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達摩二入四行觀 B▪P3

  ..續本文上一頁定、般若都是菩薩行門,行持之後,還要不執著這些法門,方是真正的般若、真正的菩薩。

  有人認爲布施之後,最好不要留下名字,否則功德就會減少,執著「不留名字,不讓人知道」的功德才殊勝,方稱無相布施。此種觀念是不正確的,執著「這樣的功德才最殊勝」,即是産生了我執、法執。布施的功德在于不僅可利益他人,又能舍去自己的悭貪,且帶動更多人一齊發心,爲自利又能利他的菩薩行。

  將生命、財産完全布施,心中充滿了恭敬、慈悲、真誠,且別無所求、叁輪體空,即是最清淨的布施、最殊勝的功德。

  達摩二入四行觀(十七)

  大舍即是生命、財産皆能施舍,

  心裏的貪、瞋、癡完全淨化,

  我執、法執亦完都舍除,

  不執著能施之人、所施的對象、以及布施之物,

  與叁輪體空之理相應。

  布施是一種「舍」,有大舍、中舍、小舍叁種分別:

  「大舍如火燭在前」:大舍即是生命、財産皆能施舍,心裏的貪、瞋、癡完全淨化,我執、法執亦完都舍除,不執著能施之人、所施的對象、以及布施之物,與叁輪體空之理相應。這就好比火燭在前,能將路途照得清清楚楚、無有障蔽,引導行人于菩提大道上安穩前進。

  「中舍如火燭在旁」:中舍就是施恩布德、廣結善緣,目的是爲了普度衆生、增長福德智慧。雖是廣修善法中,然而仍是有所求、有所得,未能了達諸法緣起性空之理,未與無爲法相應。此即如火燭在旁,雖能照亮前方,卻不如大舍之火燭在前般洞澈十方、通達無礙。

  「小舍如火燭在後」:有些人因爲時運不濟,或是健康狀況欠佳,爲了改善種種的不如意而行布施,希望藉此得到諸佛菩薩的庇佑。這種布施就如同與佛菩薩做生意,心量狹小,故稱爲小舍。小舍還是可以增長一些福德,但因爲不是清淨的供養,缺少慈悲、智慧,所以屬于有缺漏的福德。這就好象火燭在後,只有些許光亮,前方仍是黑暗不明的,行進中踬礙難行,不易達到目的地。

  故知「大舍」是最清淨、殊勝的布施,能、所俱空,與無爲法相應,真谛、俗谛、中道第一義谛,皆得圓滿。若能行此大布施,定可速成菩提、究竟安樂。

  達摩二入四行觀(十八)

  修行需要智慧,

  沒有智慧,很難脫離我及我所的執著;

  我及我所的執著都是塵垢,

  由于這些塵垢,

  使得我們這念清淨心無法現前。

  「脫解叁空,不倚不著,但爲去垢,稱化衆生而不取相。」

  有些人剛開始修布施時,是爲了去除悭貪,希望得到福報。一旦熏習的時間愈久,愈深入了解佛法後,便明白布施者、布施物及所布施的對象,都是緣起性空,不再執著布施的功德。如此,即是智慧增長,對修行的方針更加清楚明了。

  所以修行需要智慧,沒有智慧,很難脫離我及我所的執著;我及我所的執著都是塵垢,由于這些塵垢,使得我們這念清淨心無法現前。

  度化衆生也需要智慧,先要觀察衆生的根基,衆生屬于什麼根基,就用什麼法門度化。度化後,如果存有:「我度化了多少衆生!」、「這種功德非常大!」的心理,那就是「取相」,只要一取相,無相的功德,就成爲有漏的福德。

  真正的功德是無相的性淨之理,不論是此生、來世,生生世世都本自具足,而且廣大無有邊際。修行,度衆,能夠不取相,證悟性淨無爲之理,才是有福德又有功德,也才是真功德!

  達摩二入四行觀(十九)

  發菩薩心、修菩薩行,是件很長遠的事情。

  從現在開始用功,

  到叁覺圓滿、成就佛的智慧,就必須要有福德,

  如果福德不具足,

  修習的法門便無法成就。

  「脫解叁空,不倚不著,但爲去垢,稱化衆生而不取相。此爲自行,複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

  修習布施能夠去除自己悭貪、瞋恚的習氣,並可蠲除業障;他人得到佛法及財物的布施,生活上有了助益,心理上又能去除煩惱。如此既能自利,又能利他的菩薩行,就是大乘法門,可莊嚴無上菩提之道。

  發菩薩心、修菩薩行,是件很長遠的事情。從現在開始用功,到叁覺圓滿、成就佛的智慧,就必須要有福德,如果福德不具足,修習的法門便無法成就。

  有人一打坐就昏沈,或聽聞佛法時,無法理解經教的道理,想禮佛卻又感到疲倦、提不起精神,事、理皆不相應;這些現象都是因爲過去福德不足所感召。假使希望累積福德資糧,就要將衆人之事、道場之事擺在第一,在衆生中修福、修慧,就能累積福德資糧,進而在修行上,理事相應、圓融無礙。但是若于修福德中産生執著,就著相了,有人相、我相,就無法莊嚴無上菩提之道。

  「衆生歡喜,諸佛歡喜。」福德是由衆生身上修得,所以要關心、照顧衆生,修一切善法。此外,還要知道叁輪體空的道理,了達諸法畢竟空寂,如此即爲自利、利他之行,方能莊嚴無上菩提之道。

  達摩二入四行觀(二十)

  修習六度,

  必須明白叁輪體空及般若的道理,

  並落實于行住坐臥及一切舉止言行中。

  若能如此,

  般若觀照、性淨之理便能自然現前,

  這樣才是真正的般若--實相般若。

  「檀施既爾,余五亦然。」

  六度之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屬于福德、禅定,而般若波羅密爲解脫、智慧之門。六度中的每一度皆須具備般若波羅密,方能圓修福德、禅定、智慧,契悟無上菩提。反之,若無般若智慧,則與道未全相應。

  有些受持五戒者,見到沒有受持的人,即瞧不起他,只看到其缺點,因而産生貢高我慢心,如此就是起了我執、法執。持戒的目的是在自我約束、反省及自我提升,去除自己的習氣、我慢及無明;藉由戒法,時時刻刻反照自心,令心清淨。若無般若智慧,而以戒去衡量、稱量他人,那就違反戒法的意義了。

  又如有人修布施時,看到別人不布施,就會認爲別人悭貪,如此亦是一種我執。或修禅定時,感覺身心愉快、平靜,看到別人沒有禅坐、沒有好的境界,就認爲別人不如自己;這樣一起我慢心,就有了我執、法執。

  修習六度,必須明白叁輪體空及般若的道理,並落實于行住坐臥及一切舉止言行中。若能如此,般若觀照、性淨之理便能自然現前,這樣才是真正的般若--實相般若。

  達摩二入四行觀(二十一)

  修行就是要時時刻刻警惕、磨練自己。

  人生旅程中,

  假若身處順逆諸境而不能保持心中的平靜,

  這就表示未與性淨之理相應,

  得不到解脫。

  「爲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爲稱法行。」

  衆生的妄想很多,離不開人我、是非,時常患得患失。爲了對治煩惱、去除妄想,所以必須修習六度。修習之後,還要不生執著,假如産生「我現在修習六度,別人都不如我!」的想法,那就是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現前,此四相一現前,在日常生活中,即會處處形成障礙。

  《六祖壇經》雲:「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修行就是要時時刻刻警惕、磨練自己。人生旅程中,有順境、逆境,有同參道友的贊歎,也有師長的鼓勵;但也會有人批評、毀謗。假若身處順逆諸境而不能保持心中的平靜,這就表示未與性淨之理相應,得不到解脫。

  古德雲:「道吾好者,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責備我、毀謗我的人,都是我的老師,因爲他們指正我的缺點,使我能夠改過,所以不但不氣惱,反而要心生感恩。如此思惟,就能使心量廣大,與道相當。所以,順境能助道,逆境亦能助道。

  以此種觀行來檢討、反省、觀照這一念心,不斷地觀照身、口、意叁業,一直達到性淨之理現前,如此即是解脫之道。

  

  

《達摩二入四行觀 B》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始終心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