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心要
「心要」,指的是我們修行學佛之要點。一如人之心髒,若心髒不好,人就會休克,所以,心是人的根本。而此經教藉「心」來形容,表示「始終心要」的內容,好比人的心髒一樣,非常重要。「始終心要」是一個中樞點,明白此中樞點後,就能掌握全體大綱。
「始」,就是開始,「終」,即終結。我們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一個開始,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有開始,就有終結,開始很好,最後的終結就會很好;開始不好,最後的結果也就不好。
經雲:「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因就是始,果就是終,所以,因地一定要真。修行,首先要發菩提心,要發真心,要有信心,生死心要切。「始終心要」就是告訴我們修行的一條路,一條正確的路。
依本具心性而言,本無始無終,若有始,就有終,有成就有壞。悟此本具心性,原不生滅,原不動搖,本自具足,本自清淨,對佛法即能起深信。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想想看,有始否?有終否?我們的身體是父母所生,我們這念心是誰所生的呢?我們一生下來,就知道哭,知道笑,能哭能笑的這念心,是沒有始,也沒有終的,故經雲「法爾如是」。
「始終心要」是依實相來修,這個就沒有生,也沒有滅。所謂實相,即當下這念心不落兩邊,常行中道,這念心若落兩邊,就有了生滅。
這念心本自具足,法爾如是,無始無終,無去無來,因爲無生,所以無滅,佛法最究竟的就是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相信這個道理,明白了這個原則,就開始依不生不滅的因,依心性起修。我們依據空、假、中之理,來修空觀、假觀,這也是一個生,到最後歸于中道實相,這才是最究竟。空觀所觀的空,是心性本空,假有是實相生出來的妙有,所以,實相才是根本,才是最重要的。
「始終心要」就是告訴我們,修行的第一步不要弄錯,有了好的開始,就有好的果報,依實相去修,無始無終,就是好的開始。依心起修,依性起修,如此,就是實實在在的,就是諸法實相,即是諸佛的法身,依據此真理之法去修、去用功,才是最重要的。
夫叁谛者,天然之性德也。
(中論)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即中道義。」叁谛者,即中谛、真谛、俗谛,此乃天然之性德也。真谛即真空,俗谛即假有,中谛即中道第一義谛。若是明白中道第一義谛,悟到中道,即叁即一,中道當中有真空,也有假有,所謂「一心叁觀」、「一心叁谛」。一切法皆歸于實相,所以,言此叁谛乃天然之性德。
所謂天然就是本具的,我們的心性,不假造作,不是人生出來的,不是父母給我們的,也不是菩薩、閻王、耶稣給我們的,它是本具的,法爾如是的。儒家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中庸)雲:「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爲道,修道之謂教。」這些,都是講心性,都屬于性德,天然的性德。心性本具,所以我們當下這個心,是不假絲毫造作的,若是起心動念,那就不是天然了。天,有先天、後天及第一義天,先天指過去,後天指現在,第一義天包括過去和現在,這就是屬于天然之性德;此性德當中具足一切功德、智慧、神通、妙用,這一切皆由叁谛所統括。
中谛者,統一切法。
當下這念心性,若悟此中道第一義谛、實相之理,十方世界都在我們這念心當中。在十法界圖,十法界當中是一心,下面有叁惡道,心若起貪瞋癡,就墮入叁惡道;若受持五戒,就屬于人道;修十善、修四禅八定,屬于天道;修四谛,屬于聲聞道;修十二因緣,屬于緣覺道;修六波羅密,屬于菩薩道;菩薩道修成了,就屬于佛道。
所謂「心生萬法」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十法界都是這個心生出來的。既然是心生出來的,這念心若契悟實相,實相就是沒有生、沒有滅,當下就是統攝十法界。當下這念心,一念不生,十法界馬上統統銷歸自性,所以,古德雲:「一法界顯,九法界隱」,此即是統一切法。
一真法界,就是實相,此實相就是中谛。若契悟此一真法界,當下這念心現前了,此時就如禅宗所言「千年暗室,一燈即破」。一燈就是實相,此燈若時時刻刻現前,照破了黑暗,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沒有叁途惡道,人、聲聞、緣覺、菩薩也都沒有了,爲什麼呢?因爲實相的境界,能統一切法,統攝有爲法與無爲法,所以,一真法界現前,十法界就統統銷歸自性。
十法界沒有了,外面的依報也沒有了,當下這念心具足定力、智慧,定慧一如,戒定慧不離當念,悟此心,即是「千年暗室,一燈即破」。將此心安住于實相,十法界、依正二報,皆不離當念,此即「中谛者,統一切法」之義。
真谛者,泯一切法。
真谛是指空,此空性是指實相當中具足有真空的道理。若以真空來講,一切法都不成立,聲聞證我空,菩薩證法空,我空、法空、空空,這叁空的道理,都是泯一切法。
泯,就是一法不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契悟真空,即屬真谛。此真空,有析空觀、體空觀,無論是析空或體空,都是空,皆是泯一切法。
泯,就是滅一切法,一切法都是空性,沒有一法不空。所以,站在空性而言,中道也是空,假有也是空,什麼都是空,一空一切空,就是泯一切法,空性現前了,即是屬于真谛。
俗谛者,立一切法。
古人雲:「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實際理地不立一法。」以俗谛言,例如菩薩雖了知空花水月道場,卻能大做夢中佛事,什麼都要具足,了達世間法,廣修菩薩行,圓滿萬德莊嚴。
十法界當中,佛法界,即是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是諸佛。所以,要想達到佛的境界,先要從俗谛上去修行,立一切法,百福莊嚴,一善不廢,是佛事,此即俗谛也。
所謂俗谛者,即世間法,我們現在建道場,就是立一切法;要行六波羅密,要度衆生,必須要有道場;欲聽經聞法,必須要有講堂,還要有經書,什麼都要有,都要具足,這就是立一切法。
舉一即叁,非前後也。
中道第一義谛、真谛、俗谛,雖分叁種道理言之,最後仍歸一。此叁種道理,非各自獨立,而是沒有前後、沒有中間,即「一心叁觀」,此一心當中,具足叁觀之理。等于禅宗所說的:「隨拈一法,皆是佛法」、「頭頭法法都是道」、舉一即叁,所謂「芥子納須彌」,即一念當中,具有恒沙法門。
大乘經雲:「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花是指我們這念心,每一個人都有,這花當中,又具足有無量無邊的世界與天地。
所謂舉一即叁,就是舉俗谛,當中有真谛、有中谛。舉中道第一義谛,當中就有真谛、俗谛;舉真谛,也有俗谛、中谛。說一即叁,叁即一,沒有前後,沒有中間,沒有左右,一即一切,非前後也。
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此天然性德,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蠢動含靈本具,非修後始有。如陽光雖被烏雲遮住,但其光明並未因烏雲而減退,故佛性,法性,凡有性者,皆具此理。
無論是胎、卵、濕、化生,一切蠢動含靈,皆有實相,皆有心性,是本自具足的,此心性不是想出來的,也不是造作所得的。所謂造作是心去攀緣、去思想,心性本自具足,故不須思想、攀緣。
悲夫!秘藏不顯,蓋叁惑之所覆也。
奈何世人,不知本具佛性,衆生沈淪,迷失本性,懷珠乞討,久處無明煩惱殼中,不能沖出叁界,亦不知沖出。秘藏指叁德,指真如法性,指實相。
秘藏,就是藏在衆生當中的秘密,藏在衆生如來藏當中,藏在煩惱、無明當中。所以,煩惱當中有菩提,無明當中即佛性,所謂「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修淨土法門者,阿彌陀佛在那裏呢?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藏在法界當中,法界就是指六根、六塵、十二入、十八界,欲見阿彌陀佛,就必須在法界、無明當中修,所謂「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現。」此真如法性、實相,爲什麼秘藏不顯,不會現前呢?因爲有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叁種煩惱把我們的真如法性,本具性德蓋住了,故雲「蓋叁惑所覆也」。
故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見思阻乎空寂。
無明惑,是心理的黑暗,有四十二品無明,生住異滅四相各有十品,最後一品生相無明較難破,這個無明煩惱翳乎法性,法性是指實相、佛性。
我們這個心眼,具足一切神通、智慧、光明,什麼都有,可是心眼當中有了翳,有了無明煩惱,法性、佛性就無法顯現。無明翳,猶如眼中生翳,什麼都看不見。
「塵沙障乎化導」一一塵沙惑,就譬如說,不知衆生錯綜複雜的根性,不知如來無量法藥,因爲有如塵如沙的諸多不知,故不能應病與藥,隨機化導。菩薩發大悲大願,要普度衆生,衆生度盡,方證菩提;想要度盡衆生,必須有很多方法,也要知道衆生的根性。雖然菩薩有此大願,但法門不了解、不通達,這就「障乎化導」,所以要修如幻叁昧。修成了,即能了達一切,否則,因有塵沙惑,就無法通達無量無邊教化衆生的法門。
「見思阻乎空寂」一一見惑,即見解不清楚,妄執有我,而生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思惑,即思想不正確,觀念偏差,追逐于貪瞋癡慢疑,對事理看不空。阻,就是障礙。欲證真空之理,想見到空性,必須破除見思惑。
然茲叁惑,乃體上之虛妄也。
叁惑之體虛妄,如影子顯現,所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善惡如幻化,叁界如空花,皆是一個虛妄的境界,怎麼說呢?例如,現在我發脾氣,能否找得到當下那念心的脾氣?找不出來的!被人家辱罵,馬上無明…
《始終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