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P2

  ..续本文上一页的祖师们发明话头,要以话头将所有执着心赶尽杀绝;若是舍不得杀、舍不得赶,将是个烦恼鬼,会为四种魔所困扰,其中,遭受天魔困扰的人,就是因为心中有执着。有些人能放下一切,但却相当执着于自己的修行经验,并且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修得很好,这种人虽然信心坚固,慢心却也同样坚固。会执着自己的经验,就是因为没有处理自我的魔障。

  

  话头是金刚王宝剑,这把宝剑是在有散乱心、烦恼心出现的时候用,并且在开悟之前用,开悟之后继续用。为什么开悟之后仍然要用?若是开悟之后执着自己的悟,就成了执迷不悟,所以悟后仍然需要继续用话头,这是「保任」。悟前悟后都能用,所以话头是一种非常好、非常干净俐落,而无一丝牵挂的禅修方法。

  

  (一)不可思议的话头

  

  所谓「话头」,虚云老和尚解释为:在尚未有这一句话之前是什么?也就是说,参话头目的,是要知道在尚未有语言文字可以表达之前,那是什么,而不是要去解释这句话头。没有语言文字,表示一切语言文字皆无法表达,事实上,此即不可思议。不可思,是无法思考、揣摩;不可议,表示无法以文字表达,不可思不可议即是话头。

  

  不会产生副作用、不会产生想象空间,而且是一句无意义的话,这样的话头是最好的。南北朝时期,禅学大师傅大士形容得相当适切,他说︰「空手把锄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手中是空的,但却抓着锄头,这是无法以常识理解的;又说︰「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不是水在流而是桥在流,这也和常理不相应。像这两句无法以常理来解释的话,即可当成话头。还有其他的话头,譬如「东山水上行」,东边的山在水面上走路;「东山下雨西山湿」,东山在下雨,结果西山是湿的,这些都不合乎常情。

  

  古代中国禅宗最盛行的一句话头是「祖师西来意」。这句话头是问:达摩祖师从西天来到中国,带来了什么?西天是指印度,印度禅法从初祖摩诃迦叶传至二祖阿难,然后代代传承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而菩提达摩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有人说他从印度带来了一部《楞伽经》,但是他没有翻译这部经,只是教人家要用这部经。也有人说他带来的是禅法。何谓禅法?禅法事实上是心法,所以菩提达摩是用他的心,带来不可思议的禅法。既然是不可思议、无法解释,所以「祖师西来意」成为古代最普遍流行的一句话头,而且是当时非常有力量的一句话头。现在的人距离达摩祖师的时代已经很遥远,若是参「祖师西来意」这句话头,大概力量不大,因为许多人都不知道谁是「祖师」。

  

  祖师如何带来禅法?又如何传法给中国禅宗的二祖慧可禅师?其中有一则「断臂求法」的故事:当达摩祖师于嵩山面壁时,慧可禅师来到嵩山向菩提达摩求法。慧可禅师说:「我的心不安,请你替我安一安。」菩提达摩说:「好!将你的心拿出来,我替你安。」慧可禅师马上回过念来寻找自己的心,要拿心给菩提达摩安,但是却遍寻不着,就在慧可禅师说「找不到心」的当下,已经体悟了何谓禅法。如何安心?无心可安就是安心,有心可安永远安不了心。

  

  有心可安是次第禅法,这是一般人通常采用的方法,也就是以数息观、不净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或念佛观、慈悲观等种种观法,使妄念逐渐减少,达到安心的目的。事实上,这样的安心并不彻底,只能让心沉淀、安静,似乎感觉没有烦恼了,但遇到重大状况,也就是大瞋、大贪、大问题出现时,心境又会出现烦恼。如同将明矾投入浑浊水中,由于明矾的作用,使浊水里的浑浊物,逐渐结成固体向下沉淀,因此水面上所见到的是清净、透明的,但是沉淀物仍然在水底,若是往水中搅动,沉淀物还是会出现。用话头禅法,不只是将浑浊物沉淀而已,而是从根本解决,将装水的容器一起粉碎,此时才是真正的清清爽爽。如果烦恼再次出现,就再次用话头将其根本粉碎,如此不间断地一直参话头。

  

  另外,用五停心观或四念住观的方法,是让心有着力点可寄托,就能因此从散乱复杂的状态,逐渐成为集中心,然后达到统一心。而修行大乘禅法时,是否也需要经过相同的次第呢?以我的经验来说,有过集中心和统一心的经验是很好的,因为心在比较安定时,参话头容易得力,若是再加上生死心非常迫切,疑情和疑团就更容易形成,否则,若是心里非常混乱,就无法立即将话头使上力。

  

  现在禅宗所用的话头,都是祖师们曾经用过的,那么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发明话头?这要依据这句话头是否有力量、能否持续疑情来判断。就像嘴里吞了一颗内馅非常好吃,但是非常烫的汤圆,又因为内馅太美味了,虽然烫口,却舍不得吐出一样,此时心中只想将汤圆尽快吃完,或让汤圆尽快变凉,不会有其他的杂念。如果自己发明的话头,能够产生这种感受,就可以参;如果这句话头,有时好象会让你产生疑问,却只能维持一下子,力量不强,无法使疑情持续不断,那么这样的话头只是妄念。虽然禅宗所使用的话头也是妄念之一,但却是能触动警觉心、提起道心的一句话,所以可以成为话头。

  

  (二)常用的四种话头

  

  参任何话头,千万不能和自我中心连在一起,若是参到最后总是围绕着自我,将会成为一个傲慢心、自私心非常强的人。所以如果自己发明了话头,要先去请教师父这句话头能不能参?否则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地用师父建议的话头。以下是四种禅宗常用的话头:

  

  1.念佛的是谁?

  

  习惯念佛者在开始参话头之前,可以先念佛,但是念了几句之后,便要提起话头连续地问:「念佛的是谁?」但是当你在问「念佛的是谁?」时,却自我回答:「念佛的是我!」虽然常识上是自己在念佛,但这个「我」是妄想、执着、烦恼的我,不是智慧、清净、无我的「我」,所以这个答案毫无力量,不是正确的。此时该怎么办?还是要立刻提起话头。

  

  若是感觉问「念佛的是谁?」问得很无聊,或是自己已经没有在念佛,所以对于问「念佛的是谁?」觉得奇怪时,可以改念佛号,直到无聊的感觉消失后,才再提起话头。若是又觉得无聊,就再念佛,但是念佛的时间不要太长,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念佛之后,即提起话头来参。

  

  念佛者参的话头是「念佛的是谁?」。这是因为宋朝之后,许多禅修者也念佛,称为「禅净双修」——以念佛求生净土,以参禅明心见性。明心见性者同样发愿往生净土,而发愿往生净土者也需要明心见性,所以参「念佛的是谁?」。

  

  2.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

  

  另外,习惯数息者若是一开始无法马上参话头,也可以先以数息法来放松身心,在数了几次之后,便开始参话头。不一定要等到完全没有妄念才参话头,否则,整个禅修期间可能都只是在数呼吸,而没有机会参话头了。当你清楚知道自己在数呼吸,心念比较平稳时,就可以开始参话头。此时心里也许仍然有杂念、妄想,不过没有关系,要以话头来替代妄想。数息者所参的话头,我的建议是「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

  

  何谓「未出娘胎」?不要自以为:「未出娘胎前我是个鬼、是个灵魂、是中阴身、是第八识……」或是认为需要去修神通,修成神通后,就能知道过去世的自己究竟是谁,或是去问能知三世的算命仙,这些想法都是妄念、是魔。所谓「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的意思是「没有生与死的本来面目是谁?」。

  

  何谓「没有生与死」?「出娘胎」是生,有生就有死,死了之后可能又会再出娘胎。「娘胎」指的是什么?人的娘胎是胎,动物的娘胎也是胎,众生在生死之中打滚,即是出娘胎。我们从无始以来就有生命,那么,我们在无始以前是什么?所以,参「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是要参「无始以前还有什么?」、「还没有开始生与死之前是什么?」,若是自问自答:「无始以前是真如、是佛性、是如来藏……」凡是给话头任何答案或名词,都是错的。既然任何答案都是不对的,那还要继续问下去吗?要。用话头将一切执着、妄想、杂念全部打得粉碎,在毫无余地、没有退路的时候,本来面目是什么?像这样问下去,就是在参话头。

  

  3.拖着死尸走的是谁?

  

  另一句话头是「拖着死尸走的是谁?」。我们这个身体只要一口气上不来,就成为死尸。而当身体正在动的时候,到底是谁在动呢?如果是身体,可是身体常常在变化,如果是心念,心念也常常在变动;也有人说是灵魂、有人说是元神,更有人说是佛教所谓的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或称为神识,但是这都不能解释拖着死尸走的是谁,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拖着死尸走?其实问这句话的目的,并不是要问你的神识是什么,或者你一生又一生的业力是什么,而是问拖着这个死尸的本来面目是谁?这与「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问的是同样的东西。

  

  4.什么是无?

  

  若是觉得「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或「拖着死尸走的是谁?」句子太长,可以参比较简短的话头,例如「无字公案」的「无」,也就是「什么是无?」。

  

  「无字公案」源自唐朝赵州从谂禅师与弟子的应答。有一天,一位弟子问赵州禅师:「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狗有没有佛性?」赵州禅师只回答一个字:「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狗也是众生,当然也有佛性,但是赵州禅师却回答「无」,为什么?这个「无」究竟是有佛性还是没有佛性?赵州禅师不再回答,而是要弟子自己去参。其实,赵州禅师所说的「无」,指的是佛性。但是,真的有佛性这样东西吗?没有。这是因为众生执着,为了方便度化众生,所以才权巧方便说有佛性,事实上没有一样东西叫做佛性。「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执着有佛性,要斩;说「无」…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