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火冒叁丈,這是一種緣起,無明是遇緣而起,既是遇緣而起,就是虛妄不實,所以,無明煩惱乃是體上之虛妄也。
于是大覺慈尊,喟然歎曰:
「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
但以衆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
叁覺圓滿,萬德莊嚴,謂之大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謂之慈尊。
釋迦牟尼佛成道時,上半夜契悟四谛,中半夜契悟十二因緣,後半夜夜睹明星,忽然大徹大悟,喟然歎曰:「大地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之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真如界內是指真空當中,在真空當中,沒有衆生、沒有佛、沒有魔,故雲「絕生佛之名」,如禅宗祖師言「有佛處亦不住,無佛處即走過。」真如,就是指實相,指我們當下沒有生滅,沒有去來,靈明寂照的這念心;不起心、不動念,了了分明,常寂常照,這就是真如。這個地方,什麼都不理,所以,禅宗古德雲:「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因佛本來就有,故不須另外再去求佛。
衆生也是虛妄,佛也是虛妄,所以佛不度衆生。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法,度了無量無邊的衆生,沒有度一衆生,是因安住在平等法界當中。
「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就是指我們當下這念心,沒有去、沒有來,沒有生、沒有滅,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沒有衆生相,也沒有佛相,什麼相都沒有,離一切相,即一切佛。
「但以衆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一切衆生本具佛性,當中具足一切功德,智慧、神通、妙用,爲何無法證得,因有妄想、執著的緣故。
無始以來,衆生六根攀緣已成習慣了,看到好的就起貪心,壞的就起煩惱,沒辦法回頭了,想要他回頭,實在是很困難的事。但,只要有信心、恒心,一旦回頭,也很簡單,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一下就返過來了,這都是觀念和信心的問題。
由是立乎叁觀,破乎叁惑,證乎叁智,成乎叁德。
妄想包括很多,有善、有惡。無論是善、惡,若始終在妄想當中,就無法證得這一念真性,怎麼辦呢?佛大慈悲,開方便法,立叁觀,說了叁種修證之方法。
叁觀即空、假、中叁觀。叁惑,即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叁智,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叁德,即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修觀破惑證智成德,似乎是叁乘修證,若從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則爲一心叁觀矣。
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
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
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修叁觀的目的,就是要破叁惑、證叁智、成叁德,這些都是最直接了當的方法,不需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但是,衆生的煩惱執著,各各不同,所以必須要有不同法門對治。
修空觀(析空觀、體空觀),修成功了,破見思惑,證無師智,即出叁界,了生死;修假觀(如幻叁昧),修成功了,破塵沙惑,證道種智,證到菩薩的境界,然後證空不住空;修中觀(實相觀)就破無明惑,所謂無明分分破,真如分分現,最後入金剛喻定,破最後一分無始無明,就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然茲叁惑、叁觀、叁智、叁德,非各別,非異時也。
天然之理,具諸法故。
此爲綜合法法相攝之理。叁惑、叁觀、叁智、叁德不離這念心,這念心又具足叁惑、叁觀、叁智、叁德,所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這念心,迷即衆生,覺即菩提,若契悟此理,則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心性本具,當下即是,所以,不是個別獨立存在,也不是修戒、修定、修慧之次第修,而是戒定慧一體相攝也。譬如波浪即水,水即波浪,在形象上似乎有所差別,但其體是一樣的。水不離水,水遇強冷即結冰,冰遇高熱,又變成水了。
我們這念心,煩惱、菩提本自具足,遇外面的境界風,就變成了冰;若遇善緣,我們覺悟的心契悟了叁觀的道理,冰馬上又化成水了,所以,這些都要靠智慧心來觀照。這念心有迷、有悟,迷的時候水就變成波浪,悟的時候,透過智慧之光的返照,波浪又變成水了,煩惱即成菩提,所以,其理非各別獨立存在。
並非因爲有過去,才有現在,有現在,才有未來,所以曰非異時也。這當中沒有時間,一法具足一切法,當下一念心悟中道實相之理,此實相當中,能夠生出妙有,即真空,所以是同時存在,非異時也。過去、現在、未來,皆不離當下這個心,此心悟著實相,即能破除了一切執著。凡夫就是有執著,執著過去、現在、未來,執著內外、美醜、凡聖,有了這些執著,就有時間、空間的顯現,若能破除執著,則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在當下這一念。
真正契悟實相,沒有遠近,法界就是一體的,極樂世界就在目前,淨土就在當念,所以,沒有異時的存在,此乃指最高的實相境界而言,必須是悟到實相的境界,方能夠法法相攝。「叁惑、叁觀、叁智、叁德,非各別非異時也」,此乃以體上而言,天然本具的道理,本自具足一切法也。
然此叁谛,性之自爾,迷茲叁谛,轉成叁惑。
惑破藉乎叁觀,觀成證乎叁智,智成成乎叁德。
從因至果,非漸修也,說之次第,理非次第。
如何能契悟中道實相呢?必須要有方便,即次第的方便方法,否則就無法契入實相,但是,若執著這個方便,又不能完全與理相應。
此叁谛的道理,是本自具足,性之自爾,法爾如是,即自性當中不假造作,沒有始,沒有終,沒有美醜,自性自爾,法爾如是也。若迷此叁谛,不了解叁谛的道理,就轉成叁惑,這是屬于衆生的境界。
本性雖具足一切神通妙用、功德、智慧,衆生因迷失了本性,所以,智慧、功德顯現不出來;如被白雲遮住,變成叁惑,這些煩惱、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即成衆生的境界。
我們爲了要轉識成智,爲了要超凡入聖,得到解脫,見到實相,爲破叁惑,就必須了解叁觀的道理。依照叁觀的方法來修行,叁觀即空觀、假觀、中觀,此叁觀修成了,就證叁智,智成則成叁德。
叁德是果,叁觀是因,因成就有智,智成就有德,叁智不離當下一念。從因至果,非漸修也,故「說之次第,理非次第」。從因至果,明明是漸修,怎麼說不是漸修呢?所謂「修而無修」,修了以後,始終不執著這個修。例如,修空觀時,空當中有假有、有中道,即所謂「一空一切空」,空當中具有假有,具有中道,就是實相,看似漸修,其實不是漸修。
修假觀時,假觀當中又有空,又有中,所以「一假一切假」,那是不是漸修呢?表面上看似是漸修,但若時時刻刻,我們這念心如如不動,了了常知,那就不是漸修了。所以,在事上、言說上而言,好象有次第,但若契悟了,在理上而言,那就沒有次第了。
理,就是中道實相之理,空當中有中道實相,假當中也有中道實相,這是不是沒有次第?一心具足叁種道理,所以,理上是無次第,事上來說是有次第。
大綱如此,網目可尋矣。
大綱即叁谛、叁惑、叁觀、叁智、叁德。若明此大綱,即能契入。網目(如魚網,當中橫豎的線曰網,空洞曰目),是形容詞,目是指叁谛、叁惑、叁觀、叁智、叁德。這些道理一看就很清楚明白,若欲修證,就要修此網目,所以說「大綱如此,網目可尋矣」。
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成叁德,欲成叁德,就必須要有叁智:欲得叁智,就必須修叁觀,修了叁觀,才可以轉叁惑;叁惑破了,就證了叁智;有了叁智,叁德自然而然就現前了。這些就是修實相的道理,中道實相觀修成了,就有叁智,有了叁智,就成叁德。
所謂大綱,就是指心要,網目是指五時八教權實等法。谛祖雲:「叁谛准仁王經,叁觀准璎珞經,叁惑准智度論,叁智准大品般若經,叁德准大般涅槃經。」(谛祖是天臺宗的祖師),此處乃說明叁谛、叁觀、叁智、叁德之理,這些道理,並不是天臺宗祖師以想象所創造出來的,而是根據大乘經典所說之理,前後融通,把整個佛法的教理融會貫通所做成的結論,所以,此理又能融合大小乘、藏、通、別、圓。
因此,依據「始終心要」修行,就是一條直路,一條近路,絕對不會走錯路、繞遠路。
《始終心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