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嚴法師教話頭禅▪P9

  ..續本文上一頁與生死心相應。生死心不迫切,方法不會綿密;方法不綿密,疑情無法生起;沒有疑情,參話頭就沒有著力點。所謂「生死心」,是指不明了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因爲有妄想、分別、執著等種種煩惱,致使衆生在生死之中不得自在,又稱「生死未了」。

  

  能知道自己何時出生,卻無法預知何時會死,而在即將面臨死亡時,又該如何?修行的因緣是一閃即過的、是無法掌握的,既然此生有因緣接觸佛法、修行佛法,便要投入全部的身心,生死心切地把握因緣努力修行。人的生命十分有限,哪裏還有時間享受甯靜、安樂和舒服?若將享受甯靜、安樂、舒服的清修當成修行,這真是愚癡。生死心切,才會想知道本來面目是誰?念佛的是誰?拖著死屍走的是誰?什麼是無?如此才會産生疑情。

  

  無法産生疑情與兩種情況有關:一種是心態的問題,另一種是對疑情的認知不清楚。心態問題很重要,通常會有下列幾種:一種是心態上根本不想知道話頭的答案,所以不會産生疑情;另一種是不相信自己有參話頭的能力,沒有迫切認爲自己真的需要見性,或是認爲這次不見性沒關系,以後還有時間慢慢來。如果有這些心態的話,就無法産生疑情。要産生疑情沒有捷徑,端視自己願不願意依照方法練習。話頭是心法、見性之法,不是自己沒有能力見性,而是缺少見性的意願。要將話頭視同生命一樣重要,在尚未得到答案之前,不應該有時間想其他的事,只要懇切地將整個生命投注下去,疑情很快就會出現。

  

  沒有人能保證自己今天活著,明天依然還會活著,因爲隨時隨地都可能面臨死亡。已經擁有生命,便要珍惜地運用這個人身來修行,一旦失去人身就等于失去了參話頭的著力點,何時還能擁有這樣的修行道器就不得而知了,所以需要非常懇切、非常急迫地參話頭。只要現在有一口呼吸,便要把握這口呼吸來參話頭,分秒必爭、踏實用功,這就是生死心切。即使年長的人,也要以全部的生命精勤修行。修什麼?修福德智慧行、修慈悲行。

  

  淨土宗有一種念佛方法,是以一口氣來念阿彌陀佛。在念佛的當下,便准備著下一念沒有呼吸了,猶如搭乘的船即將沈沒,生命隨時會消失,因此當你仍然有一口呼吸時,懇切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期待、懇求阿彌陀佛的接引,這就是生死心切。淨土宗第十叁祖印光大師,更在自己房裏寫了一個大字——死,因此,無論參禅、念佛,一定要將生死放在心上,不要認爲「反正還沒老,怎麼會死?臨終前再參話頭或念佛往生西方就行了,現在還早得很哩!」這種想法是一種偷心,以這種心態參話頭,是絕不可能産生疑情的。要生起疑情,一定要和生死心連在一起。

  

  3.疑情即是願力

  

  疑情是堅決想要知道的懇切心,就像一只雛鳥在蛋殼裏,不知道蛋殼外面究竟是什麼?也不知道蛋殼有多厚?但是要尋找缺口,用全部的生命破殼而出,否則便會死在蛋殼裏。

  

  參話頭的力量與死後的前程,有相當密切的關聯。若是生時不努力修行,死後可能成爲毫無目標的遊魂;若是全心用方法,死前雖無法開悟或見性,但是修行的力量會持續下去,這是一種願力。參話頭引起的疑情,是希望得到答案,而這就是願力。求生西方是一種願力,用話頭時不是求生西方,而是有破殼而出的願心,這樣的願心能引導自己持續往破殼而出的方向去,所以即使沒有開悟,修行的工夫並沒有白費。

  

  (二)疑情的保持與增強

  

  如何增長疑情的力量?將妄念轉化爲即將面臨死亡的懇切心,妄念就會愈來愈少,參話頭的工夫才會愈來愈綿密;只要想求得答案的心愈來愈強,疑情的力量就會增長,疑情保持的時間也會拉長。

  

  持續不斷、保持懇切的心問話頭,不去思考自己現在的狀態是疑情或疑團,也不去想象自己是否由疑情進入了疑團,好象是從一層階梯爬上另一層階梯,更不要自認爲現在的階段是疑情,下一步准備要進入疑團去了,若是有這些想法,都是妄念。疑情和疑團只是名相,參話頭時不要去分別自己的工夫是深或淺、是強或弱,而是綿綿密密地將全部身心投入在當下的一句話頭,不斷地參,抱著一定要得到答案的決心一直參下去,自然而然會進入疑團,參話頭的力量也就會愈來愈強。

  

  (叁)從疑情進入疑團

  

  不斷地問話頭,就像將空氣不斷地注入氣球裏,這顆氣球才會愈來愈大,若是爲氣球灌氣時,灌一下就放掉一下,這顆氣球永遠無法飽滿;相同地,問話頭的心不懇切,問一下就休息一下,話頭的力量會無法連續和連貫。爲了不使參話頭的力量減弱,必須持續不斷地問,但是也不要問得太快,否則會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以綿密的方式問,心中沒有想其他事的空隙,呼吸是自然進出,而念頭是不間斷的,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會由疑情進入疑團。

  

  疑團維持的時間及力量有長短、大小之別。疑團力量小,時間很短,可能只要聽到環境裏有一些聲音,疑團便消失了。有些疑團的力量能維持數個月、有些維持好幾日、有些維持幾小時,若是只維持幾分鍾,不算是進入疑團。真正的進入疑團,會達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的程度。「視而不見」是指見到了任何事物,心裏沒有分別;聽到聲音,也不會分別是什麼聲音?好不好聽?是誰的聲音?這是「聽而不聞」。走路照樣能走,但是心中沒有「走在哪裏?這是什麼路?」的念頭;吃飯也是自然地吃,習慣性地吃完了,究竟吃了什麼?好不好吃?全都不知道。自己完全被疑情包圍住,自己就在疑團裏。

  

  譬如來果老和尚的修行過程中,有數個月的時間在行腳,同時也在參話頭。天亮時知道起身,起身之後知道要背著行李,知道向人托缽;晚上時知道要睡覺,就夜宿屋檐下、樹下或土地廟裏,若是沒有地方休息時,便于路旁睡下。他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地參話頭,即使睡覺時也在參話頭,如此綿綿密密地維持好幾個月,疑團的力量很強。

  

  有一次來果老和尚在高旻寺過堂,因爲他正處于疑團中,聽而不聞、視而不見、食而不知其味,動作也比較遲緩。維那見他拿了碗,整個人卻呆呆的,以爲他是裝模作怪,于是當場打了他一個耳光,致使來果老和尚的疑團不見了,並且還岔了氣,身體很不舒服。因此他發願,如果自己當上方丈,就要規定在過堂吃飯時,不准打耳光。

  

  要進入疑團,方法一定是綿綿密密,不顧前後,不顧旁人和環境;不管吃的是什麼、走在哪裏,無論何時,只顧自己當下的這一句話頭,那麼話頭的力量一定會增長,一定會進入疑團。疑團必須從疑情産生,從而粉碎疑團。疑團粉碎時可能會有叁種狀況:一種是見性、一種是徹悟、另一種什麼都不是,端視疑情力量的大小。

  

  也許有人認爲自己已經打坐了幾天,怎麼仍無疑情的訊息?方法是否沒有效果?或是念頭一動,覺得自己現在身體狀況不佳,滿疲倦的,能用功嗎?只要有這種比較心或分析的態度,就會感到沒希望了,方法更是無法得力,猶如一顆泄了氣的氣球,即將墜落一樣。

  

  克服的方法是不斷地加溫,持續地只管用方法,答案一定會出現,但是不管它何時會出現,自己當下的責任和任務,只是單純地提起一句話頭,任何身體上、心理上或環境狀況發生,只是提起話頭,否則,身上稍癢或稍痛,就抓一抓、摸一摸,不然就是擔心哪個地方痛的話該怎麼辦?這些念頭都是在打妄想。安心的方法,就是任何狀況發生,即單提一句話頭,也就是單提向上一著。

  

  叁、兩種輔助的方法

  

  如果念話頭已經能很快地讓心沈靜、穩定,但是卻沒有強烈的希望或期待要得到答案,疑情不強,疑團不會形成。若是持續這種狀況,那你是在休息,不是在用功,只是冷水泡石頭。此時,可以用「空觀」,亦即「中道觀」,或者是「放舍萬緣」兩種方法來做爲輔助。

  

  (一)空觀

  

  首先,讓心處于明和靜的狀態,不執著也不貪戀。此處所說的「明」不是光明的意思,而是心裏非常清楚,明明朗朗,不暗鈍也不迷糊;「靜」是不動搖的意思。非常清楚自己沒有雜念妄想,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心非常安定、安靜,就是明和靜。但是,若無輔助方法,可能經常守著明和靜的狀態,這樣最多進入次第禅定,而無法與大乘禅法的悟境相應。所以,必須知道何謂「空」、何謂「中」。

  

  空和中事實上是同樣的。空,不等于沒有;心中明白清楚,不是空,而是有。不執著、不攀緣、不依賴、不貪戀明和靜的境界,而將心住于無所住的狀態,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般人達到明和靜的狀態,會出現追求心,覺得自己住于明和靜很快樂、很舒服、很自在,有這些心境出現是「有所住」;「無所住」是指心清楚有明有靜的境界,但是不覺得自己很歡喜、很有成就感,這就是空觀。

  

  「中道」的意思,是既不住于中間,也不住于兩邊。所謂「兩邊」,譬如以明靜和散亂來說,散亂出現時,要運用方法對治,而明靜狀況出現時也不貪戀,這叫做不住于兩邊。不住于中間,是指心中不執著任何一種境界。有人會誤解,以爲不住于中即是只住于空,但住于空也是錯的。空,不是心中什麼都沒有,也不是空空蕩蕩的狀態。那麼不住于中間,也不住于兩邊的「中道觀」究竟是什麼?事實上是無法解釋,也無法說明的。譬如,當你遊泳時,自己並不是一直停留在中間的水面上,是要將水不斷地往身體兩邊劃出去,而水始終是從身體的上下左右滑過,不會去執著哪一邊的水是你的或你所喜歡的,只是一直往前劃,這即是類似中道觀的修行方法。

  

  如何將中道觀運用在話頭禅上?譬如參「什麼是無?」時,每參完一句「什麼是無?」就將話頭放下,然後繼續參「什麼是無?」參完之後再將話頭放下…

《聖嚴法師教話頭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