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定、般若都是菩萨行门,行持之后,还要不执着这些法门,方是真正的般若、真正的菩萨。
有人认为布施之后,最好不要留下名字,否则功德就会减少,执着「不留名字,不让人知道」的功德才殊胜,方称无相布施。此种观念是不正确的,执着「这样的功德才最殊胜」,即是产生了我执、法执。布施的功德在于不仅可利益他人,又能舍去自己的悭贪,且带动更多人一齐发心,为自利又能利他的菩萨行。
将生命、财产完全布施,心中充满了恭敬、慈悲、真诚,且别无所求、三轮体空,即是最清净的布施、最殊胜的功德。
达摩二入四行观(十七)
大舍即是生命、财产皆能施舍,
心里的贪、瞋、痴完全净化,
我执、法执亦完都舍除,
不执着能施之人、所施的对象、以及布施之物,
与三轮体空之理相应。
布施是一种「舍」,有大舍、中舍、小舍三种分别:
「大舍如火烛在前」:大舍即是生命、财产皆能施舍,心里的贪、瞋、痴完全净化,我执、法执亦完都舍除,不执着能施之人、所施的对象、以及布施之物,与三轮体空之理相应。这就好比火烛在前,能将路途照得清清楚楚、无有障蔽,引导行人于菩提大道上安稳前进。
「中舍如火烛在旁」:中舍就是施恩布德、广结善缘,目的是为了普度众生、增长福德智慧。虽是广修善法中,然而仍是有所求、有所得,未能了达诸法缘起性空之理,未与无为法相应。此即如火烛在旁,虽能照亮前方,却不如大舍之火烛在前般洞澈十方、通达无碍。
「小舍如火烛在后」:有些人因为时运不济,或是健康状况欠佳,为了改善种种的不如意而行布施,希望藉此得到诸佛菩萨的庇佑。这种布施就如同与佛菩萨做生意,心量狭小,故称为小舍。小舍还是可以增长一些福德,但因为不是清净的供养,缺少慈悲、智慧,所以属于有缺漏的福德。这就好象火烛在后,只有些许光亮,前方仍是黑暗不明的,行进中踬碍难行,不易达到目的地。
故知「大舍」是最清净、殊胜的布施,能、所俱空,与无为法相应,真谛、俗谛、中道第一义谛,皆得圆满。若能行此大布施,定可速成菩提、究竟安乐。
达摩二入四行观(十八)
修行需要智慧,
没有智慧,很难脱离我及我所的执着;
我及我所的执着都是尘垢,
由于这些尘垢,
使得我们这念清净心无法现前。
「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
有些人刚开始修布施时,是为了去除悭贪,希望得到福报。一旦熏习的时间愈久,愈深入了解佛法后,便明白布施者、布施物及所布施的对象,都是缘起性空,不再执着布施的功德。如此,即是智慧增长,对修行的方针更加清楚明了。
所以修行需要智慧,没有智慧,很难脱离我及我所的执着;我及我所的执着都是尘垢,由于这些尘垢,使得我们这念清净心无法现前。
度化众生也需要智慧,先要观察众生的根基,众生属于什么根基,就用什么法门度化。度化后,如果存有:「我度化了多少众生!」、「这种功德非常大!」的心理,那就是「取相」,只要一取相,无相的功德,就成为有漏的福德。
真正的功德是无相的性净之理,不论是此生、来世,生生世世都本自具足,而且广大无有边际。修行,度众,能够不取相,证悟性净无为之理,才是有福德又有功德,也才是真功德!
达摩二入四行观(十九)
发菩萨心、修菩萨行,是件很长远的事情。
从现在开始用功,
到三觉圆满、成就佛的智慧,就必须要有福德,
如果福德不具足,
修习的法门便无法成就。
「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
修习布施能够去除自己悭贪、瞋恚的习气,并可蠲除业障;他人得到佛法及财物的布施,生活上有了助益,心理上又能去除烦恼。如此既能自利,又能利他的菩萨行,就是大乘法门,可庄严无上菩提之道。
发菩萨心、修菩萨行,是件很长远的事情。从现在开始用功,到三觉圆满、成就佛的智慧,就必须要有福德,如果福德不具足,修习的法门便无法成就。
有人一打坐就昏沉,或听闻佛法时,无法理解经教的道理,想礼佛却又感到疲倦、提不起精神,事、理皆不相应;这些现象都是因为过去福德不足所感召。假使希望累积福德资粮,就要将众人之事、道场之事摆在第一,在众生中修福、修慧,就能累积福德资粮,进而在修行上,理事相应、圆融无碍。但是若于修福德中产生执着,就着相了,有人相、我相,就无法庄严无上菩提之道。
「众生欢喜,诸佛欢喜。」福德是由众生身上修得,所以要关心、照顾众生,修一切善法。此外,还要知道三轮体空的道理,了达诸法毕竟空寂,如此即为自利、利他之行,方能庄严无上菩提之道。
达摩二入四行观(二十)
修习六度,
必须明白三轮体空及般若的道理,
并落实于行住坐卧及一切举止言行中。
若能如此,
般若观照、性净之理便能自然现前,
这样才是真正的般若--实相般若。
「檀施既尔,余五亦然。」
六度之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属于福德、禅定,而般若波罗密为解脱、智慧之门。六度中的每一度皆须具备般若波罗密,方能圆修福德、禅定、智慧,契悟无上菩提。反之,若无般若智慧,则与道未全相应。
有些受持五戒者,见到没有受持的人,即瞧不起他,只看到其缺点,因而产生贡高我慢心,如此就是起了我执、法执。持戒的目的是在自我约束、反省及自我提升,去除自己的习气、我慢及无明;藉由戒法,时时刻刻反照自心,令心清净。若无般若智慧,而以戒去衡量、称量他人,那就违反戒法的意义了。
又如有人修布施时,看到别人不布施,就会认为别人悭贪,如此亦是一种我执。或修禅定时,感觉身心愉快、平静,看到别人没有禅坐、没有好的境界,就认为别人不如自己;这样一起我慢心,就有了我执、法执。
修习六度,必须明白三轮体空及般若的道理,并落实于行住坐卧及一切举止言行中。若能如此,般若观照、性净之理便能自然现前,这样才是真正的般若--实相般若。
达摩二入四行观(二十一)
修行就是要时时刻刻警惕、磨练自己。
人生旅程中,
假若身处顺逆诸境而不能保持心中的平静,
这就表示未与性净之理相应,
得不到解脱。
「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众生的妄想很多,离不开人我、是非,时常患得患失。为了对治烦恼、去除妄想,所以必须修习六度。修习之后,还要不生执着,假如产生「我现在修习六度,别人都不如我!」的想法,那就是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现前,此四相一现前,在日常生活中,即会处处形成障碍。
《六祖坛经》云:「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修行就是要时时刻刻警惕、磨练自己。人生旅程中,有顺境、逆境,有同参道友的赞叹,也有师长的鼓励;但也会有人批评、毁谤。假若身处顺逆诸境而不能保持心中的平静,这就表示未与性净之理相应,得不到解脱。
古德云:「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责备我、毁谤我的人,都是我的老师,因为他们指正我的缺点,使我能够改过,所以不但不气恼,反而要心生感恩。如此思惟,就能使心量广大,与道相当。所以,顺境能助道,逆境亦能助道。
以此种观行来检讨、反省、观照这一念心,不断地观照身、口、意三业,一直达到性净之理现前,如此即是解脱之道。
《达摩二入四行观 B》全文阅读结束。