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心要
「心要」,指的是我们修行学佛之要点。一如人之心脏,若心脏不好,人就会休克,所以,心是人的根本。而此经教藉「心」来形容,表示「始终心要」的内容,好比人的心脏一样,非常重要。「始终心要」是一个中枢点,明白此中枢点后,就能掌握全体大纲。
「始」,就是开始,「终」,即终结。我们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开始,就有终结,开始很好,最后的终结就会很好;开始不好,最后的结果也就不好。
经云:「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因就是始,果就是终,所以,因地一定要真。修行,首先要发菩提心,要发真心,要有信心,生死心要切。「始终心要」就是告诉我们修行的一条路,一条正确的路。
依本具心性而言,本无始无终,若有始,就有终,有成就有坏。悟此本具心性,原不生灭,原不动摇,本自具足,本自清净,对佛法即能起深信。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想想看,有始否?有终否?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所生,我们这念心是谁所生的呢?我们一生下来,就知道哭,知道笑,能哭能笑的这念心,是没有始,也没有终的,故经云「法尔如是」。
「始终心要」是依实相来修,这个就没有生,也没有灭。所谓实相,即当下这念心不落两边,常行中道,这念心若落两边,就有了生灭。
这念心本自具足,法尔如是,无始无终,无去无来,因为无生,所以无灭,佛法最究竟的就是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相信这个道理,明白了这个原则,就开始依不生不灭的因,依心性起修。我们依据空、假、中之理,来修空观、假观,这也是一个生,到最后归于中道实相,这才是最究竟。空观所观的空,是心性本空,假有是实相生出来的妙有,所以,实相才是根本,才是最重要的。
「始终心要」就是告诉我们,修行的第一步不要弄错,有了好的开始,就有好的果报,依实相去修,无始无终,就是好的开始。依心起修,依性起修,如此,就是实实在在的,就是诸法实相,即是诸佛的法身,依据此真理之法去修、去用功,才是最重要的。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
(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即中道义。」三谛者,即中谛、真谛、俗谛,此乃天然之性德也。真谛即真空,俗谛即假有,中谛即中道第一义谛。若是明白中道第一义谛,悟到中道,即三即一,中道当中有真空,也有假有,所谓「一心三观」、「一心三谛」。一切法皆归于实相,所以,言此三谛乃天然之性德。
所谓天然就是本具的,我们的心性,不假造作,不是人生出来的,不是父母给我们的,也不是菩萨、阎王、耶稣给我们的,它是本具的,法尔如是的。儒家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为道,修道之谓教。」这些,都是讲心性,都属于性德,天然的性德。心性本具,所以我们当下这个心,是不假丝毫造作的,若是起心动念,那就不是天然了。天,有先天、后天及第一义天,先天指过去,后天指现在,第一义天包括过去和现在,这就是属于天然之性德;此性德当中具足一切功德、智慧、神通、妙用,这一切皆由三谛所统括。
中谛者,统一切法。
当下这念心性,若悟此中道第一义谛、实相之理,十方世界都在我们这念心当中。在十法界图,十法界当中是一心,下面有三恶道,心若起贪瞋痴,就堕入三恶道;若受持五戒,就属于人道;修十善、修四禅八定,属于天道;修四谛,属于声闻道;修十二因缘,属于缘觉道;修六波罗密,属于菩萨道;菩萨道修成了,就属于佛道。
所谓「心生万法」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十法界都是这个心生出来的。既然是心生出来的,这念心若契悟实相,实相就是没有生、没有灭,当下就是统摄十法界。当下这念心,一念不生,十法界马上统统销归自性,所以,古德云:「一法界显,九法界隐」,此即是统一切法。
一真法界,就是实相,此实相就是中谛。若契悟此一真法界,当下这念心现前了,此时就如禅宗所言「千年暗室,一灯即破」。一灯就是实相,此灯若时时刻刻现前,照破了黑暗,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没有三途恶道,人、声闻、缘觉、菩萨也都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实相的境界,能统一切法,统摄有为法与无为法,所以,一真法界现前,十法界就统统销归自性。
十法界没有了,外面的依报也没有了,当下这念心具足定力、智慧,定慧一如,戒定慧不离当念,悟此心,即是「千年暗室,一灯即破」。将此心安住于实相,十法界、依正二报,皆不离当念,此即「中谛者,统一切法」之义。
真谛者,泯一切法。
真谛是指空,此空性是指实相当中具足有真空的道理。若以真空来讲,一切法都不成立,声闻证我空,菩萨证法空,我空、法空、空空,这三空的道理,都是泯一切法。
泯,就是一法不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契悟真空,即属真谛。此真空,有析空观、体空观,无论是析空或体空,都是空,皆是泯一切法。
泯,就是灭一切法,一切法都是空性,没有一法不空。所以,站在空性而言,中道也是空,假有也是空,什么都是空,一空一切空,就是泯一切法,空性现前了,即是属于真谛。
俗谛者,立一切法。
古人云:「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立一法。」以俗谛言,例如菩萨虽了知空花水月道场,却能大做梦中佛事,什么都要具足,了达世间法,广修菩萨行,圆满万德庄严。
十法界当中,佛法界,即是一乘任运,万德庄严,是诸佛。所以,要想达到佛的境界,先要从俗谛上去修行,立一切法,百福庄严,一善不废,是佛事,此即俗谛也。
所谓俗谛者,即世间法,我们现在建道场,就是立一切法;要行六波罗密,要度众生,必须要有道场;欲听经闻法,必须要有讲堂,还要有经书,什么都要有,都要具足,这就是立一切法。
举一即三,非前后也。
中道第一义谛、真谛、俗谛,虽分三种道理言之,最后仍归一。此三种道理,非各自独立,而是没有前后、没有中间,即「一心三观」,此一心当中,具足三观之理。等于禅宗所说的:「随拈一法,皆是佛法」、「头头法法都是道」、举一即三,所谓「芥子纳须弥」,即一念当中,具有恒沙法门。
大乘经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花是指我们这念心,每一个人都有,这花当中,又具足有无量无边的世界与天地。
所谓举一即三,就是举俗谛,当中有真谛、有中谛。举中道第一义谛,当中就有真谛、俗谛;举真谛,也有俗谛、中谛。说一即三,三即一,没有前后,没有中间,没有左右,一即一切,非前后也。
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此天然性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蠢动含灵本具,非修后始有。如阳光虽被乌云遮住,但其光明并未因乌云而减退,故佛性,法性,凡有性者,皆具此理。
无论是胎、卵、湿、化生,一切蠢动含灵,皆有实相,皆有心性,是本自具足的,此心性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造作所得的。所谓造作是心去攀缘、去思想,心性本自具足,故不须思想、攀缘。
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
奈何世人,不知本具佛性,众生沉沦,迷失本性,怀珠乞讨,久处无明烦恼壳中,不能冲出三界,亦不知冲出。秘藏指三德,指真如法性,指实相。
秘藏,就是藏在众生当中的秘密,藏在众生如来藏当中,藏在烦恼、无明当中。所以,烦恼当中有菩提,无明当中即佛性,所谓「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修净土法门者,阿弥陀佛在那里呢?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藏在法界当中,法界就是指六根、六尘、十二入、十八界,欲见阿弥陀佛,就必须在法界、无明当中修,所谓「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现。」此真如法性、实相,为什么秘藏不显,不会现前呢?因为有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三种烦恼把我们的真如法性,本具性德盖住了,故云「盖三惑所覆也」。
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
无明惑,是心理的黑暗,有四十二品无明,生住异灭四相各有十品,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较难破,这个无明烦恼翳乎法性,法性是指实相、佛性。
我们这个心眼,具足一切神通、智慧、光明,什么都有,可是心眼当中有了翳,有了无明烦恼,法性、佛性就无法显现。无明翳,犹如眼中生翳,什么都看不见。
「尘沙障乎化导」一一尘沙惑,就譬如说,不知众生错综复杂的根性,不知如来无量法药,因为有如尘如沙的诸多不知,故不能应病与药,随机化导。菩萨发大悲大愿,要普度众生,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想要度尽众生,必须有很多方法,也要知道众生的根性。虽然菩萨有此大愿,但法门不了解、不通达,这就「障乎化导」,所以要修如幻三昧。修成了,即能了达一切,否则,因有尘沙惑,就无法通达无量无边教化众生的法门。
「见思阻乎空寂」一一见惑,即见解不清楚,妄执有我,而生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思惑,即思想不正确,观念偏差,追逐于贪瞋痴慢疑,对事理看不空。阻,就是障碍。欲证真空之理,想见到空性,必须破除见思惑。
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
三惑之体虚妄,如影子显现,所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善恶如幻化,三界如空花,皆是一个虚妄的境界,怎么说呢?例如,现在我发脾气,能否找得到当下那念心的脾气?找不出来的!被人家辱骂,马上无明…
《始终心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