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P28

  ..续本文上一页而到地狱里去,如果你想见他们的话,等你死了以后,也可以准备到地狱里去见他们。

  

  其实到了天上,要不要再见亲人已经不是问题了,因为那里所有的人,看起来都一样;而当你到地狱里的时候,也见不到亲人,因为大家都在受苦。好比在监牢中,牢里的人根本没有办法到别的监牢里去,即使在人间,女监和男监也是分开的。

  

  如果依据佛法,人死以后的可能性很多:一是被接引到佛国净土,另外则是生天,还有可能是投胎到其他的众生道,或是又转生为人了。不管是哪一种可能性,他们去了以后,再回来让亲人看到的机率是很低的。但是许多人总是希望自己的爱人、亲人能够在走了以后,捎一点讯息回来,好象人到了外太空以后,再利用卫星通讯,让活着的人知道他们究竟在那里做什么。

  

  可是根据佛法来说,如果希望亲人、爱人能够跟自己见面,最好是自己先得解脱,自己得解脱以后,便不受业力的支配,不受佛国、天国、凡夫、圣人这种区隔的限制,要到哪儿就到哪儿,什么地方都可以去,什么地方也都留不住,这是真正的解脱自在。

  

  如果是这样的话,不要说是这一生的亲人,其实过去无量生以来的眷属亲人,看一看,到处都是。

  

  那么,我们有没有问过:「出生以前,我从哪里来?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多数的人都会想到这个问题。我曾经看过一个只有五岁的小孩问妈妈:「我从哪里来的?」妈妈说:「你从我的肚子里来的。」可能这个小孩子不会再接着问:「那又是怎么到你肚子里去的呢?」有的人就像孔夫子所说:「未知生,焉知死?」不管生前死后,现在活得好就行了。许多唯物主义者也有一样的想法。

  

  但是有宗教信仰的人,都会考虑到生与死的问题,如果对自己的「生,不知从哪里来?死,不知到哪儿去?」出现疑情的话,对于修行是非常有帮助的。假如有人问:「我的亲人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了?」你们的回答是什么?若是依据宗教信仰,很简单便可以回答了,但自己是不是相信?

  

  根据佛教的信仰,人在没有出生以前,是有前一生的,但是前一生究竟是什么?不晓得。而这一生死了以后,也是有未来生的。这是从佛教基本理论——十二因缘而产生的,十二因缘也就是生与死之间不断地连续。因此,做为一个佛教的信仰者,一定会相信有过去、有未来。

  

  但是,没有解脱的人,不知道过去是什么、未来是什么?如果有宿命通,就可以看到过去是什么;有天眼通,则可以看到未来会到哪里去。不过凡夫的神通,能够看到的非常有限,看过去有限,看未来也有限,所以还是不清楚生死的源头是怎么回事,它的结果又会是什么,而这便成了一个大疑问,也就是生死关头的大疑问。这个大疑问,能够促成我们用话头来破这个疑团,而得解脱、而得开悟,这样生死就不再是问题了。

  

  有一个故事说,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不但希望这一生做夫妻,还希望永远都做夫妻,结果太太突然害病死了,先生非常想念她,就去请教一个有神通的和尚。和尚用神通观察了以后,告诉这位先生:「你的太太现在已经另外有了配偶。」

  

  先生说:「绝对不可能!怎么可能呢?你不要侮辱她,她究竟在哪里?」和尚便带他到一堆牛粪的旁边,指着牛粪上的两条虫说:「这其中有一条是你的太太。」先生说:「不可能,你乱讲,我的太太怎么可能变成虫呢?」和尚说:「这样好了,我把你变成同样的虫,你就可以亲自问她了。」先生同意了,于是和尚把他变成一条虫,也送到牛粪里边去。

  

  当先生看到太太后,太太告诉他:「我现在的先生非常爱我,请你不要再来打扰我了。」先生好生气地说:「你才死了没多久,怎么就改嫁了呢?」他不死心,宁可变成虫,也要追回她,结果新婚的两条虫合起来对付他,他没有办法,只好求和尚救命,和尚又把他变回了人。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想念他的太太了。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不用管它,但却是满有意思的。

  

  第二是用方法。我们若真正想要了解生死的问题,最好是先开悟。怎么开悟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话头。此处宗杲教的是「无」字话头。

  

  「无」字公案是从大慧宗杲开始提倡的。唐朝有一位赵州禅师,一天,一个和尚问他:「狗子有没有佛性?」赵州说:「无。」这个回答与佛法是相违背的,佛法指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是为什么赵州说狗没有佛性呢?其实这是要让人问:赵州讲的这个「无」,是指什么?佛性就是「无」吗?

  

  当时问这个问题的和尚,听到答案的时候,好象是胸口或头上被重重地打了一下,而被打了以后,头脑里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也没有想象的空间,所以一切的生死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话头要怎么个用法?老是贴在鼻尖上有什么用?在提到「第三个样子」时告诉我们,要将「生死」两个字贴在鼻尖上,赶快用话头来逼住这两个字,不要再想「生前是怎么样,死后会怎么样」,不准它有回转的余地,就只是用话头。这是指,用「无」字来攻击这种生死的妄想和妄念,到最后生死问题便会成为开悟的契机;亦即本来是生死问题,但是用「无」字去逼那个生死问题,就变成了开悟的契机。

  

  第三,开悟以后,生死根本不是问题,生和死都是自在的、自由的。只要见性、开悟,就会发现清净心和烦恼心是同样的东西,只是它的功能与作用不一样——原来是让我们痛苦的、困扰的心,但是悟后的心,对自己是自在的,对众生是慈悲的。心是同一个,但是悟前悟后的功能不一样,这只有自己知道,其他的人没有办法知道。

  

  譬如,马祖是四川人,小时候是做畚箕的,他在湖南悟道以后,准备回去度家乡的人。结果回去以后,许多人都在流传:「有一个悟道的人来了。」他的邻居、亲戚全都跑来看,但是看了之后很失望地说:「什么悟道的人,就是那个做畚箕的嘛!」

  

  你们悟道以后,可能其他的人也会对你失望,怎么悟道的人是这个样子!那你们还要不要开悟?其实,开悟是自己的事啊!

  

  

  

  

  

    六、第六个样子——道无不在,触处皆真

  

  道无不在,触处皆真,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教中所谓治生产业皆顺正理,与实相不相违背。是故庞居士有言:「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然便恁么认着,不求妙悟,又落在无事甲里。不见魏府老华严有言:「佛法在尔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粥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举心动念,又却不是也。」又真净和尚有言:「不拟心,一一明妙,一一天真,一一如莲华不着水。迷自心故作众生,悟自心故成佛。」然众生本佛,佛本众生,由迷悟故有彼此也。又释迦老子有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又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此亦是不许拟心之异名耳。茍于应缘处,不安排不造作,不拟心思量分别计较,自然荡荡无欲无依,不住有为不堕无为,不作世间及出世间想。这个是日用四威仪中,不昧本来面目底第六个样子也。

  

  道无处不在,我们在平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没有一样不是真正的道,并不是离开了真正的道之后,还有什么东西。经教中说,谋生的各种行业,都是顺乎正当的、正确的、理体的,跟实相不相违背。「实相」,一般人称为「真理」,在这里是指无相,而无相就是一切相。

  

  唐朝有一位庞居士说:「我们平常生活里所有的事,无非是我跟自己相遇和相处,没有什么其他的事物,因此任何一桩事、一种现象,都不需要有什么取舍,而且任何一个地方,都跟自己不相违背。至于说紫的或红的颜色,这是人们给它取的称号、为它标设的,它本身是不分什么紫的或红的;无论低的丘或是高的山,也根本没有一点尘土,有尘土的原因,是我们自己的认为,丘就是丘、山就是山,若是你要说山上、丘上有些什么东西,那都是人们的分别心,山丘本身是没有分别的。所有一切的神通和种种殊胜的功能,以及平常生活中的挑水、搬柴,这些全部都是道。」

  

  

  可是,如果仅仅是这么认为,而不想求得真正的开悟,那便成了躲在无事的甲壳里,好象乌龟把头、脚、尾巴全部收起来,躲在龟壳中,就以为天下没有事了一样。虽然说平常生活中的一切现象,全部都是道,可是因为没有开悟,所以跟道是不相应的。

  

  有一位叫做老华严的人说:「佛法在你的日常生活之中,譬如行、住、坐、卧及吃饭时,还有在跟人家说话、问候的状况下皆是,可是所作所为、举心动念,就又不是道了。」

  

  又有真净和尚4说:「如果你的心没有计较、执着和分别,那么任何一样事物,都是明的、是妙的,你所见到的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智慧的显现;一样一样全部都是天然的实相——就是自然、就是实相、就是法身;每一样东西好象莲花从水里伸展出来,而莲花本身并没有沾染水珠,非常地清净、干净。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任何一样事情、任何一样东西,都跟道相同,但是如果你的心迷的时候,你就是众生;如果你的心悟的时候,你便成佛了。」

  

  所以,我们用悟的心来看,处处是道;用迷的心来看,没有一样是道。

  

  然而,众生的根本是佛,佛的根本是众生,两者之所以不同的原因,在于众生是在迷之中——迷,是执着的原因;佛是悟了的人——悟,是放下了所有自我中心的执着。

  

  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里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任何一个现象都有它的位置、范围与特性,毫不混乱,世间相就是这个样子,亦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所有一切现象都是法,而法之中有全体的法与差别的法,但是差别的法并没有离开…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