,一邊找出空間來,讓十幾個人一起打禅七。其中有一位美國男孩,他是一個木匠,在參加了七天的禅修之後,發心留下來幫忙做門窗、地板等木工。才剛剛打完禅七的第二天,他就開始做木工,因爲室內沒有足夠的空間,所以必須在馬路邊工作。
這時我發現一個狀況:雖然他的手正在工作,但是只要年輕漂亮的女孩經過時,他一定目迎目送,一直到看不見了爲止。我看見幾次這種情形,甚至有幾回他一邊看一邊敲打,結果一打就打在手上。可是當另外一個女孩經過的時候,他還是又盯著看。
我跟他說:「你才剛剛打完禅七,要記得工作就是工作啊!」他回答:「對。」然後繼續工作。但是到了下午,有漂亮的女孩經過時,他還是忍不住地看。所以,動中修定是需要常常練習的,如果有了靜態的禅修基礎以後,在動的狀況下就可以用得上。因此,禅修也需要在禅堂打坐。
在我們寺院的生活,就像百丈那時一樣,禅堂裏的連床也叫「廣單」,早、晚還是要打坐,白天工作。有些在家居士來參加禅修,在這裏打完坐之後,好象覺得已經夠了,所以回家以後平常不打坐,要等到下一次再來禅堂打坐。在家時早上舍不得起床,而晚上有興趣的事情太多了,舍不得打坐,也舍不得睡覺,到了隔天早上又起不來,因此,總覺得沒有時間打坐,這是非常顛倒的。所以,我勉勵大家,每天一定要有打坐的時間。
二、用佛的智慧與觀念指導自己
《六祖壇經》中說「定慧同時」,即是當我們心不安定的時候,若沒有辦法怎麼會這樣容易生氣?心怎麼沒有調好?」他回答:「師父,你看看菩提達摩的樣子,因爲他的禅修工夫…
《聖嚴法師教話頭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