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始终心要▪P2

  ..续本文上一页火冒三丈,这是一种缘起,无明是遇缘而起,既是遇缘而起,就是虚妄不实,所以,无明烦恼乃是体上之虚妄也。

  

  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

  「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

  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

  三觉圆满,万德庄严,谓之大觉。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谓之慈尊。

  

  释迦牟尼佛成道时,上半夜契悟四谛,中半夜契悟十二因缘,后半夜夜睹明星,忽然大彻大悟,喟然叹曰:「大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之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真如界内是指真空当中,在真空当中,没有众生、没有佛、没有魔,故云「绝生佛之名」,如禅宗祖师言「有佛处亦不住,无佛处即走过。」真如,就是指实相,指我们当下没有生灭,没有去来,灵明寂照的这念心;不起心、不动念,了了分明,常寂常照,这就是真如。这个地方,什么都不理,所以,禅宗古德云:「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因佛本来就有,故不须另外再去求佛。

  

  众生也是虚妄,佛也是虚妄,所以佛不度众生。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法,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没有度一众生,是因安住在平等法界当中。

  

  「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就是指我们当下这念心,没有去、没有来,没有生、没有灭,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没有众生相,也没有佛相,什么相都没有,离一切相,即一切佛。

  

  「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当中具足一切功德,智慧、神通、妙用,为何无法证得,因有妄想、执着的缘故。

  

  无始以来,众生六根攀缘已成习惯了,看到好的就起贪心,坏的就起烦恼,没办法回头了,想要他回头,实在是很困难的事。但,只要有信心、恒心,一旦回头,也很简单,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一下就返过来了,这都是观念和信心的问题。

  

  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

  妄想包括很多,有善、有恶。无论是善、恶,若始终在妄想当中,就无法证得这一念真性,怎么办呢?佛大慈悲,开方便法,立三观,说了三种修证之方法。

  

  三观即空、假、中三观。三惑,即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智,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德,即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修观破惑证智成德,似乎是三乘修证,若从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则为一心三观矣。

  

  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

  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

  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

  修三观的目的,就是要破三惑、证三智、成三德,这些都是最直接了当的方法,不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但是,众生的烦恼执着,各各不同,所以必须要有不同法门对治。

  

  修空观(析空观、体空观),修成功了,破见思惑,证无师智,即出三界,了生死;修假观(如幻三昧),修成功了,破尘沙惑,证道种智,证到菩萨的境界,然后证空不住空;修中观(实相观)就破无明惑,所谓无明分分破,真如分分现,最后入金刚喻定,破最后一分无始无明,就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

  

  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非异时也。

  天然之理,具诸法故。

  

  此为综合法法相摄之理。三惑、三观、三智、三德不离这念心,这念心又具足三惑、三观、三智、三德,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念心,迷即众生,觉即菩提,若契悟此理,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心性本具,当下即是,所以,不是个别独立存在,也不是修戒、修定、修慧之次第修,而是戒定慧一体相摄也。譬如波浪即水,水即波浪,在形象上似乎有所差别,但其体是一样的。水不离水,水遇强冷即结冰,冰遇高热,又变成水了。

  

  我们这念心,烦恼、菩提本自具足,遇外面的境界风,就变成了冰;若遇善缘,我们觉悟的心契悟了三观的道理,冰马上又化成水了,所以,这些都要靠智慧心来观照。这念心有迷、有悟,迷的时候水就变成波浪,悟的时候,透过智慧之光的返照,波浪又变成水了,烦恼即成菩提,所以,其理非各别独立存在。

  

  并非因为有过去,才有现在,有现在,才有未来,所以曰非异时也。这当中没有时间,一法具足一切法,当下一念心悟中道实相之理,此实相当中,能够生出妙有,即真空,所以是同时存在,非异时也。过去、现在、未来,皆不离当下这个心,此心悟着实相,即能破除了一切执着。凡夫就是有执着,执着过去、现在、未来,执着内外、美丑、凡圣,有了这些执着,就有时间、空间的显现,若能破除执着,则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在当下这一念。

  

  真正契悟实相,没有远近,法界就是一体的,极乐世界就在目前,净土就在当念,所以,没有异时的存在,此乃指最高的实相境界而言,必须是悟到实相的境界,方能够法法相摄。「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非异时也」,此乃以体上而言,天然本具的道理,本自具足一切法也。

  

  然此三谛,性之自尔,迷兹三谛,转成三惑。

  惑破藉乎三观,观成证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

  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

  

  如何能契悟中道实相呢?必须要有方便,即次第的方便方法,否则就无法契入实相,但是,若执着这个方便,又不能完全与理相应。

  

  此三谛的道理,是本自具足,性之自尔,法尔如是,即自性当中不假造作,没有始,没有终,没有美丑,自性自尔,法尔如是也。若迷此三谛,不了解三谛的道理,就转成三惑,这是属于众生的境界。

  

  本性虽具足一切神通妙用、功德、智慧,众生因迷失了本性,所以,智慧、功德显现不出来;如被白云遮住,变成三惑,这些烦恼、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即成众生的境界。

  

  我们为了要转识成智,为了要超凡入圣,得到解脱,见到实相,为破三惑,就必须了解三观的道理。依照三观的方法来修行,三观即空观、假观、中观,此三观修成了,就证三智,智成则成三德。

  

  三德是果,三观是因,因成就有智,智成就有德,三智不离当下一念。从因至果,非渐修也,故「说之次第,理非次第」。从因至果,明明是渐修,怎么说不是渐修呢?所谓「修而无修」,修了以后,始终不执着这个修。例如,修空观时,空当中有假有、有中道,即所谓「一空一切空」,空当中具有假有,具有中道,就是实相,看似渐修,其实不是渐修。

  

  修假观时,假观当中又有空,又有中,所以「一假一切假」,那是不是渐修呢?表面上看似是渐修,但若时时刻刻,我们这念心如如不动,了了常知,那就不是渐修了。所以,在事上、言说上而言,好象有次第,但若契悟了,在理上而言,那就没有次第了。

  

  理,就是中道实相之理,空当中有中道实相,假当中也有中道实相,这是不是没有次第?一心具足三种道理,所以,理上是无次第,事上来说是有次第。

  

  大纲如此,网目可寻矣。

  大纲即三谛、三惑、三观、三智、三德。若明此大纲,即能契入。网目(如鱼网,当中横竖的线曰网,空洞曰目),是形容词,目是指三谛、三惑、三观、三智、三德。这些道理一看就很清楚明白,若欲修证,就要修此网目,所以说「大纲如此,网目可寻矣」。

  

  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成三德,欲成三德,就必须要有三智:欲得三智,就必须修三观,修了三观,才可以转三惑;三惑破了,就证了三智;有了三智,三德自然而然就现前了。这些就是修实相的道理,中道实相观修成了,就有三智,有了三智,就成三德。

  

  所谓大纲,就是指心要,网目是指五时八教权实等法。谛祖云:「三谛准仁王经,三观准璎珞经,三惑准智度论,三智准大品般若经,三德准大般涅槃经。」(谛祖是天台宗的祖师),此处乃说明三谛、三观、三智、三德之理,这些道理,并不是天台宗祖师以想象所创造出来的,而是根据大乘经典所说之理,前后融通,把整个佛法的教理融会贯通所做成的结论,所以,此理又能融合大小乘、藏、通、别、圆。

  

  因此,依据「始终心要」修行,就是一条直路,一条近路,绝对不会走错路、绕远路。

  

  

  

  

《始终心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