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应对各种因缘的时候,要常常把无常迅速的「生死」二字,贴在鼻孔尖头上。就好象是欠了人家千千万万的债款,没有办法还,可是那个债主老是盯着你、逼着你。在这种状况下,忧愁、害怕、恐怖,千思万想,虽然希望还债,可是没有钱还。
如果常常存着这样迫切的生死心,那就有机会开悟。「趣向」,是开悟的意思。如果仅仅是半进半退,又要进、又不想进;半信不信、又相信又不相信:「我真的相信吗?嗯,有点怀疑。」如果是这样的话,还不如乡下一个无知愚痴的人。
何以故?为渠百不知百不解,却无许多恶知恶觉作障碍,一味守愚而已。古德有言:「研穷至理以悟为则。」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只是百分之百的不知道、不了解,却不会有许多的恶知恶觉,邪知邪见成为他们的障碍,因此,那些无知的乡下人,只不过是固执地坚持他们的愚痴而已。
古代的善知识曾经说:「研穷至理,以悟为则。」「穷研至理」是不断地参,实际上是参究的意思;究和参不是研究,而是专心一意地问:「究竟是什么?」以这种方法用功,你才有可能开悟。
开悟的原则一定是要参,参那个最高的道理,也就是「本来面目是什么?」。
近年以来,多有不信悟底宗师,说悟为诳呼人,说悟为建立,说悟为把定,说悟为落在第二头。
近年以来,也就是在大慧宗杲那个时代,有许多的人,许多的老师、禅师们不相信有「悟」这样东西。因为他们只是从看书或讨论中,知道了一些禅宗故事,就认为自己跟那些人是一样的,没什么悟或不悟的问题,于是批评:「讲说开悟的人,一定是在说谎骗人。」
又说:「开悟实际上是一种标榜,如果有样东西是可以标榜的、建立的,那就不是,因为禅是不立文字的,既然讲悟,这个悟就是一种标榜。」或是说:「悟是一种执着。」所谓「把定」是指执着、抓得牢牢的。
也有的人说:「悟是落在第二头。」所谓「第一头」,是向上,就是不落语言文字;「第二头」则是落于有境界的、有状况的,所以那些老师批评说:「有人讲悟,但是悟是有问题的,讲悟的人都是有问题的。」
披却师子皮,作野干鸣者,不可胜数。不具择法眼者,往往遭此辈幻惑,不可不审而思,思而察也。此是宗师指接群迷,令见月亡指底,第三个样子。妙明居士,欲跳出生死窟,作是说者名为正说,作他说者名为邪说。思之。
大慧宗杲将这些不相信有悟,进而批评开悟的人,形容为「披着狮子的皮而做野干鸣」。野干是一种比牛小的野牛,以此形容这些人自称是老师,可是实际上却是外道,像这样的人非常多。「择法眼」就是正知见,这些人没有具备佛法的正知见,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被他们所迷惑。
修行禅法的人,绝对要好好地去审查和了解,像上述这样子的人,是不可以亲近的,也是不可以相信的。这是真正的禅师指点修行人的第三个样子,但是这种指点的方式,不要把它当成是悟境,它只不过是用手指头指给大家看,希望大家见到月亮的时候,忘掉指着月亮的手指,不要老是抱着手指。
也就是说,听完宗乘第三个样子之后,应该好好地去修行,不要老是记着这些话,把这些话当成是悟境。如果要从生死的洞窟里跳脱出来,照着以上这样讲,便是正说;反之,如果不是这样讲的话,便是邪说。
以上这一段开示有三个重点:
第一,生死心是非常重要。如果生死心迫切,那么就会非常迫切的希望求出生死。有人能够感觉到生死这个问题、这件大事,可是普通人是想不到的。当我们在很健康的状况下,活得好好的,对于死亡这桩事不会有那么大的兴趣,或者不会有那么大的震撼力。
有的人能够在见到自己的亲人死亡时,感受到生死的问题;有的人从死亡边缘走了一趟,发觉自己这条老命是捡回来的,随时可能又会死,这样生死心就会提起来。但是,没有这种经验的人,不容易提起生死心来。
有很多的人明明知道会死,但是却忌讳面对死亡。我在台湾遇到过一位老太太,她已经八十五岁了,我要她准备未来,好好修行。她跟我说:「要我准备未来做什么?」我说:「未来面对死亡。」她好生气地说:「你不教我长寿,却教我死亡,我活到八十五岁了,你就希望我死,我还不想死!你教我长寿好不好?」可见,不一定只有年轻的人不希望把「生死」两个字挂在鼻尖,上了年纪的人也不想。
请问,死人全部都是老人吗?我们每天听到许多意外事故死亡的人,例如车祸,还有许多是因为疾病,例如癌症、爱滋病等。死亡不会挑选年龄,这些病魔并非专找老人,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死亡。
生死心的意义,并不是等待死亡,而是指死亡可能很快地到来,所以在还没死之前,赶快运用我们的生命来发挥智慧,早一点伏烦恼、断烦恼,并且更进一步,好好地利益众生,使得众生也都能够少一些烦恼、少一些痛苦、少一些灾难。
这同时具备了两种心:一种是出离心,另一种是菩提心。让自己从烦恼中得解脱,是出离心;让众生减少烦恼、痛苦和灾难,是菩提心。要用我们这个生命,尽快地做,若是不做,什么时候会死?不知道。
佛经说,在人间修行,要比到佛国净土修行的力量更大、更快,因为在人间,有身体也有障碍,而在有身体、有障碍的状况下修行,得到的力量比较强,到了佛国净土以后,因为没有现在这样的肉身,也没有障碍,修行就会比较慢。
我们的烦恼愈轻,死了以后,进入佛国净土的莲花就愈大、品位就愈高。
关于生死,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肉体的死亡叫做「死」,肉体的生存叫做「生」。对于一般人而言,只有这种想法的人,生死心不容易提起来。
另外一种是心念的念念生灭,前念与后念之间就是两世;前一念是前一世,后一念是后一世,当下这一念是这一世。我们现在当下的每一个念头,随时随地就成为过去,这是「灭」;接着第二念又产生了,这是「生」。生和灭不断地连续变化,使我们可以从烦恼的凡夫成为解脱的圣人,也可以使我们永远停留在烦恼的凡夫阶段,不断地有许许多多的烦恼来困扰我们。
第二,要相信有开悟这样的事。开悟以后,对生死的恐惧、对生死的无奈、对生死的种种相关问题,都不会挂念在心上。因为开了悟,体验到不生不灭,所以再也不会认为死亡是可怕的事,而活下去是非常好的事。
开悟以后,生,不是可喜的事;死,不是可怕的事。但是,生可以修福、修慧,增长福德和智慧,是一种修行的工具,而死亡只是告一个段落,并不是死亡以后,就进入了悲惨的世界。所以,悟后的人,对生死不会挂在心上。
第三,开悟一定是从参禅修行而得,不是仅仅讨论、讲解、分析、认知便能够得解脱。大慧宗杲在中国禅宗史上非常有名,也非常重要,原因是他特别重视参禅,常常鼓励人参「什么是无?」,而他曾经在禅修期间,一个晚上使得禅堂里十八个人开悟。这在禅宗史上,还没有其他人能够打破这项纪录。
对于心念不断地变化,我们在打坐时就能够体会到。心念的生灭对我们而言,是一种麻烦,而不是一种享受;反之,只要打坐让心安定以后,便没有这种麻烦了。让心安定、轻安的原因,就是因为生灭心稍微安定了一下、稍微少了一点。
修行要趁早,在没有死以前赶快修行。大家若是有办法把「生死」两个字贴在鼻尖上,那当然非常好,如果没办法,那就用话头来斩除妄念。请经常保持「明、静、放」3,不断地「观、照、提」,这六字真言,请大家好好地遵守。
注3:「明」:心要明白、清楚(保持清楚、明朗,不糊涂、昏沉);「静」:心宁静、安宁、不浮动;「放」:放下所有妄想、杂念(放松、放下、不管妄念),专心用方法。
四、第四个样子——离文字、语言、分别相
怕怖生死底疑根拔不尽,百劫千生流浪,随业受报,头出头没无休息时。茍能猛着精彩,一拔净尽,便能不离众生心,而见佛心。若夙有愿力,遇真正善知识,善巧方便诱诲,则有甚难处。不见古德有言:「江湖无碍人之心,佛祖无谩人之意。」只为时人过不得,不得道江湖不碍人。佛祖言教虽不谩人,只为学此道者错认方便,于一言一句中,求玄、求妙、求得、求失,因而透不得,不得道佛祖不谩人。如患盲之人,不见日月光,是盲者过,非日月咎。此是学此道,离文字相、离分别相、离语言相底第四个样子。妙明居士思之。
如果你对于害怕、恐惧生死的怀疑,没有办法连根拔起的话,将会百劫千生、无尽无期的在生死之中流浪。
如何流浪呢?就是随着造业而受报,受报的同时又造业,因此一生又一生地出生之后死亡,死亡之后又出生,好象是在水里漂流,一下子沉下去、一下子又浮起来,永远没有休止的时候。如果你能够勇猛精进地努力修行,把生死的根,毫无怀疑地一拔就拔出来,只要拔掉生死的根以后,便能够不离众生的心,而且见到佛性。
假如你过去已经发过大愿,有这样的愿力,就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善知识会非常巧妙地来引导和教诲你,修行便没有任何困难了。
曾经有古代的善知识这样说:「禅门之中没有妨碍人的心,佛以及历代的祖师没有欺骗人的意思。」原句中的「江湖」是指禅门,「谩」是欺骗。不过,现在的人因为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所以不得不说在禅门里被挡住了、被阻碍了。佛和祖师们所讲的开示,虽然没有欺骗人,可是因为学习禅法的人,认错了方法和方向,所以在开示的一言一句之中求玄、求妙、求得、求失,因…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