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嚴法師教話頭禅▪P29

  ..續本文上一頁全體的法;每一法各有各的範圍和特性,而一切法也都有其共同性,在統一的和諧中,不失個別的差異現象,即是法住法位。

  

  可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每一法都是在變化的,所以不是實法。

  

  《法華經》又提到,像這樣的法,不是用思量、用分別所能夠理解的。當然也不是用思想、理論所能理解的,而是要親自悟了以後,你才能真正發現。所以希望了解「道」,希望開悟,不能用揣摩心、計較心、分別思量心來達成目的。

  

  「道」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如何能見「道」呢?大慧宗杲說,假如你的緣成熟了,自然而然你就會開悟。然而,緣要怎麼成熟呢?要參話頭。你只要參話頭,投入疑情、疑團之中,不要想其他的人、事、物,不要用思考,就只是參話頭。一旦你話頭參成熟了,當你遇到某個現象或是某個狀況,自然而然便會開悟。

  

  要知道,開悟這樣的事,不是可以預先安排、創造或製造的,只要你能夠不去計較、思量、揣摩,胸中坦蕩蕩的,沒有想要追求什麼,也沒有想要倚靠什麼,既不住于有爲的世間現象,也不墮于無爲的出世間法則,更不做世間相或出世間相的種種思量,就能在日用之中,在平常行、住、坐、臥的四威儀中,不迷失了我們的本來面目。

  

  這一段開示舉出了幾個重點:第一、「道」是我們希望見到的佛性,也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而「道」究竟在哪裏?它在我們平常生活之中,任何一處、任何一物都是;第二、如果不用功參話頭修行,便認爲全都是「道」的話,這是自欺欺人,等于是烏龜躲在龜殼裏,還以爲天下沒有事。所以,雖然道無不在,但是仍然必須透過不斷地精進用功,才能見道;第叁、如何見「道」?要參話頭。但是絕對不能夠用揣摩心、計較心去思考、解釋或做邏輯的推敲;第四、不要等待、不要安排,只要用功地參話頭,因緣成熟的時候,自然就會開悟。

  

  如果僅僅從這一段開示的字面上來看,可能會有誤會的地方:認爲頭頭是「道」、處處是「道」,沒有一個地方不是「道」,但是這就變成了泛神論。

  

  既然任何東西都是道的本身,所以有些人認爲自己已經開悟了,當我問他們見到了什麼?有人拍一拍桌子,說:「這就是!」或是正坐在地板上的人,便把地板拍得很響,說:「這就是!」但這是泛神論,誤解了「無一樣不是道」的意思。

  

  不能因爲這一段文字說「法不是思量、分別所能夠理解的」,于是認爲桌子就是、地板就是,但那已經是在分別與思量之中。我們應該要理解法住法位,而每一法都不是實法,這才真正是法的實相。

  

  法住法位是指每一法都有它的範圍和特性,但卻經常是在變化的、是無常的;每一法都同樣在變化,此即一切法的共同性,是真實法,也是無相法——沒有一定的法相,因爲法相經常是在不斷地變動,其範圍和特性都在變動,所以,實相就是無相,但無相並不是沒有相,而是沒有不變的相。

  

  「即一切法,不即一切法」,是指一切的現象,並不等于其中任何單一現象;而「實相即一切相,不即一切相」,實相是一切現象,但是並不等于一切現象。因此,拍一拍桌子說「這個就是實相」,對嗎?打一打地板說「這個就是實相」,對嗎?其實,能見到的都是虛妄相,不是實相。所以對這一段開示若不清楚了解的話,很容易産生誤會,變成了泛神論。

  

  二十五年前,我在臺灣主持禅七時,有一位男居士禅坐到了第五天之後,開始每天要求我打他香板。我問他:「爲什麼要我打你?」他說:「因爲我現在已經准備好了,你一打,我就可以開悟了。」我又問:「你准備好了什麼?」他回答:「准備開悟啊!我已經修行四天了,覺得心非常安定,離開悟大概只剩一點點了,所以你打我一下,我就會開悟啦!這便是當頭棒喝。」

  

  因爲那位居士看了很多禅宗的公案,其中有很多常常是描述被老師一罵就開了悟,或是被老師一打就開了悟。大慧宗杲已經說明了,開悟不是經過安排的,也不是造作的,你只要用話頭好好地努力用功,因緣成熟的時候,它自然會發生。

  

  注4:宋代真淨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又稱雲庵真淨禅師、真淨大師。著有《雲庵克文禅師語錄》(又作《雲庵真淨禅師語錄》、《真淨大師語錄》)凡六卷。

  

  

  

  

  

  

    七、第七個樣子——省力處便是得力處

  

  本爲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己事未明故,參禮宗師,求解生死之縛,卻被邪師輩添繩添索,舊縛未解而新縛又加。卻不理會生死之縛,只一味理會閑言長語,喚作宗旨,是甚熱大不緊。教中所謂邪師過謬,非衆生咎。要得不被生死縛,但常教方寸虛豁豁地。只以不知生來不知死去底心,時時向應緣處提撕。提撕得熟,久久自然蕩蕩地也。覺得日用處省力時,便是學此道得力處也。得力處省無限力,省力處卻得無限力。這些道理,說與人不得,呈似人不得。省力與得力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妙喜一生只以省力處指示人,不教人做謎子抟量,亦只如此修行,此外別無造妖捏怪。我得力處他人不知,我省力處他人亦不知。生死心絕他人亦不知,生死心末忘他人亦不知。只將這個法門,布施一切人,別無玄妙奇特可以傳授。妙明居士決欲如妙喜修行,但依此說,亦不必向外別求道理。真龍行處雲自相隨,況神通光明本來自有。不見德山和尚有言:「汝但無事于心,無心于事,則虛而靈、空而妙。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爲自欺。」這個是學此道要徑底第七個樣子也。

  

  參禅的人或修行的人,本來就是要解決生死的大事,由于我們的生命隨時都可能出現無常,而自己最重要的事還沒有明白,所以到處去參訪、禮拜一些大師,求得解開生死的束縛。

  

  但很可惜的是,有很多人被一些邪師們添繩添索,原來的束縛還沒有解開,又被加上了新的束縛。這些人不理會什麼是生死的束縛,卻只是去理會閑言長語,把這些閑談的話當成是禅宗的宗旨,認爲是非常熱切的、不得了的要緊事。所以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是邪師的過失和錯誤,而不是衆生不對。

  

  如果希望能夠不被生死綁住,只有經常使自己的心空曠,不管任何人講了多少好聽的話,什麼都不要放在心上,而這便點出了爲什麼要不立文字。只要用你自己疑惑「不知生來,也不知死去」的那一個心,時時向著應緣處去提,也就是時時用你自己的話頭,將這疑情提起來。

  

  「應緣處」是我們稱爲「本參」的話頭,也就是你自己專用的、經常用的、不斷用的那個話頭。時時將這個話頭提起來,只要提得熟練,時間久了以後,自然而然,你的心中會空蕩蕩地一絲不挂,什麼也不執著了。

  

  只要嘗試用話頭,你會覺得這是平常生活之中可以用得上的,而且是非常省力的方法;當你覺得這是很省力、很用得著的一樁事,並且能在禅法上得到一點力量的時候,即是省力和得力。這是大慧宗杲禅法的特色。

  

  所謂「省力」,是指你不必挖空心思去思索、去研究,而是很簡單地,只要放下所有的一切,專門用話頭就好了。根本不需要費什麼力,也不需要有多少學問,而且你隨時都可以提,任何人都可以提,這是多麼好的一種方法,所以是省力。因此,宗杲稱用話頭爲用省力的方法,因爲這不但是最省力的,而且也是最容易得力的,所以說「得力處省無限力,省力處卻得無限力」。

  

  這些道理要說得讓別人懂很不容易,要把它具體呈現給別人也是沒辦法的,省力和得力之處的體驗,如同喝水,只有喝的人知道那是冷水或是熱水。

  

  大慧宗杲又說:「我妙喜在一生之中,只以省力處來指示給人,並不教人做謎語來揣摩或度量,而我也只是如此修行而已,除此以外,並沒有造什麼妖、捏什麼怪來賣弄。我妙喜的得力處,其他人是不知道的;我妙喜的省力處,其他人也是不知道的。生死心是否斷絕,其他人是不知道的;生死心是否忘掉,其他人也是不知道的。我只是把這個法門布施給所有的人,並沒有其他什麼玄妙的、奇特的東西可以傳授給別人。妙明居士如果確定要像我這樣來修行,那麼你只要依照我以上所說的去做,不必向心外再求些什麼道理了。」

  

  宗杲接著比喻:真龍的所行之處,雲會自然地跟隨著,何況神通光明更是本來就有的。意思是你自己就是真龍,而所謂「神通」,這裏是指智慧的功能,也就是你的智慧和光明本來就有,好比龍到任何地方時,雲會跟隨著一樣。

  

  德山和尚曾經有過這樣幾句話:「你只要心中無事,也不要有心于事,就會虛而靈、空而妙;即使像毫毛尖端的一點點語言,都是不應該有的,如果有的話,那就是自欺欺人。」這是學習禅法的門徑與門路。

  

  這一段開示講了幾個要點:第一、修行人是以解脫生死之謎、生死之縛爲目的,可是往往被一些老師們,用語言文字來說長論短,本來是想求解脫,結果反而更加多了一層對那些語言文字的執著,成爲自己生死的又一層束縛,亦即在原來的生死束縛之上,加上了更多的束縛。

  

  很可能在大慧宗杲的時代,有一些自以爲是的禅師,靠著講解禅宗的語錄,認爲這樣就能夠讓人得解脫,因此宗杲認爲那些是邪師。

  

  第二、不要理會那些語言文字的道理,只要把心敞開,專門提起一句話頭。在提話頭之前,也許你的心中還有一些東西,提話頭之後,心中只有話頭,其他的什麼也沒有。這時候,愈提你愈覺得省力,當愈覺得省力的時候,這便是得力的時候。

  

  第叁、大慧宗杲一輩子教人修行,就是勉勵修行人用這麼省力的方法,而這省力的方法非常簡單,即是提起一句話頭。這是他自己的經驗,因爲他用的是省力的方法,所以他得力了。但是,他是怎麼省力?怎麼得力?這些道理沒有辦法告訴他人,也沒有辦法呈現出來讓他人知道,只能告訴人們,用了這個方法以後,便會知道很省力,又因爲省力,所以得力。

  

  第四、在佛經及中國文化傳說中的龍,平常是在水裏,如果要到某處施雨,就飛上天空到那個地方,那裏就會下雨,因爲雨是跟著雲走,而雲又是跟著龍跑的。這個比喻是說,只要你修行話頭禅法,心中只有一句話頭,其他什麼也沒有,自然而然會有智慧的光明顯現出來,好比雲跟著龍,而智慧的光明,也會自然而然地跟著你修行話頭而顯發出來。

  

  宗杲接著又舉出德山和尚的開示:心中不要有事,而事情也不從心中産生出來,你的心裏就能夠虛而靈。虛是沒有,靈是有功能,即是沒有任何東西在心中,但是有非常大的智慧功能與作用。然而,如果還有一點點什麼放在心中的話,可以說那都是在自欺欺人。

  

  我在這裏要指出一點,佛法沒有要我們去追求或得到什麼東西,並且教我們不要依賴什麼東西。心外沒有可以讓我們依賴的、執著的,心內也沒有可以讓我們堅持的、保留的或珍惜的。如果到了這種程度,你才是真正的悟境現前,也唯有到了這種程度,才是無漏的智慧。

  

  「無漏」是指不摻雜任何的自我在裏頭,而純粹是一種功能,這種功能應衆生而有,不因自己而有。對自己來說,智慧的功能是斷除煩惱,了脫種種的束縛;對他人、對衆生來說,是隨機施教、隨機應化,什麼樣的衆生,需要什麼樣的幫助,都可以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因爲自己不需要設有什麼樣的立場,也不需要堅持什麼樣的立場,只是以衆生的立場爲立場:任何一個衆生都有自己的立場,因此依衆生的立場及當時的狀況和需求,給予適當的幫助,這即是度衆生。若是自己預設了立場,一定要所有的衆生一下子全都變成跟自己一樣,那就不是有智慧的人了。

  

  基于這樣的原因,站在我們的立場來看所有的宗教,會認爲他們有其存在的原因和價值,而不會覺得所有宗教的人全都消滅了,只剩下佛教的時候,衆生才能得度。

  

  

  

《聖嚴法師教話頭禅》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