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嚴法師教話頭禅▪P2

  ..續本文上一頁的祖師們發明話頭,要以話頭將所有執著心趕盡殺絕;若是舍不得殺、舍不得趕,將是個煩惱鬼,會爲四種魔所困擾,其中,遭受天魔困擾的人,就是因爲心中有執著。有些人能放下一切,但卻相當執著于自己的修行經驗,並且自信滿滿地認爲自己修得很好,這種人雖然信心堅固,慢心卻也同樣堅固。會執著自己的經驗,就是因爲沒有處理自我的魔障。

  

  話頭是金剛王寶劍,這把寶劍是在有散亂心、煩惱心出現的時候用,並且在開悟之前用,開悟之後繼續用。爲什麼開悟之後仍然要用?若是開悟之後執著自己的悟,就成了執迷不悟,所以悟後仍然需要繼續用話頭,這是「保任」。悟前悟後都能用,所以話頭是一種非常好、非常幹淨俐落,而無一絲牽挂的禅修方法。

  

  (一)不可思議的話頭

  

  所謂「話頭」,虛雲老和尚解釋爲:在尚未有這一句話之前是什麼?也就是說,參話頭目的,是要知道在尚未有語言文字可以表達之前,那是什麼,而不是要去解釋這句話頭。沒有語言文字,表示一切語言文字皆無法表達,事實上,此即不可思議。不可思,是無法思考、揣摩;不可議,表示無法以文字表達,不可思不可議即是話頭。

  

  不會産生副作用、不會産生想象空間,而且是一句無意義的話,這樣的話頭是最好的。南北朝時期,禅學大師傅大士形容得相當適切,他說︰「空手把鋤頭。」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手中是空的,但卻抓著鋤頭,這是無法以常識理解的;又說︰「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不是水在流而是橋在流,這也和常理不相應。像這兩句無法以常理來解釋的話,即可當成話頭。還有其他的話頭,譬如「東山水上行」,東邊的山在水面上走路;「東山下雨西山濕」,東山在下雨,結果西山是濕的,這些都不合乎常情。

  

  古代中國禅宗最盛行的一句話頭是「祖師西來意」。這句話頭是問:達摩祖師從西天來到中國,帶來了什麼?西天是指印度,印度禅法從初祖摩诃迦葉傳至二祖阿難,然後代代傳承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而菩提達摩來到中國,成爲中國禅宗的初祖。有人說他從印度帶來了一部《楞伽經》,但是他沒有翻譯這部經,只是教人家要用這部經。也有人說他帶來的是禅法。何謂禅法?禅法事實上是心法,所以菩提達摩是用他的心,帶來不可思議的禅法。既然是不可思議、無法解釋,所以「祖師西來意」成爲古代最普遍流行的一句話頭,而且是當時非常有力量的一句話頭。現在的人距離達摩祖師的時代已經很遙遠,若是參「祖師西來意」這句話頭,大概力量不大,因爲許多人都不知道誰是「祖師」。

  

  祖師如何帶來禅法?又如何傳法給中國禅宗的二祖慧可禅師?其中有一則「斷臂求法」的故事:當達摩祖師于嵩山面壁時,慧可禅師來到嵩山向菩提達摩求法。慧可禅師說:「我的心不安,請你替我安一安。」菩提達摩說:「好!將你的心拿出來,我替你安。」慧可禅師馬上回過念來尋找自己的心,要拿心給菩提達摩安,但是卻遍尋不著,就在慧可禅師說「找不到心」的當下,已經體悟了何謂禅法。如何安心?無心可安就是安心,有心可安永遠安不了心。

  

  有心可安是次第禅法,這是一般人通常采用的方法,也就是以數息觀、不淨觀、因緣觀、界分別觀,或念佛觀、慈悲觀等種種觀法,使妄念逐漸減少,達到安心的目的。事實上,這樣的安心並不徹底,只能讓心沈澱、安靜,似乎感覺沒有煩惱了,但遇到重大狀況,也就是大瞋、大貪、大問題出現時,心境又會出現煩惱。如同將明礬投入渾濁水中,由于明礬的作用,使濁水裏的渾濁物,逐漸結成固體向下沈澱,因此水面上所見到的是清淨、透明的,但是沈澱物仍然在水底,若是往水中攪動,沈澱物還是會出現。用話頭禅法,不只是將渾濁物沈澱而已,而是從根本解決,將裝水的容器一起粉碎,此時才是真正的清清爽爽。如果煩惱再次出現,就再次用話頭將其根本粉碎,如此不間斷地一直參話頭。

  

  另外,用五停心觀或四念住觀的方法,是讓心有著力點可寄托,就能因此從散亂複雜的狀態,逐漸成爲集中心,然後達到統一心。而修行大乘禅法時,是否也需要經過相同的次第呢?以我的經驗來說,有過集中心和統一心的經驗是很好的,因爲心在比較安定時,參話頭容易得力,若是再加上生死心非常迫切,疑情和疑團就更容易形成,否則,若是心裏非常混亂,就無法立即將話頭使上力。

  

  現在禅宗所用的話頭,都是祖師們曾經用過的,那麼自己是不是也可以發明話頭?這要依據這句話頭是否有力量、能否持續疑情來判斷。就像嘴裏吞了一顆內餡非常好吃,但是非常燙的湯圓,又因爲內餡太美味了,雖然燙口,卻舍不得吐出一樣,此時心中只想將湯圓盡快吃完,或讓湯圓盡快變涼,不會有其他的雜念。如果自己發明的話頭,能夠産生這種感受,就可以參;如果這句話頭,有時好象會讓你産生疑問,卻只能維持一下子,力量不強,無法使疑情持續不斷,那麼這樣的話頭只是妄念。雖然禅宗所使用的話頭也是妄念之一,但卻是能觸動警覺心、提起道心的一句話,所以可以成爲話頭。

  

  (二)常用的四種話頭

  

  參任何話頭,千萬不能和自我中心連在一起,若是參到最後總是圍繞著自我,將會成爲一個傲慢心、自私心非常強的人。所以如果自己發明了話頭,要先去請教師父這句話頭能不能參?否則最好還是老老實實地用師父建議的話頭。以下是四種禅宗常用的話頭:

  

  1.念佛的是誰?

  

  習慣念佛者在開始參話頭之前,可以先念佛,但是念了幾句之後,便要提起話頭連續地問:「念佛的是誰?」但是當你在問「念佛的是誰?」時,卻自我回答:「念佛的是我!」雖然常識上是自己在念佛,但這個「我」是妄想、執著、煩惱的我,不是智慧、清淨、無我的「我」,所以這個答案毫無力量,不是正確的。此時該怎麼辦?還是要立刻提起話頭。

  

  若是感覺問「念佛的是誰?」問得很無聊,或是自己已經沒有在念佛,所以對于問「念佛的是誰?」覺得奇怪時,可以改念佛號,直到無聊的感覺消失後,才再提起話頭。若是又覺得無聊,就再念佛,但是念佛的時間不要太長,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念佛之後,即提起話頭來參。

  

  念佛者參的話頭是「念佛的是誰?」。這是因爲宋朝之後,許多禅修者也念佛,稱爲「禅淨雙修」——以念佛求生淨土,以參禅明心見性。明心見性者同樣發願往生淨土,而發願往生淨土者也需要明心見性,所以參「念佛的是誰?」。

  

  2.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誰?

  

  另外,習慣數息者若是一開始無法馬上參話頭,也可以先以數息法來放松身心,在數了幾次之後,便開始參話頭。不一定要等到完全沒有妄念才參話頭,否則,整個禅修期間可能都只是在數呼吸,而沒有機會參話頭了。當你清楚知道自己在數呼吸,心念比較平穩時,就可以開始參話頭。此時心裏也許仍然有雜念、妄想,不過沒有關系,要以話頭來替代妄想。數息者所參的話頭,我的建議是「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誰?」。

  

  何謂「未出娘胎」?不要自以爲:「未出娘胎前我是個鬼、是個靈魂、是中陰身、是第八識……」或是認爲需要去修神通,修成神通後,就能知道過去世的自己究竟是誰,或是去問能知叁世的算命仙,這些想法都是妄念、是魔。所謂「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誰?」的意思是「沒有生與死的本來面目是誰?」。

  

  何謂「沒有生與死」?「出娘胎」是生,有生就有死,死了之後可能又會再出娘胎。「娘胎」指的是什麼?人的娘胎是胎,動物的娘胎也是胎,衆生在生死之中打滾,即是出娘胎。我們從無始以來就有生命,那麼,我們在無始以前是什麼?所以,參「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誰?」,是要參「無始以前還有什麼?」、「還沒有開始生與死之前是什麼?」,若是自問自答:「無始以前是真如、是佛性、是如來藏……」凡是給話頭任何答案或名詞,都是錯的。既然任何答案都是不對的,那還要繼續問下去嗎?要。用話頭將一切執著、妄想、雜念全部打得粉碎,在毫無余地、沒有退路的時候,本來面目是什麼?像這樣問下去,就是在參話頭。

  

  3.拖著死屍走的是誰?

  

  另一句話頭是「拖著死屍走的是誰?」。我們這個身體只要一口氣上不來,就成爲死屍。而當身體正在動的時候,到底是誰在動呢?如果是身體,可是身體常常在變化,如果是心念,心念也常常在變動;也有人說是靈魂、有人說是元神,更有人說是佛教所謂的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或稱爲神識,但是這都不能解釋拖著死屍走的是誰,那麼究竟是什麼在拖著死屍走?其實問這句話的目的,並不是要問你的神識是什麼,或者你一生又一生的業力是什麼,而是問拖著這個死屍的本來面目是誰?這與「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誰?」問的是同樣的東西。

  

  4.什麼是無?

  

  若是覺得「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誰?」或「拖著死屍走的是誰?」句子太長,可以參比較簡短的話頭,例如「無字公案」的「無」,也就是「什麼是無?」。

  

  「無字公案」源自唐朝趙州從谂禅師與弟子的應答。有一天,一位弟子問趙州禅師:「一切衆生都有佛性,狗有沒有佛性?」趙州禅師只回答一個字:「無。」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而狗也是衆生,當然也有佛性,但是趙州禅師卻回答「無」,爲什麼?這個「無」究竟是有佛性還是沒有佛性?趙州禅師不再回答,而是要弟子自己去參。其實,趙州禅師所說的「無」,指的是佛性。但是,真的有佛性這樣東西嗎?沒有。這是因爲衆生執著,爲了方便度化衆生,所以才權巧方便說有佛性,事實上沒有一樣東西叫做佛性。「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執著有佛性,要斬;說「無」…

《聖嚴法師教話頭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