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太好了,所以永遠是生氣的。」我說:「菩提達摩不是生氣,而是他的長相就是那個樣子。」
因此,如果修禅定卻沒有智慧同時來調整自己的話,打坐工夫愈深,很可能會發生兩種狀況:一是傲慢、一是忿怒。傲慢是自己覺得了不起,忿怒則是「我正在安靜的狀況裏,你不要碰我,只要稍微讓我心裏不舒服,我馬上就生氣」,這兩種狀況都是因爲不會同時運用禅定和智慧的關系。
禅宗修行人有一句話:「甯動千江水,莫擾道人心。」是指把千條江水都掀動了也無妨,但你若是擾亂或妨礙修道的人,那罪過就很大了。也因此有些修行的人說:「我是個修行的人,你不要擾亂我,因爲你擾亂我比擾亂千江水的罪過還要大,我當然是生氣有理!」雖然這句話是用來勉勵大家要愛護修行的人,但是修行的人不能拿它來當成護身符,若是以之做爲借口,那是絕對的錯誤。而我們的護身符,就是「定慧並用」。
《六祖壇經》認爲定和慧是同時存在的,不可能分開,所以,若是先有定,後有慧是不正確的,有慧而沒有定也是不正確的。《壇經》中以燈和光來做比喻:爲什麼叫做燈?是因爲有光;光從哪裏來?從燈而來,所以稱爲「燈光」。實際上,燈和光同時存在,好比陽光一樣,陽光是太陽的光,太陽與光這兩樣東西是不能分開的。
因此,我們修行的時候,修定必然是與智慧一起,開悟以後,智慧必然仍是與定一起。
〈第五天:上午〉話頭的四個層次(一):念話頭、問話頭
一、參話頭不用想象
在我所建議的四個話頭當中,你們一定要選一個用。這四個話頭分別是「什麼是無?」、「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誰?」、「拖著死屍走的是誰?」,以及「念佛的是誰?」。
第一個「無」,是想要知道這個「無」字究竟是什麼?這非常幹脆,因爲你沒有辦法想象,頭腦不會由于這個「無」而再去幻想出其他的東西來,或是想象著什麼道理、形象,這些都不會出現,所以這個「無」字是最有力的。
二十多年前,有位來參加話頭禅的女衆居士,我教她參「什麼是無?」,剛好我當時正在講《六祖壇經》,說到禅是無相、無住、無念。這位女衆原先參「什麼是無?」,聽了我的開示後,頭腦一轉,想到:「師父講禅是無念、無住、無相,這就是『無』啰!無就是禅。什麼是禅?……」
參著、參著,當她看到我雙手握著香板垂在身前,突然想到:「啊!我知道了。」她發現禅就是師父,師父拿著香板的樣子就是禅,于是她馬上來告訴我:「師父,我已經知道無是什麼了,無就是禅,禅就是師父。」我問她:「你怎麼知道的?」她說:「你拿著香板的樣子,讓我發現師父就是個禅字。」
她把師父握著香板的樣子形象化、文字化了。她的頭腦轉得好快,從無變成禅、禅變成師父,她還以爲參破了。你們說她參的是什麼?那是在打妄想。無,是絕對不能夠轉彎的。
又譬如說參「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誰?」時,你可能會想象、會給它一個名詞,或者是挖空心思地想:「我過去世長得什麼樣子?哦,我知道了,我做夢的時候常常夢到我的過去世,那大概就是我過去的本來面目吧!」
其次,參「拖著死屍走的是誰?」時,你可能說:「我現在還沒有死啊,拖著這個身體的就是我,這個我是什麼呢?」如果懂得佛法的人,還可能會給它名字: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若是不懂佛法的人,可能會說是靈魂了。
至于參「念佛的是誰?」時,可能有人會說:「念佛的是誰?是我,我現在正在念,當然是我。」如此一來,話頭就沒有力量了。
所以,第一個「無」字話頭是最有力的。但是其他的叁個話頭也還是有用,因爲如果你對它有興趣的話,那對你就有用。只是用的時候,不能有任何的想象或幻境,若是有,要馬上告訴自己:「這不是、那也不是,重新再參。」
二、話頭的四個層次
話頭的四個層次,是念話頭、問話頭、參話頭和看話頭,也就是我們在用方法的時候,幾乎不可能一開始就進入疑團,那是相當不容易的。大概只有六祖惠能或少數的幾位大禅師,他們的根器深厚,很快就能夠進入疑團,乃至能夠開悟見性。
普通人在剛開始的時候,是沒有疑情的,如果已經有了疑情,那是因爲對自己的生命産生了疑問,例如:「我的生命是怎麼來的?」或是看到有人死亡,特別是自己的親人,自己最重要、最愛的人死亡了,因此追問:「他到哪裏去了?我將來也會死,那我會到哪裏去?」
有了這樣的疑問,就是有了「生死心」,你在用話頭的時候,會很容易産生疑情;繼續用心、用功,還會産生疑團;再持續努力用功,疑團會爆炸,那就見性,知道本來面目是誰了,對于生死的問題、生死的價值、生死的意義,也都清楚了。這一定是已經先有了一種「疑」,才會一用方法就得力,否則的話,很不容易。
所以,你若是沒有這種「疑」,那就需要從念話頭或者問話頭開始,念了話頭再問,持續不斷,自然而然會産生疑情,乃至變成疑團,那即是參話頭了。
(一)生死心切念話頭
念話頭跟念佛、持咒都有相似之處。持咒是求感應,念佛是希望能夠與佛相應,那麼只是念話頭的話,似乎是一樁無聊的事。因爲念佛或持咒,是一種宗教的信仰,而念話頭跟宗教信仰沒什麼關系,完全是在練你的耐心與恒心,更是煉你的散亂心,讓它變成集中、統一的心。這是一種禅的修行方法,跟念佛和持咒是不一樣的。
你不要把念話頭當成是無聊的事,而要把這個話頭,當成是你掉入生死大海裏,或是掉進煩惱漩渦中時,一根救命的繩子。因爲煩惱的緣故,你的心經常處在非常困擾的情況中,仿佛掉到漩渦裏爬不出來,又像是在生死大海裏,茫茫然不知道往哪兒去。在這個時候,來了一架直升機,從機上放了一根繩子下來,讓你可以抓住它。當你抓住這根繩子時,你絕不能放掉它,因爲你一放掉,就又掉進漩渦或大海裏,甚至沈下去淹死了。
所以,要把這個話頭當成是你救命的一根繩子,牢牢地、不斷地念它,這樣念的時候,你的心自然而然會與妄念分離開來,漸漸地不再有妄念了。此時,你不會再去在乎自己的身體狀況,只知道念話頭,因爲要救命,要將自己從漩渦裏救出來,否則,這時只要一放,你馬上又進入漩渦裏了。所以,要有這種懇切的生死心,話頭才能念得成功。
但是,念話頭的時候,是一句帶有問號的話頭,並不僅僅是一句話。譬如念「阿彌陀佛」時,是念一個名詞,而念話頭則是念一個問號。當你念的時候,一定要不斷地提醒自己,念的是一個問號,而不僅僅是一個字、一句話或是一個名詞。所以,持續不斷地念一個問號,慢慢的,就會變成問話頭了。
(二)锲而不舍問話頭
念話頭的時候,如果沒有問號,譬如說你只是念「無」字而沒有問號,那「無」字就只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沒有」,一直念著:「沒有、沒有……」慢慢地會覺得很無聊,既然「沒有」,那還念它做什麼?所以,開始的時候,一定要帶有問號地念:「什麼是無?」
有的人很聰明,他想老是問「什麼是無?」很無聊,所以反過來問「無是什麼?什麼是無?……」,就算這樣翻過來翻過去,久了也一樣會覺得無聊,因爲你已經認爲無聊了,所以才將它換個花樣玩,玩了一段時間,沒有什麼好玩的,便又不想繼續下去了。所以,老實地問「什麼是無?」不要玩花樣,也就是頭腦不要去想它有沒有意義,或是有沒有趣味。
在持續不斷地問那個問號的同時,你要相信那裏面有自己想知道的東西,只是現在還不知道,所以一定要不斷地問。
這在禅宗有一個比喻:「老鼠啃棺材」。棺材是木頭做的,而老鼠爲什麼要啃棺材?它可能是認爲棺材裏有東西可以吃,也有人說老鼠是爲了磨牙齒,否則會很不舒服。而禅宗是比喻老鼠對棺材裏的東西非常有興趣,雖然它並不知道棺材裏究竟有什麼東西,只是每天去啃它,啃到最後,棺材就被啃破了。
我沒有看過老鼠啃棺材,但是我住在這棟房子裏時,每天晚上把門關起來以後,有一只老鼠每到了一定的時間,就會來啃我的門角。
我被吵得睡不著,于是起身來看,才發現是一只老鼠,它一看到我就趕快跑。老鼠跑掉以後,我再把門關起來,可是等我睡覺了以後,它又來啃。後來我不睬它了,我想:「反正是老鼠啃棺材,雖然我還沒有死,管它來啃我住的這個大棺材。」
這到底有什麼好啃的?不知道。不過我住在這裏叁個月,它也啃了叁個月,而且它老是啃同一個地方,不會換位置,就是一個位置一直啃下去,現在那個被啃的痕迹還在。
希望你們也像能那只老鼠一樣,锲而不舍地,啃一個話頭啃上叁個月不放,相信你會開悟的。自己一定要相信這句話頭裏邊有東西:「我雖然對這裏邊的東西不清楚,正因爲不清楚才想要知道,所以我一定要問到底。」持續地問下去,不要放下,不要放手。
如果你能一直問下去,自然而然會變成參話頭,你的疑團就會出現了。
〈第五天:晚上〉《六祖壇經》:自見本性,無有差別
一、法無頓漸,人有利鈍
《六祖壇經》的第十六條說:「善知識,法無頓漸,人有利鈍。迷即漸契,悟人頓修。自識本心,自見本性,悟即元無差別,不悟即長劫輪回。」
這一段文字雖然短,但是內容非常豐富,談的是修行的頓和漸、迷和悟、快和慢。
六祖惠能說:「法沒有頓和漸的差別。」其中,「…
《聖嚴法師教話頭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