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P29

  ..续本文上一页全体的法;每一法各有各的范围和特性,而一切法也都有其共同性,在统一的和谐中,不失个别的差异现象,即是法住法位。

  

  可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每一法都是在变化的,所以不是实法。

  

  《法华经》又提到,像这样的法,不是用思量、用分别所能够理解的。当然也不是用思想、理论所能理解的,而是要亲自悟了以后,你才能真正发现。所以希望了解「道」,希望开悟,不能用揣摩心、计较心、分别思量心来达成目的。

  

  「道」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如何能见「道」呢?大慧宗杲说,假如你的缘成熟了,自然而然你就会开悟。然而,缘要怎么成熟呢?要参话头。你只要参话头,投入疑情、疑团之中,不要想其他的人、事、物,不要用思考,就只是参话头。一旦你话头参成熟了,当你遇到某个现象或是某个状况,自然而然便会开悟。

  

  要知道,开悟这样的事,不是可以预先安排、创造或制造的,只要你能够不去计较、思量、揣摩,胸中坦荡荡的,没有想要追求什么,也没有想要倚靠什么,既不住于有为的世间现象,也不堕于无为的出世间法则,更不做世间相或出世间相的种种思量,就能在日用之中,在平常行、住、坐、卧的四威仪中,不迷失了我们的本来面目。

  

  这一段开示举出了几个重点:第一、「道」是我们希望见到的佛性,也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而「道」究竟在哪里?它在我们平常生活之中,任何一处、任何一物都是;第二、如果不用功参话头修行,便认为全都是「道」的话,这是自欺欺人,等于是乌龟躲在龟壳里,还以为天下没有事。所以,虽然道无不在,但是仍然必须透过不断地精进用功,才能见道;第三、如何见「道」?要参话头。但是绝对不能够用揣摩心、计较心去思考、解释或做逻辑的推敲;第四、不要等待、不要安排,只要用功地参话头,因缘成熟的时候,自然就会开悟。

  

  如果仅仅从这一段开示的字面上来看,可能会有误会的地方:认为头头是「道」、处处是「道」,没有一个地方不是「道」,但是这就变成了泛神论。

  

  既然任何东西都是道的本身,所以有些人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当我问他们见到了什么?有人拍一拍桌子,说:「这就是!」或是正坐在地板上的人,便把地板拍得很响,说:「这就是!」但这是泛神论,误解了「无一样不是道」的意思。

  

  不能因为这一段文字说「法不是思量、分别所能够理解的」,于是认为桌子就是、地板就是,但那已经是在分别与思量之中。我们应该要理解法住法位,而每一法都不是实法,这才真正是法的实相。

  

  法住法位是指每一法都有它的范围和特性,但却经常是在变化的、是无常的;每一法都同样在变化,此即一切法的共同性,是真实法,也是无相法——没有一定的法相,因为法相经常是在不断地变动,其范围和特性都在变动,所以,实相就是无相,但无相并不是没有相,而是没有不变的相。

  

  「即一切法,不即一切法」,是指一切的现象,并不等于其中任何单一现象;而「实相即一切相,不即一切相」,实相是一切现象,但是并不等于一切现象。因此,拍一拍桌子说「这个就是实相」,对吗?打一打地板说「这个就是实相」,对吗?其实,能见到的都是虚妄相,不是实相。所以对这一段开示若不清楚了解的话,很容易产生误会,变成了泛神论。

  

  二十五年前,我在台湾主持禅七时,有一位男居士禅坐到了第五天之后,开始每天要求我打他香板。我问他:「为什么要我打你?」他说:「因为我现在已经准备好了,你一打,我就可以开悟了。」我又问:「你准备好了什么?」他回答:「准备开悟啊!我已经修行四天了,觉得心非常安定,离开悟大概只剩一点点了,所以你打我一下,我就会开悟啦!这便是当头棒喝。」

  

  因为那位居士看了很多禅宗的公案,其中有很多常常是描述被老师一骂就开了悟,或是被老师一打就开了悟。大慧宗杲已经说明了,开悟不是经过安排的,也不是造作的,你只要用话头好好地努力用功,因缘成熟的时候,它自然会发生。

  

  注4:宋代真净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又称云庵真净禅师、真净大师。着有《云庵克文禅师语录》(又作《云庵真净禅师语录》、《真净大师语录》)凡六卷。

  

  

  

  

  

  

    七、第七个样子——省力处便是得力处

  

  本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己事未明故,参礼宗师,求解生死之缚,却被邪师辈添绳添索,旧缚未解而新缚又加。却不理会生死之缚,只一味理会闲言长语,唤作宗旨,是甚热大不紧。教中所谓邪师过谬,非众生咎。要得不被生死缚,但常教方寸虚豁豁地。只以不知生来不知死去底心,时时向应缘处提撕。提撕得熟,久久自然荡荡地也。觉得日用处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却得无限力。这些道理,说与人不得,呈似人不得。省力与得力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妙喜一生只以省力处指示人,不教人做谜子抟量,亦只如此修行,此外别无造妖捏怪。我得力处他人不知,我省力处他人亦不知。生死心绝他人亦不知,生死心末忘他人亦不知。只将这个法门,布施一切人,别无玄妙奇特可以传授。妙明居士决欲如妙喜修行,但依此说,亦不必向外别求道理。真龙行处云自相随,况神通光明本来自有。不见德山和尚有言:「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这个是学此道要径底第七个样子也。

  

  参禅的人或修行的人,本来就是要解决生死的大事,由于我们的生命随时都可能出现无常,而自己最重要的事还没有明白,所以到处去参访、礼拜一些大师,求得解开生死的束缚。

  

  但很可惜的是,有很多人被一些邪师们添绳添索,原来的束缚还没有解开,又被加上了新的束缚。这些人不理会什么是生死的束缚,却只是去理会闲言长语,把这些闲谈的话当成是禅宗的宗旨,认为是非常热切的、不得了的要紧事。所以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这是邪师的过失和错误,而不是众生不对。

  

  如果希望能够不被生死绑住,只有经常使自己的心空旷,不管任何人讲了多少好听的话,什么都不要放在心上,而这便点出了为什么要不立文字。只要用你自己疑惑「不知生来,也不知死去」的那一个心,时时向着应缘处去提,也就是时时用你自己的话头,将这疑情提起来。

  

  「应缘处」是我们称为「本参」的话头,也就是你自己专用的、经常用的、不断用的那个话头。时时将这个话头提起来,只要提得熟练,时间久了以后,自然而然,你的心中会空荡荡地一丝不挂,什么也不执着了。

  

  只要尝试用话头,你会觉得这是平常生活之中可以用得上的,而且是非常省力的方法;当你觉得这是很省力、很用得着的一桩事,并且能在禅法上得到一点力量的时候,即是省力和得力。这是大慧宗杲禅法的特色。

  

  所谓「省力」,是指你不必挖空心思去思索、去研究,而是很简单地,只要放下所有的一切,专门用话头就好了。根本不需要费什么力,也不需要有多少学问,而且你随时都可以提,任何人都可以提,这是多么好的一种方法,所以是省力。因此,宗杲称用话头为用省力的方法,因为这不但是最省力的,而且也是最容易得力的,所以说「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却得无限力」。

  

  这些道理要说得让别人懂很不容易,要把它具体呈现给别人也是没办法的,省力和得力之处的体验,如同喝水,只有喝的人知道那是冷水或是热水。

  

  大慧宗杲又说:「我妙喜在一生之中,只以省力处来指示给人,并不教人做谜语来揣摩或度量,而我也只是如此修行而已,除此以外,并没有造什么妖、捏什么怪来卖弄。我妙喜的得力处,其他人是不知道的;我妙喜的省力处,其他人也是不知道的。生死心是否断绝,其他人是不知道的;生死心是否忘掉,其他人也是不知道的。我只是把这个法门布施给所有的人,并没有其他什么玄妙的、奇特的东西可以传授给别人。妙明居士如果确定要像我这样来修行,那么你只要依照我以上所说的去做,不必向心外再求些什么道理了。」

  

  宗杲接着比喻:真龙的所行之处,云会自然地跟随着,何况神通光明更是本来就有的。意思是你自己就是真龙,而所谓「神通」,这里是指智慧的功能,也就是你的智慧和光明本来就有,好比龙到任何地方时,云会跟随着一样。

  

  德山和尚曾经有过这样几句话:「你只要心中无事,也不要有心于事,就会虚而灵、空而妙;即使像毫毛尖端的一点点语言,都是不应该有的,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自欺欺人。」这是学习禅法的门径与门路。

  

  这一段开示讲了几个要点:第一、修行人是以解脱生死之谜、生死之缚为目的,可是往往被一些老师们,用语言文字来说长论短,本来是想求解脱,结果反而更加多了一层对那些语言文字的执着,成为自己生死的又一层束缚,亦即在原来的生死束缚之上,加上了更多的束缚。

  

  很可能在大慧宗杲的时代,有一些自以为是的禅师,靠着讲解禅宗的语录,认为这样就能够让人得解脱,因此宗杲认为那些是邪师。

  

  第二、不要理会那些语言文字的道理,只要把心敞开,专门提起一句话头。在提话头之前,也许你的心中还有一些东西,提话头之后,心中只有话头,其他的什么也没有。这时候,愈提你愈觉得省力,当愈觉得省力的时候,这便是得力的时候。

  

  第三、大慧宗杲一辈子教人修行,就是勉励修行人用这么省力的方法,而这省力的方法非常简单,即是提起一句话头。这是他自己的经验,因为他用的是省力的方法,所以他得力了。但是,他是怎么省力?怎么得力?这些道理没有办法告诉他人,也没有办法呈现出来让他人知道,只能告诉人们,用了这个方法以后,便会知道很省力,又因为省力,所以得力。

  

  第四、在佛经及中国文化传说中的龙,平常是在水里,如果要到某处施雨,就飞上天空到那个地方,那里就会下雨,因为雨是跟着云走,而云又是跟着龙跑的。这个比喻是说,只要你修行话头禅法,心中只有一句话头,其他什么也没有,自然而然会有智慧的光明显现出来,好比云跟着龙,而智慧的光明,也会自然而然地跟着你修行话头而显发出来。

  

  宗杲接着又举出德山和尚的开示:心中不要有事,而事情也不从心中产生出来,你的心里就能够虚而灵。虚是没有,灵是有功能,即是没有任何东西在心中,但是有非常大的智慧功能与作用。然而,如果还有一点点什么放在心中的话,可以说那都是在自欺欺人。

  

  我在这里要指出一点,佛法没有要我们去追求或得到什么东西,并且教我们不要依赖什么东西。心外没有可以让我们依赖的、执着的,心内也没有可以让我们坚持的、保留的或珍惜的。如果到了这种程度,你才是真正的悟境现前,也唯有到了这种程度,才是无漏的智慧。

  

  「无漏」是指不掺杂任何的自我在里头,而纯粹是一种功能,这种功能应众生而有,不因自己而有。对自己来说,智慧的功能是断除烦恼,了脱种种的束缚;对他人、对众生来说,是随机施教、随机应化,什么样的众生,需要什么样的帮助,都可以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因为自己不需要设有什么样的立场,也不需要坚持什么样的立场,只是以众生的立场为立场:任何一个众生都有自己的立场,因此依众生的立场及当时的状况和需求,给予适当的帮助,这即是度众生。若是自己预设了立场,一定要所有的众生一下子全都变成跟自己一样,那就不是有智慧的人了。

  

  基于这样的原因,站在我们的立场来看所有的宗教,会认为他们有其存在的原因和价值,而不会觉得所有宗教的人全都消灭了,只剩下佛教的时候,众生才能得度。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