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容易犯盜戒。偷聽即耳朵犯盜戒、鼻子偷聞香味,也犯盜戒。所以,真正持守不偷盜戒到最微細,六根不對外攀緣,這念心就不動了,達到寂滅的境界,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能夠做到寂然不動,心性本具的神通智慧自能顯發。
以前有一位比丘,在山上的池塘邊打坐。出定了之後看見池塘裏有很多荷花,花朵長得很鮮豔,這位比丘就開始欣賞花朵、聞花香。這時水神就現身告訴比丘:「你怎麼偷看、偷聞我的花呢?」比丘覺得奇怪,就問道:「我剛才看到有人,不但是看、是聞,還把池塘裏的花摘走了,你怎麼都不講一句話?而我並沒有拿你的花,只是看一看,怎麼說我偷看、偷聞呢?」
水神回答:「我剛才看到您在這裏打坐,一身都是光明,你現在由于偷看、偷聞我的花,身上的光明都消失了!修行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特地來告訴你,至于那位路人,煩惱習氣重,講也沒有用,所以我就不講了。」由此可知,不偷盜戒有粗細之分,能夠持守到最微細,也能證到寂滅的境界。
九、不起非份之想,知足心常喜樂
弘一大師是近世的高僧,以學律持戒爲人所推崇,卻自認爲連優婆塞所持守的五戒,都未能持守清淨;這誠然是大師律己甚嚴的自謙之詞,但卻由此可看出,要將戒持守的很清淨,確實不易。因爲戒有粗、細之分,以偷盜戒爲例,微細來說,眼睛偷看,眼睛犯盜戒;耳朵偷聽,耳朵犯盜戒;一般人的心始終向外攀緣,眼、耳、鼻、舌、身、意都在犯盜戒,對外攀緣生分別、起煩惱,使本具的慈悲、智慧無法彰顯,就是在盜自己的功德法財。相對的,能夠將戒持守的很清淨,就能解脫煩惱。
受八關齋戒,最基本能作到不盜他人財物,即是持戒。一切財物的範圍包括非常廣泛,一張紙、一只鉛筆、一本書都是財物。甚至于打電話,公家的電話只有公事才使用,私事絕對不用,因爲在公司打私人電話,假公濟私,雖然電話費並不昂貴,還是屬于偷盜。明白這些道理,處處都是道場,時時都可以修行。能夠作到不偷盜就減少很多的業障,避免了很多的煩惱。
一切財物只要不屬于自己的,見到了以後起了偷盜的心念,並運用種種方法達成目的,構成偷盜的行爲,未來就必須要受報。因此,要時時提醒自己,不屬于自己的財物不起貪心,不作非分之取,以上是就消極面來說。就積極面而言,不僅不拿他人的物品,進一步還要去救濟、布施、行種種供養,如此才能徹底轉化自己悭貪的習氣,凡事知足,自然心常喜樂。
十、不淫欲戒
八關齋戒的第叁條戒爲不淫欲戒,戒文中提到:凡與男女,身相和合,皆名之爲淫。受八關齋戒時,在家人亦當斷正淫,乃至不得起淫念。
所謂「男女身相和合」,就是男根和女根身相接觸,産生性的行爲,這就稱爲淫。不過不僅是男衆與女衆,現今社會中,同性之間也會産生淫欲的行爲。淫欲,在佛法來看都是不清淨的,是一種貪愛的煩惱;做了這些事情,心當中就會打妄想,意識就會昏沈。
我們身體當中有叁把火:淫欲之火、瞋恚之火與饑火。所謂「欲火燒身」,欲火是叁把火中最厲害的,大家可以注意反照自己。男衆和女衆之間,只要起了一個欲愛心、貪愛心,心念一動,這一念心馬上就影響生理,身體就會發燒、發熱,這就是欲火的作用。這叁把火一燒,心中不能作主,失去了智慧、失去了理智,就會造作惡業,造了惡業就要墮落、受惡報。
十一、欲愛是生死的根本
淨土宗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阿含經》中雲:「若有此則有彼,若無此則無彼;若生此則生彼,若滅此則滅彼。」有一些些就還有一些些,只要有男女的愛著,這個念頭一動,就是受輪迴之因,招感未來世生死的果報,所以欲愛、色愛就是生死的根本。
如果起了一念淫欲心,不知道檢討反省、停止惡念,仍繼續不斷地打妄想的話,這個欲火就會愈燒愈厲害,到最後沒有辦法停止了,就産生強暴、淫欲、亂倫等行爲。所謂「色膽包天」,因爲這念心被欲火所燒,會使自己失去了理智、無法自我控製。因此不僅普通凡夫要避淫欲,佛經裏也講:「菩薩見欲,如避火坑。」即便證到了菩薩的境界,看到男女産生這一種性的行爲,都要趕快避而遠之。
欲愛是生死的根本。佛法中無論是禅、淨、密、律,各個宗派都是如此提醒世人。因此,有智慧的人一定要遠離淫欲。
十二、心中的叁把火
許多醫學研究證明,身體與心理互相關連,心中只要一動念頭,馬上就影響生理。每個人心中都有叁把火,除了欲火之外,還有瞋火與饑火。例如人在發脾氣的時候,面孔一會兒青、一會兒紅、一會兒白,這就是因爲瞋火一起,憤怒的情緒馬上影響生理。所以,要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就要時時保持心平、心靜、心定與慈悲;以慈悲心化除瞋心,心平氣和,身體就會健康。如果不從淨化心念著手,等到身體受損才靠吃藥、打針予以補救、治療,實在很難得到健康。所以要時時保持慈悲心,不起惡念;即使起了瞋心,也要能夠馬上檢討反省,熄滅瞋火,如此一來,心情平和,自然能擁有健康的身體。
第叁把火是饑火,一個人肚子餓了,肚子裏就好像有一把火在燒。如果沒有定力,忍耐不住,加上自己經濟狀況不佳,爲了滿足心中的欲望,就會去偷、去搶,如此就造了惡業。儒家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當人們享受富貴的時候,心中耽著逸樂,就容易花天酒地、吃喝玩樂,想到淫欲之事。在貧窮時,爲了叁餐心生煩惱,這時看到他人享受富貴,心起貪念,就會做出搶劫、偷盜等違法行爲,來滿足自己。這一切的煩惱,都是因爲不知運用佛法的智慧,熄滅心中的饑火,以至于造成種種過失。
十叁、持戒清淨得出世解脫
每個人心中都有叁把火:瞋火、饑火與欲火。這叁把火當中,欲火對我們身心的影響最大,不但是異性之間,就算同性之間有了淫欲的行爲,都是犯了不淫欲戒。不但是如此,就是自己使自己産生一種性的感受,也一樣是犯此罪過。
持守不淫欲戒能保持心清淨,心清淨就能得解脫。如來的心就是清淨的心,因爲身與心互相關聯、互相影響,所以心清淨,所感召的亦是清淨的報身,具足無量的功德與智慧。佛經中提到:「屍羅不清淨,叁昧不現前」,屍羅就是戒,八關齋戒含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等戒,假使持戒不清淨,所得到的禅定都不是正定,而是一種邪定,成不了佛,卻成了魔,由此可見持守不淫欲戒的重要性。
五戒中有不邪淫戒,而在八關齋戒中則爲不淫欲戒,在受持八關齋戒的一日一夜中,即使是在家居士,亦不能有淫欲的行爲,因爲持守八關齋戒是爲了得出世的解脫,必須持戒清淨,令心保持清淨,才能出離生死輪迴,得到真正的解脫。所以,佛陀真是大慈愍者,爲令衆生出離生死苦海才製不淫欲戒。
身、口、意不清淨,造作惡業,就會墮落,人生就是黑暗與痛苦。而八關齋戒是出世的戒法,奉行受持這八條戒,能幫助我們達到身、口、意叁業清淨,業障消除,本具的智慧顯發,就能得到出世的解脫。
十四、不妄語戒
八關齋戒中第四條戒爲不妄語,製定大衆不得說虛妄不實的話,乃至須遠離口四過。看見了說是沒有看見,聽到了說是沒有聽見,或沒聽見說是聽見了,做了說是沒有做,沒有做說是做了,這都是妄語。持守不妄語戒,不僅要做到誠實言,同時更進一步還要遠離口業的四種過失:惡口、兩舌、妄言、绮語。
爲什麼佛要製不妄語戒?如來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其中兩種相好就是廣長舌相、梵音聲相,因爲過去生生世世不惡口、不绮語、不兩舌、不妄言,才能得到廣長舌、梵音聲的果報。如果平時打妄語,或說了出家衆、在家衆等的過失,乃至于産生其他口業的過失,將來舌頭就會很短,短到連話都講不出來的惡報;造了惡業,就會産生諸如盲聾瘖啞的果報,所以爲人處世,應當謹慎言行,切莫逞一時之快,造作來世惡報的苦果。
十五、不妄語的殊勝功德
如果有人叁世不妄語,他的舌頭一伸就可以到鼻尖上,相反地,如果舌頭沒這麼長,代表前世口業不清淨。佛從來不妄語,所以佛的舌廣而長,能覆面至發際,稱爲廣長舌相。此外,佛有梵音聲,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佛陀說法雖然只講一種語言,但世間上任何國度的人們,乃至于畜生及有情衆生都能聽得懂,不僅如此,而且一聽到佛陀的法音,身心熱惱盡消、清涼無比,當下即能契入佛法義理,可知佛說法的音聲中,蘊含殊勝的智慧與功德力。
此外,佛的音聲沒有遠近,無遠弗屆。釋迦牟尼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爲了要證明佛的音聲究竟能傳播到多遠,運用神通力,飛了幾十個國家,仍然聽得到空中有佛陀說法的聲音,這就是「梵音聲」不可思議的功德。生生世世口業清淨,才能成就廣長舌相及梵音聲的殊勝功德。
十六、大妄語罪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造了口四過:兩舌、惡口、妄言、绮語,將來招感的果報輕者如表達能力不佳,說話詞不達意,或經常被人誹謗、欺騙,嚴重者甚至成爲啞巴,所以佛陀慈悲製定不妄語戒,不僅要做到不欺騙他人,更進一步還要不犯口四過。
妄語中造業最重的就是大妄語。沒有開悟說自己已開悟,沒有成道說自己已成道,沒有得到禅定說是得到禅定了,這些都是大妄語。現今社會上,有些人說自己是羅漢、菩薩乃至于如來佛轉世,或是假稱自己有種種神通,藉此求取名聞利養,這些都是犯了大妄語罪。《楞嚴經》中佛告訴阿難尊者:「如是世界…
《八關齋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