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没有办法透过修行而开悟,也没有办法不说佛和祖师们是骗人的。
好象自己是个盲人,从未见过太阳和月亮的光,这其实是自己眼睛瞎了的缘故,不是因为太阳和月亮有什么过失,不应该怪罪太阳和月亮。学习禅法的人应该知道,必须离开文字相、语言相、分别相,才能真正悟道。以上是禅门的第四个样子。
这段文字虽然少,但是内容相当精采,可以归纳为三个重点:
第一,修行的人必须把全部身心投入精进修行,才能够把生死的根本拔除,见到本来面目,也就是用自己整个身心、生命,投入话头。参话头不能三心二意地参,不能犹豫不决地参,而是要以绝对的信心来参这句话头,用自己全部的生命来参这句话头,所有的杂念、妄想、思想、执着全部不管它。
虽然说不管杂念、不管执着,但它还是跟着你,怎么放就是放不下,那干脆不管它,既然放不下,就把它一起带着来参话头。好比你要来修行,结果你的孩子、太太、朋友都来干扰你,那你干脆把他们全部带到道场或禅堂里来,跟你一起修行。同样的,我们在参话头的时候,如果你的心里有许多累赘在干扰,那你就把它带进话头里来吧,若是想要等到没有杂念以后再来参话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通常完全没有杂念以后,话头根本提不起来,因为太安静了,不容易提起来。如果你的心是安定的,但还是有一些妄念,这个时候要用「观、照、提」这三个步骤,不断地、不断地回到话头上来,渐渐地你会进入话头,妄念会愈来愈少。如果真的进入了话头,你的执着、妄想、烦恼、分别心都不见了,只见到话头。
如果能够做到这样,你会很容易地发现,我们是以现在的凡夫心——众生心来见佛心,也就是能够不离开众生心而见到佛心。见到佛心之后,你虽然还是众生心,不过已是见到佛心之后的众生心,烦恼会少很多。所谓「见佛心」,是见到每个人的本性,即本来面目,而本来面目便是佛性。
许多人会误解,以为当我们见到佛性的时候,我们就离开众生心了,亦即从众生心一下子变成佛心,从凡夫变成圣人了,并且认为这两个阶段是不同的心,一种是清净心、一种是烦恼心,唯有去掉了烦恼心,才会有清净心的出现。
事实上,这两种心是同一个心,只是在凡夫的时候有烦恼,当烦恼心起,就把智慧心掩盖起来了;若是烦恼渐渐消除和减少,智慧心也就会渐渐现前或显现了。
天空的太阳好比是清净心,烦恼心像天空的云雾,清净心从没有变过,有云雾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光明,但是看不到太阳,因为太阳被云雾遮住了。所以当我们看不到智慧的时候,原因是我们的智慧被烦恼遮住,只要烦恼消除,智慧也就出现了。
这样看起来,似乎智慧心跟烦恼心是两回事,好象智慧心是不动的,烦恼心是可以变的,但是我们必须了解,佛法或禅法指出众生心不离佛心、佛心不离众生心,《六祖坛经》也说「烦恼即菩提」,烦恼就是菩提,菩提不离烦恼。这说明了心是同一个——有执着的时候,是众生;没有执着的时候,是解脱者、是开悟者。当我们执着时,是我们的心;当我们不执着时,也是我们的心,心的功能都是同样的,差别在于有没有执着在里头。因此,只要修行即能离开执着。
为什么有自我中心执着,便不是无漏的智慧,不能够解除烦恼?原因是有烦恼、有执着的心,是非常主观的,没有办法超越主观和客观两种立场来看事情;而没有执着、没有自我中心的时候,不仅能够超越主观,也能超越客观。
一般人认为主观是不好的,客观就比较正确,事实上,只要有自我中心,不管是讲客观、讲主观,都不是正确的看法,因为还是会用自我中心来下判断。所以,一个人的自我判断,加上许多不同人共同的自我判断,好象即是客观,其实,一个人是凡夫,有自我中心,十个人还是凡夫,有着十个人的自我中心,虽然看起来是客观,其实仍然是主观,只要没有超越客观和主观,这都不会是正确的。
一般人总是认为,多数人在一起讨论出来的结果,便是客观的,但是这好比一个盲人是盲人,十个盲人加起来还是盲人。因此,为什么凡夫的知见叫做「颠倒见」?因为凡夫都有我执、都有自我中心,所以不管是十个人,或是一千、一万个人,即便是全世界的人所想出来的想法,都还是有执着的颠倒见。
如果离开我执之后,即能够超越主观与客观这两种状况,真正地看到真理、看到真实。只有通过禅的修行,离开烦恼、离开执着之后,才能真正出现真实的智慧,这个真实的智慧心,即是佛心。真实的智慧超越一般人所讲的主观与客观,又称做空观或中观。
第二,诸位都是有善根的人,是在过去已经有了愿力的人,所以会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来告诉我们怎样修行,怎样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位善知识是谁呢?就是大慧宗杲。所以当我们听了大慧宗杲的开示,便是见到了真正的善知识。
这一段开示中的「江湖」,是指中国大陆江西省和湖南省,因为禅宗最盛的时代,主要就是在这两个区域发展。譬如江西有马祖道一,湖南有石头希迁。马祖道一大振禅风,其下有临济、沩仰、黄龙等法流的演化;石头希迁亦广布法化,其下则有曹洞、云门、法眼等派别的流布。因此,普遍以「江湖」来代表禅宗,而我则把「江湖」翻译成「禅门」。
第三,禅修不要依赖文字、语言,也不要用头脑去思考,更不要依据文字、语言去分析、理解之后,便认为自己已经懂得什么叫做「佛心」、什么叫做「见性」。
在修行的期间,不要跟别人讲话,也不要与自己对话,你只是用方法。用方法的时候,不要思前想后,揣摩着是不是该用这个方法?或是想:「我问这个话头,真的能够使我开悟吗?」、「开悟究竟是什么?」自问自答这些疑惑的情况,都不应该有。
还有人从禅宗的语录、公案里,发现很多有趣的故事,而自己也希望模仿它,并且在模仿的时候,自以为跟语录里所看到的情形差不多;也有人在用功期间,会出现一些幻相、幻听,或是在头脑里出现一些奇怪的想法,于是认为那些现象大概跟开悟相去不远,其实,这些都不是正确的修行心态。
参话头时,不但不能有求得的心,也不能有害怕失去的心。我们不要希望求得好境界或马上开悟,更不要希望丢掉自己的执着心,因为你要丢掉执着心的想法本身,也是执着。你只管一心一意地参话头,好好地用六字真言——「明、静、放」和「观、照、提」就可以了。
五、第五个样子——但向生死交加处看话头
疑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底心未忘,则是生死交加。但向交加处,看个话头。僧问赵州和尚:「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将这疑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底心,移来无字上,则交加之心不行矣。交加之心既不行,则疑生死来去底心将绝矣。但向欲绝未绝处,与之厮崖,时节因缘到来,蓦然喷地一下,便了教中所谓绝心生死、止心不善、伐心稠林、浣心垢浊者也。然心何有垢?心何有浊?谓分别善恶杂毒所钟,亦谓之不善,亦谓之垢浊,亦谓之稠林。若真实得喷地一下,只此稠林,即是栴檀香林,只此垢浊,即是清净解脱无作妙体,此体本来无染非使然也。分别不生,虚明自照,便是这些道理。此是宗师令学者舍邪归正底第五个样子。妙明居士但只依此参,久久自筑着磕着也。
我们需要有一个疑问:「生,不知从哪里来?死,不知到哪儿去?」这种疑惑的心不能忘掉,才会感觉生与死是个非常重要的关卡,但是我们只要向生死的关卡上,用一句话头就行了。
曾经有一个和尚问赵州禅师︰「狗有没有佛性?」赵州说︰「无。」所以只要把疑情——疑生死的这种心,移到、参到「无」字上面去,那么在你心中的生死关卡,就不是问题了;既然生死交杂的心不再是问题,「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的这种念头,便渐渐不会再生起。但还是要用「无」字话头磨这个未断的疑问,一直磨下去,到了因缘成熟的时候,突然间一声爆炸,便是经教中所说的:生死心断绝了,不善的心止住了,许许多多的、密密麻麻的烦恼心征服了,染污的心也洗干净了。
可是,心又有什么不干净的呢?有什么染污的呢?心染污或是有尘垢,都是由于分别善恶的心念所构成,因此分别善恶的心念,好象是许多不同的毒药,成为所谓的不善、尘垢、不清净,以及烦恼多得像非常茂密的森林一样。
如果你能够真正喷地爆炸,这些密密麻麻的烦恼森林,即成为檀香的香林——檀香是香木,也叫做栴檀香,是所有香木里最好的香材,既然烦恼林成为檀香林,尘垢的不清净,也就成为清净解脱的无作妙体了。
「无作妙体」是解脱门所见的清净法身,这清净法身的妙体,本来没有什么染污,也没有人能够染污它,只要没有分别心生起的话,便能像虚空中的光明,自然而然有照的功能,而这就是开悟的道理。这是禅宗的善知识们,使学者舍邪归正的第五个样子。
这段点出了三个主题:第一是生死的问题,第二是用什么方法,第三是生死和涅槃、烦恼和菩提,本来都是同一个东西。
首先谈生死的问题。我常常会遇到一些人,当自己心爱的人或是感情非常好的亲人过世时,就会来问我:「他们过世以后到哪儿去了?能不能请他们回来告诉我,他们在那里过得好不好?」
我告诉他们,若是根据一神教的说法,相信死后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因为信神,所以被接回到神的身边去了,你将来去神那里的时候,就可能会见到;另外一种可能,是因为不信神,或是信心不够,死了以后,等待末日来临时,受审判…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