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嚴法師教話頭禅▪P27

  ..續本文上一頁此沒有辦法透過修行而開悟,也沒有辦法不說佛和祖師們是騙人的。

  

  好象自己是個盲人,從未見過太陽和月亮的光,這其實是自己眼睛瞎了的緣故,不是因爲太陽和月亮有什麼過失,不應該怪罪太陽和月亮。學習禅法的人應該知道,必須離開文字相、語言相、分別相,才能真正悟道。以上是禅門的第四個樣子。

  

  這段文字雖然少,但是內容相當精采,可以歸納爲叁個重點:

  

  第一,修行的人必須把全部身心投入精進修行,才能夠把生死的根本拔除,見到本來面目,也就是用自己整個身心、生命,投入話頭。參話頭不能叁心二意地參,不能猶豫不決地參,而是要以絕對的信心來參這句話頭,用自己全部的生命來參這句話頭,所有的雜念、妄想、思想、執著全部不管它。

  

  雖然說不管雜念、不管執著,但它還是跟著你,怎麼放就是放不下,那幹脆不管它,既然放不下,就把它一起帶著來參話頭。好比你要來修行,結果你的孩子、太太、朋友都來幹擾你,那你幹脆把他們全部帶到道場或禅堂裏來,跟你一起修行。同樣的,我們在參話頭的時候,如果你的心裏有許多累贅在幹擾,那你就把它帶進話頭裏來吧,若是想要等到沒有雜念以後再來參話頭,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通常完全沒有雜念以後,話頭根本提不起來,因爲太安靜了,不容易提起來。如果你的心是安定的,但還是有一些妄念,這個時候要用「觀、照、提」這叁個步驟,不斷地、不斷地回到話頭上來,漸漸地你會進入話頭,妄念會愈來愈少。如果真的進入了話頭,你的執著、妄想、煩惱、分別心都不見了,只見到話頭。

  

  如果能夠做到這樣,你會很容易地發現,我們是以現在的凡夫心——衆生心來見佛心,也就是能夠不離開衆生心而見到佛心。見到佛心之後,你雖然還是衆生心,不過已是見到佛心之後的衆生心,煩惱會少很多。所謂「見佛心」,是見到每個人的本性,即本來面目,而本來面目便是佛性。

  

  許多人會誤解,以爲當我們見到佛性的時候,我們就離開衆生心了,亦即從衆生心一下子變成佛心,從凡夫變成聖人了,並且認爲這兩個階段是不同的心,一種是清淨心、一種是煩惱心,唯有去掉了煩惱心,才會有清淨心的出現。

  

  事實上,這兩種心是同一個心,只是在凡夫的時候有煩惱,當煩惱心起,就把智慧心掩蓋起來了;若是煩惱漸漸消除和減少,智慧心也就會漸漸現前或顯現了。

  

  天空的太陽好比是清淨心,煩惱心像天空的雲霧,清淨心從沒有變過,有雲霧的時候,我們會看到一些光明,但是看不到太陽,因爲太陽被雲霧遮住了。所以當我們看不到智慧的時候,原因是我們的智慧被煩惱遮住,只要煩惱消除,智慧也就出現了。

  

  這樣看起來,似乎智慧心跟煩惱心是兩回事,好象智慧心是不動的,煩惱心是可以變的,但是我們必須了解,佛法或禅法指出衆生心不離佛心、佛心不離衆生心,《六祖壇經》也說「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菩提,菩提不離煩惱。這說明了心是同一個——有執著的時候,是衆生;沒有執著的時候,是解脫者、是開悟者。當我們執著時,是我們的心;當我們不執著時,也是我們的心,心的功能都是同樣的,差別在于有沒有執著在裏頭。因此,只要修行即能離開執著。

  

  爲什麼有自我中心執著,便不是無漏的智慧,不能夠解除煩惱?原因是有煩惱、有執著的心,是非常主觀的,沒有辦法超越主觀和客觀兩種立場來看事情;而沒有執著、沒有自我中心的時候,不僅能夠超越主觀,也能超越客觀。

  

  一般人認爲主觀是不好的,客觀就比較正確,事實上,只要有自我中心,不管是講客觀、講主觀,都不是正確的看法,因爲還是會用自我中心來下判斷。所以,一個人的自我判斷,加上許多不同人共同的自我判斷,好象即是客觀,其實,一個人是凡夫,有自我中心,十個人還是凡夫,有著十個人的自我中心,雖然看起來是客觀,其實仍然是主觀,只要沒有超越客觀和主觀,這都不會是正確的。

  

  一般人總是認爲,多數人在一起討論出來的結果,便是客觀的,但是這好比一個盲人是盲人,十個盲人加起來還是盲人。因此,爲什麼凡夫的知見叫做「顛倒見」?因爲凡夫都有我執、都有自我中心,所以不管是十個人,或是一千、一萬個人,即便是全世界的人所想出來的想法,都還是有執著的顛倒見。

  

  如果離開我執之後,即能夠超越主觀與客觀這兩種狀況,真正地看到真理、看到真實。只有通過禅的修行,離開煩惱、離開執著之後,才能真正出現真實的智慧,這個真實的智慧心,即是佛心。真實的智慧超越一般人所講的主觀與客觀,又稱做空觀或中觀。

  

  第二,諸位都是有善根的人,是在過去已經有了願力的人,所以會遇到真正的善知識來告訴我們怎樣修行,怎樣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這位善知識是誰呢?就是大慧宗杲。所以當我們聽了大慧宗杲的開示,便是見到了真正的善知識。

  

  這一段開示中的「江湖」,是指中國大陸江西省和湖南省,因爲禅宗最盛的時代,主要就是在這兩個區域發展。譬如江西有馬祖道一,湖南有石頭希遷。馬祖道一大振禅風,其下有臨濟、沩仰、黃龍等法流的演化;石頭希遷亦廣布法化,其下則有曹洞、雲門、法眼等派別的流布。因此,普遍以「江湖」來代表禅宗,而我則把「江湖」翻譯成「禅門」。

  

  第叁,禅修不要依賴文字、語言,也不要用頭腦去思考,更不要依據文字、語言去分析、理解之後,便認爲自己已經懂得什麼叫做「佛心」、什麼叫做「見性」。

  

  在修行的期間,不要跟別人講話,也不要與自己對話,你只是用方法。用方法的時候,不要思前想後,揣摩著是不是該用這個方法?或是想:「我問這個話頭,真的能夠使我開悟嗎?」、「開悟究竟是什麼?」自問自答這些疑惑的情況,都不應該有。

  

  還有人從禅宗的語錄、公案裏,發現很多有趣的故事,而自己也希望模仿它,並且在模仿的時候,自以爲跟語錄裏所看到的情形差不多;也有人在用功期間,會出現一些幻相、幻聽,或是在頭腦裏出現一些奇怪的想法,于是認爲那些現象大概跟開悟相去不遠,其實,這些都不是正確的修行心態。

  

  參話頭時,不但不能有求得的心,也不能有害怕失去的心。我們不要希望求得好境界或馬上開悟,更不要希望丟掉自己的執著心,因爲你要丟掉執著心的想法本身,也是執著。你只管一心一意地參話頭,好好地用六字真言——「明、靜、放」和「觀、照、提」就可以了。

  

  

  

  

  

  

  

    五、第五個樣子——但向生死交加處看話頭

  

  疑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底心未忘,則是生死交加。但向交加處,看個話頭。僧問趙州和尚:「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但將這疑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底心,移來無字上,則交加之心不行矣。交加之心既不行,則疑生死來去底心將絕矣。但向欲絕未絕處,與之厮崖,時節因緣到來,蓦然噴地一下,便了教中所謂絕心生死、止心不善、伐心稠林、浣心垢濁者也。然心何有垢?心何有濁?謂分別善惡雜毒所鍾,亦謂之不善,亦謂之垢濁,亦謂之稠林。若真實得噴地一下,只此稠林,即是栴檀香林,只此垢濁,即是清淨解脫無作妙體,此體本來無染非使然也。分別不生,虛明自照,便是這些道理。此是宗師令學者舍邪歸正底第五個樣子。妙明居士但只依此參,久久自築著磕著也。

  

  我們需要有一個疑問:「生,不知從哪裏來?死,不知到哪兒去?」這種疑惑的心不能忘掉,才會感覺生與死是個非常重要的關卡,但是我們只要向生死的關卡上,用一句話頭就行了。

  

  曾經有一個和尚問趙州禅師︰「狗有沒有佛性?」趙州說︰「無。」所以只要把疑情——疑生死的這種心,移到、參到「無」字上面去,那麼在你心中的生死關卡,就不是問題了;既然生死交雜的心不再是問題,「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的這種念頭,便漸漸不會再生起。但還是要用「無」字話頭磨這個未斷的疑問,一直磨下去,到了因緣成熟的時候,突然間一聲爆炸,便是經教中所說的:生死心斷絕了,不善的心止住了,許許多多的、密密麻麻的煩惱心征服了,染汙的心也洗幹淨了。

  

  可是,心又有什麼不幹淨的呢?有什麼染汙的呢?心染汙或是有塵垢,都是由于分別善惡的心念所構成,因此分別善惡的心念,好象是許多不同的毒藥,成爲所謂的不善、塵垢、不清淨,以及煩惱多得像非常茂密的森林一樣。

  

  如果你能夠真正噴地爆炸,這些密密麻麻的煩惱森林,即成爲檀香的香林——檀香是香木,也叫做栴檀香,是所有香木裏最好的香材,既然煩惱林成爲檀香林,塵垢的不清淨,也就成爲清淨解脫的無作妙體了。

  

  「無作妙體」是解脫門所見的清淨法身,這清淨法身的妙體,本來沒有什麼染汙,也沒有人能夠染汙它,只要沒有分別心生起的話,便能像虛空中的光明,自然而然有照的功能,而這就是開悟的道理。這是禅宗的善知識們,使學者舍邪歸正的第五個樣子。

  

  這段點出了叁個主題:第一是生死的問題,第二是用什麼方法,第叁是生死和涅槃、煩惱和菩提,本來都是同一個東西。

  

  首先談生死的問題。我常常會遇到一些人,當自己心愛的人或是感情非常好的親人過世時,就會來問我:「他們過世以後到哪兒去了?能不能請他們回來告訴我,他們在那裏過得好不好?」

  

  我告訴他們,若是根據一神教的說法,相信死後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因爲信神,所以被接回到神的身邊去了,你將來去神那裏的時候,就可能會見到;另外一種可能,是因爲不信神,或是信心不夠,死了以後,等待末日來臨時,受審判…

《聖嚴法師教話頭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